橘化为枳


   比喻人由于环境的影响而变坏。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jú huà wéi zhǐ
成语注音 ㄐㄨˊ ㄏㄨㄚˋ ㄨㄟˊ ㄓˇ
成语简拼 jhwz
感情色彩 中性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橘化為枳
成语英文 deterioration of orange species in another climate
成语结构  主谓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比喻人由于环境的影响而变坏。


成语示例


你知道“橘化为枳”的道理吗?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春秋 齐 晏婴《晏子春秋 杂下十》:“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成语典故

春秋时齐景公的宰相晏婴,是齐国有名的政治家。他善于言辞,生活十分朴素,食不重肉,妻不衣帛,在各国都很出名。有一次齐景公派晏婴出使楚国,楚王想侮辱晏婴,于是和臣子们商量好一个计策。晏婴到楚国后,受到楚王热情的款待,为他设酒宴,并亲自陪他喝酒。当楚王与晏婴正在畅饮的时候,两个吏役押着一个犯人走进来,楚王派人把犯人押到他面前,问:〔绑着的是什么人?〕吏役答道:〔是齐国人。〕楚王又问:〔他犯了什么罪?〕吏役回答:〔他犯了盗窃罪。〕于是楚王回头对晏婴说:〔晏先生,你们齐国人真是做贼的能手啊!〕晏婴听了这话,不慌不忙地站起身来说:〔我曾听人家说过,橘子树生长在淮南就能结出个大好的橘子。但是移栽到淮北,就只能生出小又酸的枳子,这两种植树叶一样,但果实的味道不同,这是什么原因呢?完全是水土境不同的缘故。这个人在齐国的时候从不做盗贼,但来到楚国,就开始偷起东西来,难道是楚国水土环境容易让人做盗贼吗?〕晏婴这一番话,说得楚王无言以对满面羞愧,本来打算羞辱晏婴,没想到反被羞辱了。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常绿乔木,果实称“橘子”,多汁,味酸甜可食。种子、树叶、果皮均可入药:~红。~络。~黄色。~化为枳(喻人必然受环境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性质或形态改变:变~。分~。僵~。教(jiào )~。熔~。融~。潜移默~。~干弋为玉帛。。 佛教、道教徒募集财物:~缘。~斋。 用在名词或形容词后,表示转变成某种性质或状态:丑~。绿~。 习俗,风气:有伤风~。 特指“化学”:~工。~纤。~肥。

同“花”。

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小枝多刺,果实黄绿色,味酸不可食,可入药(亦称“枸橘”):~实(中药称“枳”、“构橼”等的近成熟的果实)。~壳(中药称“枳”、“枸橼”等的成熟的果实)。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橘』

《唐韻》居聿切《集韻》《韻會》訣律切《正韻》厥筆切,𠀤鈞入聲。 《說文》果出江南,樹碧而冬生。 《書·禹貢》揚州厥包橘柚錫貢。 《註》小曰橘,大曰柚。 《爾雅翼》江南爲橘,江北爲枳。 《史記·貨殖傳》蜀漢江陵千樹橘,其人與千戸侯等。 《襄陽記》謂之木奴。李衡于龍陽洲種橘千株,敕兒曰:吾有木奴千頭,不責汝衣食。 《宋·韓彥直·橘譜》橘品十有四種。  又《爾雅·釋天》月在甲曰畢,在乙曰橘,謂之月陽。

『化』

《唐韻》《正韻》呼霸切《集韻》《韻會》火跨切,𠀤花去聲。 《說文》化,敎行也。 《增韻》凡以道業誨人謂之敎。躬行于上,風動于下,謂之化。 《老子·道德經》我無爲而民自化。  又以德化民曰化。 《禮·樂記》化民成俗。  又《韻會》天地隂陽運行,自有而無,自無而有,萬物生息則爲化。  又泛言攺易,亦曰變化。 《易·繫辭》擬議以成其變化。  又貨賄貿易曰化。 《書·益稷》懋遷有無化居。  又革物曰化。 《周禮·春官·大宗伯》合天地之化。 《註》能生非類曰化。 《疏》鳩化爲鷹之類。皆身在而心化。若䑕化爲鴽,雀化爲蛤蜃之等,皆據身亦化,故云能生非類。  又《正韻》告誥諭使人回心曰化。 《書·大誥》肆予大化,誘我友邦君。  又《公羊傳·桓六年》化我也。 《註》行過無禮謂之化,齊人語也。 《疏》哀六年傳云:𨻰乞曰:常之母有魚菽之祭,願諸大夫之化我也。亦是行過無禮之事。  又州名。 《韻會》漢屬合浦郡,宋攺化州。  又《正韻》呼瓜切,音花。 《後漢·馮衍傳》與時變化。 《章懷太子註》音花。  又《韻補》叶胡隈切,音回。 《三略》變動無常,因敵變化。不爲事先,動而輒隨。 《𨻰琳·大荒賦》越洪寧之蕩蕩兮,追𤣥漠之造化。跨三五其無偶兮,邈卓立而獨奇。  又叶呼戈切,音訶。 《離騷》初旣與余成言兮,後悔遁而有他。余旣不難夫離別兮,傷靈脩之數化。  又叶許旣切,希去聲。 《後漢·傅幹皇后箴》在昔明后,日新其化。匪惟訓外,亦訓于內。  又叶呼臥切,呼去聲。 《白虎通》火之爲言化也。陽氣用事,萬物變化也。 《釋名》火,化也,消化物也。 《漢書·敘傳》偪上幷下,荒殖其貨。侯服玉食,敗俗傷化。  又《總要》化音吪,差錯也,謬言也。从人匕會意。小篆與匕混,故加言作訛。 《史記·天官書》其人逢俉化言。

『枳』

《唐韻》《廣韻》《類篇》《韻會》《正韻》𠀤諸氏切,音紙。木名。枳也。 《說文》木似橘。 《徐曰》卽藥家枳殼也。 《周禮·冬官考工記》橘踰淮而北爲枳。  又木高多刺,可爲籬落。 《張衡·西京賦》楷枳落突棘藩。  又《博雅》枳,股也。  又《小爾雅》枳,害也。 《孔叢子·𠛬論》率過以小罪謂之枳。  又與軹通。地名。一在巴郡,一在魏地。  又《集韻》頸爾切《韻會》居紙切,𠀤音𣲵。義同。  又《集韻》舉綺切《韻會》居矣切,𠀤音已。枳椇。  又一名白石李。  又《集韻》章移切,音支。 《爾雅·釋蟲》枳首蛇,歧蛇也。  又翹移切,音岐。義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