欷歔叹息


   欷歔:抽咽声。指低声叹气。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xī xū tàn xī
成语注音 ㄒ一 ㄒㄨ ㄊㄢˋ ㄒ一
成语简拼 xxtx
感情色彩 贬义
产生年代 近代
成语结构  偏正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欷歔:抽咽声。指低声叹气。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65回:“说时不住的欷歔叹息。”


成语典故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65回:“说时不住的欷歔叹息。”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抽泣:“胁息增~。” 〔~歔(xū)〕又作“歔欷”,义同上。 叹息:~叹。仰天长~。

〔~欷(xī)〕同“欷歔”。 哈气使温暖:“故物或行或随,或~或吹。”

因忧闷悲痛而呼出长气:~气。~息。悲~。~惋。长吁短~。 因高兴、兴奋、激动而发出长声:~赏。~服。赞~。~观止矣(指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极点)。 吟咏:咏~。一唱三~。

呼吸时进出的气:鼻~。喘~。叹~。窒~。瞬~万变。 停止,歇:休~。歇~。~怒。~兵。~事宁人。~止。平~。偃旗~鼓。 繁殖,滋生:休养生~。滋~。 音信:消~。信~。 儿女:子~。 利钱:~率(lǜ)。利~。月~。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欷』

《唐韻》《集韻》《韻會》𠀤香衣切,音希。 《說文》歔也。 《徐曰》歔欷者,悲泣氣咽而抽息也。一曰歔欷,懼貌。 《屈原·離騷》曾歔欷余鬱邑。 《後漢·馮衍傳》忠臣過故墟而歔欷。 通作唏。 《史記·諸侯年表》紂爲象箸而箕子唏。 《註》卽欷歔之欷。 《韓愈·送區弘詩》獨子之節可歎唏。 《註》與欷同。哀而不止。  又《廣韻》《集韻》《韻會》𠀤許旣切,音餼。義同。一曰泣餘聲。 《宋玉·風賦》淸涼增欷。 《張衡·南都賦》坐者悽欷。 《註》欷,虛毅切。  又《王僧虔·祭顏延之文》以此忍哀,敬陳奠饋。申酌長懷,顧望歔欷。 《杜甫·荒村詩》鄰人滿牆頭,感歎亦歔欷。皆讀去聲。

『歔』

《唐韻》朽居切《集韻》《韻會》《正韻》休居切,𠀤音虛。 《說文》欷也。 《屈原·離騷》曾歔欷余鬱邑兮。 《註》歔欷,懼貌。  又啼貌。 《東方朔·七諫》泣歔欷而霑衿。  又《六書故》鼻出氣爲歔,口出爲噓。

『叹』

《龍龕》音以。  又《川韻》作又字。 《唐韻》《集韻》他案切《正韻》他晏切,𠀤音炭。 《說文》吞歎也。一曰太息也。與歎同。  又《廣韻》《集韻》他干切《正韻》他丹切,𠀤音灘。義同。 《詩·王風》嘅其嘆矣,遇人之艱難矣。 《釋文》嘆,本亦作歎,吐丹反,協韻也。  又《大雅》而無永嘆。 《釋文》歎,他安反,字或作嘆。  又叶他絹切,音𤩴。 《曹植賦》入空室而獨倚,對牀幃而切歎。歎叶上見。  又叶他涓切,音天。 《曹大家·東征賦》陟封丘而踐路兮,慕京師而竊嘆。小人性之懷土兮,自書傳而有焉。

『息』

《唐韻》相卽切《集韻》《韻會》《正韻》悉卽切,𠀤音熄。 《說文》喘也。 《增韻》一呼一吸爲一息。  又大聲歎曰太息。 《戰國策》閔王太息。 《註》長出氣也。 《前漢·高帝紀》喟然太息。 《師古註》太息之大也。  又累氣曰累息。 《後漢·任延傳》吏民累息。 一曰止也。 《禮·檀弓》細人之愛人也,以姑息。 《註》息猶安也。言苟且取安也。王氏曰:且止之辭。  又處也。 《詩·小雅》無恆安息。 《傳》息,猶處也。  又生也。 《周禮·地官》以保息六養萬民。 《前漢·宣帝紀》𠛬者不可息。 《師古註》息謂生長。言劓刖之徒,不可更生長也。  又《禮·月令註》陽生爲息。  又子曰息。 《東觀漢記》此蓋我子息也。 《戰國策》老臣賤息舒祺,最少。  又《尸子》棄黎老之言,用姑息之語。 《註》姑,婦也。息,小兒也。  又出錢生子亦曰息。 《周禮·地官·泉府》凡民之貸者,以國服爲之息。  又勞也。 《儀禮·鄕飮酒禮》乃息司正。 《註》息,勞也。 《釋文》勞,力報反。  又休也。 《周禮·春官·籥章》以息老物。 《註》休息之也。  又《冬官·考工記·梓人》張獸侯,則王以息燕。 《註》息者,休農息老物也。  又《釋名》息,塞也,塞滿也。  又國名。  又新息縣,本息故國,徙於東,故加新字。 《左傳·隱十一年》息侯伐鄭。 《註》息國,汝南新息縣。 《釋文》一本作鄎。  又安息,戎國,去長安萬六百里。 《風俗通》戎類有六,五曰鼻息。  又土自長息無限,曰息壤。 《山海經》鯀竊帝之息壤,以堙洪水。  又姓。 《姓苑》今襄陽有此姓。  又息夫,複姓。  又叶私列切,音屑。 《蘇軾·遊香積寺詩》把玩竟不食,棄置長太息。幽尋恐不繼,書版記歲月。 从心从自,自亦聲。 《徐鍇曰》自,鼻也。氣息从鼻出。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