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分缕析


   细致详尽的剖析。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háo fēn lǚ xī
成语注音 ㄏㄠˊ ㄈㄣ ㄌㄩˇ ㄒ一
成语简拼 hflx
感情色彩 中性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毫分縷析
成语英文 make a detailed analysis
成语结构  联合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细致详尽的剖析。


成语示例


至论其学术,则一以考亭、朱子为宗,毫分缕析,洞见其肯。明·宋溓《故务光先生张公墓碣铭》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云谷杂记》附宋·张嗣古《特荐状》:“凡本府委送剖决民讼,毫分缕析,多得其情。”


成语典故

形容精细地计算分析。《元史.桑哥传》:“时桑哥以理算为事,毫分缕析,入仓库者,无不破产,及当更代,人皆弃家而避之。”明.李昌祺《剪灯馀话.幔亭遇仙录》:“盖《公羊》、《毂梁》专释经,而《左氏》专载事,至唐啖氏、赵氏,始毫分缕析,辨明义例,合三家之要而归之一。” 并列 精细地剖析。《云谷杂记》附宋·张嗣古《特荐状》:“凡本府委送剖决民讼,~,多得其情。”明·宋濂《胡务光先生张公墓碣铭》:“至论其学术,则一以考亭、朱子为宗,~,洞见其肯。”△多用于形容分析得仔细。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细长而尖的毛:~毛。~发(fà)。~末(喻极微小的数量或部分)。丝~。 指毛笔:挥~。~素。 中国的秤或戥子上的提绳:头~。二~。 中国市制计量单位,十毫等于一厘(长度、地积、重量单位);一百平方毫等于一平方厘(面积单位)。 方言,货币单位,角、毛。 数量极少,一点儿(限用于否定式):~不费力。~无二致。 与某一物理量的单位连用时,表示该量的千分之一:~米(公制长度单位,“米”的千分之一。)

区划开:~开。划~。~野(划分的范围)。~界。~明。条~缕析。~解。 由整体中取出或产生出一部分:~发。~忧。~心劳神。 由机构内独立出的部分:~会。~行(háng )。 散,离:~裂。~离。~别。~崩离析。~门别类。 辨别:区~。~析。 区划而成的部分:二~之一。 一半:人生百年,昼夜各~。春~。秋~。

名位、职责、权利的限度:~所当然。身~。~内。恰如其~。安~守己。 构成事物的不同的物质或因素:成~。天~(天资)。情~(情谊)。 料想:“自~已死久矣”。 同“份”,属于一定的阶层、集团或具有某种特征的人:知识~子。

线:千丝万~。不绝如~。 泛指线状物。

分开:条分缕~。分崩离~。 解释:分~。剖~。~疑。赏~。~出(a.分析出来;b.固体从液体或气体中分离出来)。辨~。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毫』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胡刀切,音豪。長銳毛也。 《老子·道德經》合抱之木,生於毫末。 《前漢·鮑宣傳》有益毫毛。  又言物細曰秋毫,言毫至秋極纖細也。 《孟子》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莊子·知北遊》秋毫爲小,待之成體。 《前漢·高帝紀》沛公入關,秋毫無犯。  又《謝察微·算經》十絲曰毫,十毫曰釐。 《禮·經解》差若毫釐,謬以千里。 《晉書·虞預傳》毫釐之失。  又筆謂之毫。 《陸機·文賦》或含毫而邈然。 《唐書·劉知幾傳》每記事載言,則閣筆相視,含毫不斷。  又蘸筆曰濡毫,落筆曰揮毫。  又姓。漢毫康,封安陽侯。  又修毫,狗名。 《西京雜記》李亨好馳駿狗,有修毫、釐睫、白望、靑曹之名。 《說文》作豪。籀文作毫。 《正字通》毫、豪雖通,然《山海經》豪豬可借毫,孟子《豪傑》之士,《淮南子》智過百人謂之豪,當用豪,俗溷爲一,非。  又《姓譜》毫、豪分二姓。

『分』

《唐韻》府文切《集韻》《韻會》方文切,𠀤音餴。 《說文》別也。从八刀,刀以分別物也。 《易·繫辭》物以羣分。  又《增韻》裂也,判也。  又《廣韻》賦也,施也。 《增韻》與也。  又《玉篇》隔也。  又《前漢·律歷志》一黍之廣爲一分。分者,自三微而成著,可分別也。  又半也。 《公羊傳·莊二年》師喪分焉。 《荀子·仲尼篇》以齊之分,奉之而不足。  又徧也。 《左傳·哀元年》熟食者分,而後敢食。  又與紛通。 《荀子·儒效篇》分分乎其有終始也。 《淮南子·繆稱訓》禍之生也分分。 《註》猶紛紛。  又《周禮·天官》以待國之匪頒。 《註》匪讀爲分。  又《唐韻》扶問切《集韻》《韻會》符問切,𠀤汾去聲。名分也。 《禮·禮運》禮達而分定。  又均也,分劑也。 《禮·曲禮》分毋求多。  又分位也。 《漢諸葛亮出師表》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又《集韻》方問切,紛去聲。均也。 《左傳·僖元年》救患分災。  又《正韻》府吻切,音粉。 《爾雅·釋器》律謂之分。 《註》分音粉,律管可以分氣。  又《韻補》叶膚容切,音丰。 《曹植·七啓》太極之初,渾沌未分。萬物紛錯,與道俱隆。  又叶膚眠切,音近徧。 《班固·西都賦》九市開場,貨別隊分。人不得顧,車不得旋。災字原刻从𡿧。

『析』

《唐韻》先擊切《集韻》《韻會》先的切《正韻》思積切,𠀤音錫。 《說文》破木也。 《詩·齊風》析薪如之何,非斧不克。一曰折也。  又分也。 《書·堯典》厥民析。 《孔安國傳》丁壯就功,老弱分析也。  又剖析。 《晉·陶潛·移居詩》疑義相與析。  又《史記·律書》寅曰析木。  又國名。 《書·禹貢》崐崘析支渠搜。  又地名。析城,屬冀州。  又邑名。 《左傳·僖二十五年》秦取析矣。  又《尸子》虹蜺爲析翳。  又《類篇》相支切,音斯。 《周禮·天官·醢人》饋食之豆𦜉析。  又草名。張揖曰:析似燕麥。  又平聲。 《唐韻》息黎切。 《史記·五帝紀》析支、渠廀。 《索隱》作鮮支、渠搜。鮮析音相近,古讀鮮爲斯。  又息例切,音近賜。 《後漢·西羌傳》濵于賜支。 《註》賜支者,禹貢所謂析支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