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毛斧柯


   毫:细毛;柯:斧柄。很小很细的杂木如果不被拔除,那么它就会长成像斧柄那样粗的树木。比喻微小的隐患不除,将有可能酿成大祸。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háo máo fǔ kē
成语简拼 hmfk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毫:细毛;柯:斧柄。很小很细的杂木如果不被拔除,那么它就会长成像斧柄那样粗的树木。比喻微小的隐患不除,将有可能酿成大祸。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战国策?魏策一》:“周书曰:‘绵绵不绝,蔓蔓奈何。毫毛不拔,将成斧柯。’前虑不定,后有大患,将奈之何?”


成语典故

毫毛:细毛。柯:斧柄。细小的树苗如果不拔掉,就会长成斧柄那样粗的树木。比喻不杜绝小的隐患,可能酿成大祸。语本《周书》曰:“绵绵不绝,蔓蔓奈何。毫毛不拔,将成斧柯”。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细长而尖的毛:~毛。~发(fà)。~末(喻极微小的数量或部分)。丝~。 指毛笔:挥~。~素。 中国的秤或戥子上的提绳:头~。二~。 中国市制计量单位,十毫等于一厘(长度、地积、重量单位);一百平方毫等于一平方厘(面积单位)。 方言,货币单位,角、毛。 数量极少,一点儿(限用于否定式):~不费力。~无二致。 与某一物理量的单位连用时,表示该量的千分之一:~米(公制长度单位,“米”的千分之一。)

动植物的皮上所生的丝状物:~笔。羽~。~织品。~骨悚然。轻于鸿~。 像毛的东西,指谷物或草:不~之地。 衣物上的霉菌:老没见太阳都长~了。 粗糙,没有加工的:~布。~估(粗略地估计)。~坯。 不是纯净的:~利。~重。 行动急躁:~躁。 惊慌失措,主意乱了:把他吓~了。 小:~病。~孩子。~~雨。 货币贬值:钱~了。 量词,用于钱币,等于“角”,一圆钱的十分之一:两~钱。 姓。

砍东西用的工具,多用来砍木头。古代亦用来作兵器:~子。~头。~钺。~柯(a.斧子的柄;b.喻政权、权柄)。 用斧砍:~正(敬辞,请人修正文句,亦作“斧政”)。~凿(a.斧子或凿子;b.指文艺作品等矫揉造作)。~藻(雕饰、修饰)。

斧子的柄:斧~。 草木的枝茎:交~错叶。 姓。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毫』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胡刀切,音豪。長銳毛也。 《老子·道德經》合抱之木,生於毫末。 《前漢·鮑宣傳》有益毫毛。  又言物細曰秋毫,言毫至秋極纖細也。 《孟子》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莊子·知北遊》秋毫爲小,待之成體。 《前漢·高帝紀》沛公入關,秋毫無犯。  又《謝察微·算經》十絲曰毫,十毫曰釐。 《禮·經解》差若毫釐,謬以千里。 《晉書·虞預傳》毫釐之失。  又筆謂之毫。 《陸機·文賦》或含毫而邈然。 《唐書·劉知幾傳》每記事載言,則閣筆相視,含毫不斷。  又蘸筆曰濡毫,落筆曰揮毫。  又姓。漢毫康,封安陽侯。  又修毫,狗名。 《西京雜記》李亨好馳駿狗,有修毫、釐睫、白望、靑曹之名。 《說文》作豪。籀文作毫。 《正字通》毫、豪雖通,然《山海經》豪豬可借毫,孟子《豪傑》之士,《淮南子》智過百人謂之豪,當用豪,俗溷爲一,非。  又《姓譜》毫、豪分二姓。

『毛』

《唐韻》莫袍切《集韻》《韻會》謨袍切,𠀤音旄。 《說文》眉髮之屬,及獸毛也。 《釋名》毛,貌也,冒也,在表所以別形貌,自覆冒也。 《詩·小雅》不屬于毛。 《註》毛者,體骨之餘氣末屬也。 《周禮·秋官》《司儀》王燕,則諸侯毛。 《鄭註》謂以須髮坐也。 《齊語》班序顚毛,以爲民紀。 《註》顚,頂也。毛,髮也。次列頂髮之白黑,使長幼有等。  又髮班白曰二毛。 《禮·檀弓》古之征伐者,不獲二毛。  又獸爲毛蟲。 《周禮·地官》以土會之灋,辨五地之物生。一曰山林,其動物宜毛物。 《註》毛物,貂、狐、貒、貉之屬,縟毛者也。 《禮·月令》孟秋之月,其蟲毛。  又《樂記》羽者嫗伏,毛者孕鬻。 《正義曰》羽,鳥也。毛,獸也。  又犧牲純色曰毛。 《史記·三王世家》魯有白牡、騂剛之牲,羣公不毛。 《註》何休曰:不毛,不純毛也。  又草也。 《左傳·隱三年》㵎溪沼沚之毛。  又《昭七年》食土之毛,誰非君臣。  又桑麻五穀之屬皆曰毛。 《周禮·地官·載師》凡宅不毛者,有里布。 《註》鄭司農云:謂不種桑麻也。 《公羊傳·宣十二年》錫之不毛之地。 《註》不毛者,磽确不生五穀。  又《崔豹·古今注》地以名山爲輔,石爲之骨,川爲之脈,草木爲之毛。  又去毛曰毛。 《詩·魯頌》毛炰胾羹。 《註》毛炰,爛去其毛而炰之。  又柔毛,羊也。 《禮·曲禮》羊曰柔毛。  又莎草曰地毛。見《廣雅》。  又扻毛,鹽草也。見《雷斆·炮炙序》。  又《高麗方言》謂苧曰毛,苧布曰毛施背,見《雞林類事》。  又閩南人謂毛曰膜。見《井觀瑣言》。  又梵言欽跋羅,此云毛。顩缽羅,《西域記》云織細羊毛。褐賴縭,《西域記》云織野獸毛。  又國名。  又姓。 《左傳·僖二十四年》魯衞毛耼,文之昭也。 《廣韻》周武王弟毛公,後以爲氏。本居鉅鹿,避讎滎陽。漢毛亨治《詩》,作訓詁傳以授從子萇,時稱亨爲大毛公,萇爲小毛公。  又竹名。 《顧愷之·竹譜》南嶺有毛竹。 《劉美之·續竹譜》毛竹,生武夷山。 《李商隱詩》武夷洞裏毛生竹。  又與髦通。 《儀禮·士喪禮》馬不齊髦。 《註》今文髦爲毛。 亦作㲝。 《周禮·天官·司裘註》中秋鳥獸㲝毨。 亦作旄。 《史記·夏本紀》羽旄齒革。  又《集韻》莫報切,音帽。擇也。鄭康成說或从手作㧌。通作芼。  又蒙晡切,音模。 《佩觿集》河朔謂無曰毛。 《後漢·馮衍傳》饑者毛食。 《註》太子賢曰:案《衍集》作無,今俗語猶然者,豈古語亦通乎。當讀如模。 《集韻》又作𦒷。

『斧』

《唐韻》方矩切《集韻》《韻會》匪父切,𠀤音甫。 《說文》斫也。 《釋名》斧,甫也。甫,始也。凡將制器,始用斧伐木,已乃制之也。 《廣韻》神農作斤斧陶冶。 《易·旅卦》得其資斧。 《註》斧,所以斫除荆棘,以安其舍者也。 《孟子》斧斤以時入山林。 《詩·豳風》旣破我斧。 《傳》隋銎曰斧。  又凡以斧斫物,亦曰斧。 《古詩·苦寒歌》擔囊行取薪,斧氷持作糜。 《註》天寒水凍,故斫氷作粥也。  又仙名。 《左思·蜀都賦》山圖采而得道,赤斧服而不朽。 《註》列仙服丹砂不死也。  又《儀禮·覲禮》天子設斧依于戸牖之閒。 《註》依,如今綈素屛風也。有繡斧文,所以示威也。斧謂之黼。  又鉞斧,今儀仗中亦有之,其形圓如月然。 《集韻》或作鈇。

『柯』

《唐韻》古俄切《集韻》《韻會》《正韻》居何切,𠀤音歌。 《說文》斧柄也。 《詩·豳風》伐柯伐柯,其則不遠。 《周禮·冬官考工記》柯長三尺。  又《倉頡篇》柯屬,槍梢也。  又《爾雅·釋詁》柯,法也。  又枝也。 《謝靈運·鄴中集詩》傾柯引弱枝。  又草莖也。 《張衡·西京賦》濯靈芝以朱柯。  又《方言》盂謂之柯。  又木名。 《廣志》柯木出廣南山谷閒,波斯家用爲船舫。  又齊地名。 《春秋·莊十三年》公會齊侯盟于柯。  又姓。 《韻會》吳公子柯隆之後。  又叶于希切,音衣。 《黃庭經》丹靑紫條翠靈柯,七蕤玉籥閑兩扉。蕤原字上从八作,不从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