灸艾分痛


   比喻兄弟友爱。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jiǔ ài fēn tòng
成语注音 ㄐ一ㄡˇ ㄞˋ ㄈㄣ ㄊㄨㄥˋ
成语简拼 jaft
感情色彩 中性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结构  紧缩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比喻兄弟友爱。


成语示例


同心一意,顿兴灸艾分痛之真情;因病生怜,遂起借花献佛之妄念。明李贽《代常通病僧告文》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宋史 太祖纪三》:“太宗尝病亟,帝往视之,亲为灼艾。太宗觉痛,帝亦取艾自灸。”


成语典故

《宋史.太祖纪三》:“太宗尝病亟,帝往视之,亲为灼艾。太宗觉痛,帝亦取艾自灸。”后因以“灸艾分痛”为兄弟友爱之典。明 李贽《代常通病僧告文》:“同心一意,顿兴灸艾分痛之真情;因病生怜,遂起借花献佛之妄念。” 连动 灸,燃灼。艾,艾草。灼艾治病,分担痛苦。比喻兄弟情谊深厚,友爱互敬。语本《宋史·太祖纪三》:“太宗尝病亟,帝往视之亲为灼艾。太宗觉痛,帝亦取艾自灸。”明·李贽《代常通病僧告文》:“同心一意,顿兴~之真情;因病生怜,遂起借花献佛之妄念。”△褒义。一般用来表示人们之间分担他人痛苦的情谊友爱。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烧,中医的一种医疗方法。用艾叶等制成艾炷或艾卷,烧灼或熏烤人身的穴位:针~(针刺与艾灸的合称)。

多年生草本植物,嫩叶可食,老叶制成绒,供针灸用:~子。~蒿。~绒。 年老的,也指老年人:耆~。 止,绝:方兴未~。 美好:少(shào )~(年轻美好的女子)。 姓。

治理。[自怨自艾]本义是悔恨自己的错误,自己改正。现仅指悔恨。

区划开:~开。划~。~野(划分的范围)。~界。~明。条~缕析。~解。 由整体中取出或产生出一部分:~发。~忧。~心劳神。 由机构内独立出的部分:~会。~行(háng )。 散,离:~裂。~离。~别。~崩离析。~门别类。 辨别:区~。~析。 区划而成的部分:二~之一。 一半:人生百年,昼夜各~。春~。秋~。

名位、职责、权利的限度:~所当然。身~。~内。恰如其~。安~守己。 构成事物的不同的物质或因素:成~。天~(天资)。情~(情谊)。 料想:“自~已死久矣”。 同“份”,属于一定的阶层、集团或具有某种特征的人:知识~子。

疾病、创伤等引起的难受的感觉:头~。肚子~。~风。~痒(a.喻疾苦,如“~~相关”;b.喻紧要的事,如“不关~~”)。 悲伤:悲~。哀~。~楚。~惜。~不欲生。 尽情地,深切地,彻底地:~击。~悼。~责。~快。~改前非。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灸』

《唐韻》《正韻》舉友切《集韻》《韻會》巳有切,𠀤音九。 《說文》灼也。 《玉篇》𤑔也。 《增韻》灼體療病也。 《史記·倉公傳》形弊者,不當關灸鑱石及飮毒藥也。  又通作久。 《儀禮·士喪禮》幂用疏布久之。 《註》久讀爲灸。謂以蓋鬲口也。 《疏》灸塞義,謂直用疏布蓋鬲口爲塞也。  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居又切,音救。義同。  又《周禮·冬官考工記·廬人》灸諸牆,以眡其橈之均也。 《註》灸猶柱也。 《疏》柱之兩牆,觀其體之强弱均否。  又《本草綱目》天灸,白灸,毛莨艸別名。山人截瘧采莨葉,挼貼寸口一夜作泡如火燎,故名。  又姓。見《姓苑》。 《集韻》或書作𤆐。

『艾』

《唐韻》五蓋切《集韻》《韻會》《正韻》牛蓋切,𠀤音礙。 《玉篇》蕭也。 《詩·王風》彼采艾兮。 《傳》艾,所以療疾。 《急就篇註》艾,一名冰臺,一名醫草。 《博物志》削冰令圓,舉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得火,故號冰臺。 《本草註》醫家用灸百病,故曰灸草。  又《博雅》老也。 《禮·曲禮》五十曰艾,服官政。 《疏》髮蒼白,色如艾也。 《揚子·方言》東齊、魯、衞之閒,凡尊老謂之艾人。 《爾雅·釋詁》艾,歷也。 《註》長者多更歷。  又《爾雅·釋詁》艾,相也。 《疏》謂相視也。  又美好也。 《孟子》知好色則慕少艾。  又養也。 《詩·小雅》保艾爾後。  又止也。 《左傳·哀二年》憂未艾也。 《註》未絕也。  又報也。 《周語》樹于有禮,艾人必豐。  又《史記·歷書》橫艾淹茂。 《索隱》橫艾,壬也。  又山名。 《春秋·隱六年》公會齊侯,盟于艾。 《註》泰山牟縣東南有艾山。  又亭名。 《水經注》甘陵故淸河直東二十里有艾亭。  又姓。 《通志·氏族略》春秋大夫艾孔之後。  又《正韻》倪制切,音刈。芟也。 《詩·周頌》奄觀銍艾。 《穀梁傳·莊二十八年》一年不艾而百姓飢。 《註》艾,穫也。  又與乂通,治也。 《前漢·郊祀志》天下艾安。  又《張衡·東京賦》齊騰驤而沛艾。 《註》沛艾,作姿容貌也。 《五經文字》从义,訛。 《集韻》或作㘷。㘷字原从𡉌,作艸下𡉌。

『分』

《唐韻》府文切《集韻》《韻會》方文切,𠀤音餴。 《說文》別也。从八刀,刀以分別物也。 《易·繫辭》物以羣分。  又《增韻》裂也,判也。  又《廣韻》賦也,施也。 《增韻》與也。  又《玉篇》隔也。  又《前漢·律歷志》一黍之廣爲一分。分者,自三微而成著,可分別也。  又半也。 《公羊傳·莊二年》師喪分焉。 《荀子·仲尼篇》以齊之分,奉之而不足。  又徧也。 《左傳·哀元年》熟食者分,而後敢食。  又與紛通。 《荀子·儒效篇》分分乎其有終始也。 《淮南子·繆稱訓》禍之生也分分。 《註》猶紛紛。  又《周禮·天官》以待國之匪頒。 《註》匪讀爲分。  又《唐韻》扶問切《集韻》《韻會》符問切,𠀤汾去聲。名分也。 《禮·禮運》禮達而分定。  又均也,分劑也。 《禮·曲禮》分毋求多。  又分位也。 《漢諸葛亮出師表》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又《集韻》方問切,紛去聲。均也。 《左傳·僖元年》救患分災。  又《正韻》府吻切,音粉。 《爾雅·釋器》律謂之分。 《註》分音粉,律管可以分氣。  又《韻補》叶膚容切,音丰。 《曹植·七啓》太極之初,渾沌未分。萬物紛錯,與道俱隆。  又叶膚眠切,音近徧。 《班固·西都賦》九市開場,貨別隊分。人不得顧,車不得旋。災字原刻从𡿧。

『痛』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他貢切,音𥦁。 《說文》病也。 《內經》有舉痛論。  又《增韻》楚也。疼也。 《易·說卦》坎為耳痛。 《後漢·鄧皇后紀》后曰:非不痛也,難傷老人意,故忍之耳。  又《玉篇》傷也。 《左傳·成十三年》斯是用痛心疾首。 《前漢·楚元王傳》言多痛切,發於至誠。 《史記·秦本紀》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於心。  又《字彙補》甚也。 《前漢·食貨志》以稽市物痛騰躍。  又凡事盡力為之者,皆曰痛。 《世說新語》痛飲酒,熟讀離騷,便可稱名士。  又姓。 《姓譜》本盛國後,實姬姓也。周穆王嬖寵盛姬早卒,穆王哀痛不已,遂改其族,謂之痛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