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幾析理


   幾:隐微,事物苗头。研究隐微的现象,分析精深的义理。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yán jī xī lǐ
成语注音 一ㄢˊ ㄐ一 ㄒ一 ㄌ一ˇ
成语简拼 yjxl
感情色彩 中性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结构  联合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幾:隐微,事物苗头。研究隐微的现象,分析精深的义理。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唐·权德舆《齐成公神道碑铭序》:“凡所论著,皆研幾析理,弘雅夷远。”


成语典故

幾:细微。研究分析精微的义理。唐.权德舆《齐成公神道碑铭序》:“凡所论著,皆研幾析理,弘雅夷远。”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细磨(mó),碾:~磨。~药。~墨。 深入地探求:~究。钻~。~京练都(dū)(晋代左思作《三都赋》构思了十二年,后遂用“研京练都”形容经年累月地构思文章)。

古同“砚”,砚台。

細微。見“幾希”、“幾微”等條。 危殆、危險。《詩經•大雅•瞻卬》:“天之降罔,維其幾矣。” 將近、相去不遠。如:“幾及”、“庶幾”。《史記•卷五十五•留侯世家》:“漢王輟食吐哺,罵曰:‘豎儒!幾敗而公事!’” 豈。《史記•卷九十一•黥布傳》:“人相我當刑而王,幾是乎?” 預兆、細微的跡象。《易經•繫辭下》:“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 時期、機會。《詩經•小雅•楚茨》:“卜爾百福,如幾如式。”

詢問數量的多少。如:“幾個人”、“幾點鐘”。唐•王翰《涼州詞二首之一》:“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表示不定的數目。如:“少年十幾二十時”、“他才十幾歲。” 何、哪,表時間的疑問詞。見“幾何”、“幾曾”等條。

分开:条分缕~。分崩离~。 解释:分~。剖~。~疑。赏~。~出(a.分析出来;b.固体从液体或气体中分离出来)。辨~。

物质本身的纹路、层次,客观事物本身的次序:心~。肌~。条~。事~。 事物的规律,是非得失的标准,根据:~由。~性。~智。~论。~喻。~解。~想。道~。~直气壮。 自然科学,有时特指“物理学”:~科,数~化。~疗。 按事物本身的规律或依据一定的标准对事物进行加工、处置:~财。~事。管~。自~。修~。总~。 对别人的言行作出反应:~睬。答~。 古代指狱官、法官。 姓。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幾』

《唐韻》居衣切《集韻》《韻會》居希切,𠀤音機。 《說文》微也。 《易·繫辭》幾者,動之微吉之先見者也。 《書·臯陶謨》兢兢業業,一日二日萬幾。 《傳》言當戒懼萬事之微。  又《說文》殆也,从𢆶,从戍。戍,兵守也。𢆶而兵守者危也。 《爾雅·釋詁》幾,危也。 《註》幾,猶殆也。 《詩·大雅》天之降罔,維其幾矣。  又《玉篇》期也。 《詩·小雅》卜爾百福,如幾如式。 《疏》所以與汝百種之福,其來早晚,如有期節矣,其福多少,如有法度矣。  又《爾雅·釋詁》庶幾,尚也。 《疏》尚,謂心所希望。 《孟子》王庶幾改之。  又察也。 《禮·玉藻》御瞽幾聲之上下。 《周禮·地官·司門》幾出入不物者。 《註》不物,與衆不同。  又《司關》無關門之征猶幾。 《註》無租稅,猶苛察不得令姦人出入。  又《韻會》將及也。 《爾雅·釋詁》近也。 《易·中孚》月幾望。 《禮·樂記》知樂則幾於禮矣。 《史記·留侯世家》幾敗乃公事。○按《爾雅》《釋文》音機,《史記索隱》音祈,《禮記》《釋文》音譏。  又巨依反。《韻會》云:𠀤機祈二音,是也。  又《廣韻》《集韻》《韻會》𠀤渠希切,音祈。 《集韻》器之沂鄂也。 《禮·郊特牲》丹漆雕幾之美。 《註》幾,謂漆餙沂鄂也。 《疏》雕,謂刻鏤。幾,謂沂鄂。言以丹漆雕餙之,以爲沂鄂。 《釋文》幾,巨依反。  又《廣韻》居狶切《集韻》《韻會》舉豈切,𠀤機上聲。 《玉篇》幾幾,多也。 《廣韻》幾,何也。 《韻會》幾,數問多少之辭。 《左傳·僖二十七年》靖諸內而敗諸外,所獲幾何。 《史記·萬石君傳》少子慶爲太僕御,出,上問車中幾馬。  又《韻會》未多時曰無幾。  又物無多,亦曰無幾。  又《廣韻》《集韻》《韻會》𠀤其旣切,祈去聲。 《廣韻》幾,未已也。  又《集韻》與覬通。 《左傳·哀十六年》國人望君,如望歲焉,日日以幾。 《註》冀君來。 《史記·晉世家》無幾爲君。 《註》幾,謂望也。

『析』

《唐韻》先擊切《集韻》《韻會》先的切《正韻》思積切,𠀤音錫。 《說文》破木也。 《詩·齊風》析薪如之何,非斧不克。一曰折也。  又分也。 《書·堯典》厥民析。 《孔安國傳》丁壯就功,老弱分析也。  又剖析。 《晉·陶潛·移居詩》疑義相與析。  又《史記·律書》寅曰析木。  又國名。 《書·禹貢》崐崘析支渠搜。  又地名。析城,屬冀州。  又邑名。 《左傳·僖二十五年》秦取析矣。  又《尸子》虹蜺爲析翳。  又《類篇》相支切,音斯。 《周禮·天官·醢人》饋食之豆𦜉析。  又草名。張揖曰:析似燕麥。  又平聲。 《唐韻》息黎切。 《史記·五帝紀》析支、渠廀。 《索隱》作鮮支、渠搜。鮮析音相近,古讀鮮爲斯。  又息例切,音近賜。 《後漢·西羌傳》濵于賜支。 《註》賜支者,禹貢所謂析支者也。

『理』

《唐韻》良止切《集韻》《韻會》兩耳切《正韻》良以切,𠀤音里。 《說文》治玉也。 《徐曰》物之脈理,惟玉最密,故从玉。 《淮南子·覽冥訓》夏桀之時,金積折廉,璧襲無理。 《註》用之煩數,皆鈍而無文。  又《說文徐註》治玉治民皆曰理。 《書·周官》論道經邦,燮理隂陽。 《前漢·循吏傳》政平訟理。  又《玉篇》正也。 《左傳·成二年》先王疆理天下。 《註》理,正也。  又《玉篇》道也。 《廣韻》義理。 《易·繫辭》易𥳑而天下之理得矣。 《史記·平原君傳》謂公孫龍曰:公無復與孔子高辨事也。其人理勝於辭,公辭勝於理,辭勝於理,終必受詘。 《皇極經世》天下之數出於理,違理則入於術,世人以數而入於術,故失於理也。  又性也。 《禮·樂記》天理滅矣。 《註》理,猶性也。  又條理也。 《易·繫辭》俯以察於地理。 《疏》地有山川原隰,各有條理,故稱理也。  又《說卦》和順於道德而理於義。 《禮·中庸》文理密察。 《朱註》理,條理也。  又《禮·樂記》理發諸外,而民莫不承順。 《註》理,容貌之進止也。  又《玉篇》文也。 《前漢·周勃傳》縱理入口。 《唐書·太宗紀》本心不正,則脈理皆斜。  又《增韻》膚肉之閒爲湊理,以其有脈理也。 《禮·內則》薄切之,必絕其理。 《杜甫詩》肌理細膩骨肉勻。  又分也。 《禮·樂記》樂者,通倫理者也。 《註》理,分也。 《釋文》分,扶問反。  又賴也。 《孟子》大不理於口。  又《廣韻》料理。 《晉書·桓冲傳》冲謂徽之曰:𨜮在府日久,當相料理。  又《韻會》治獄官曰理。 《禮·月令》孟秋之月,命理瞻傷,察創視折。 《註》理,治獄官也。 《史記·循吏傳》李離者,晉文公之理也。  又媒也。 《屈原·離騷》解佩纕以結言兮,吾令蹇修以爲理。 《註》使古賢蹇修而爲媒理也。五臣云:令蹇脩爲媒,以通辭理。  又姓。 《五音集韻》臯陶爲大理,因官氏焉,殷有理徵。  又紙名。 《博物志》南海以海苔爲紙,其理倒側,故名側理。  又《正字通》大理,古滇夷國名。自唐始通中國,歷蒙趙楊段四姓,俱僭稱帝。至元始臣服中國,稱總管,及明而亡,改爲大理府,屬雲南。  又與李通。 《左傳·昭十三年》行理之命。 《註》使人也。 《周語》行理以節逆之。賈逵註小行人也。孔晁註亦作李。 《前漢·天文志》騎官左角曰理。 《史記·天官書》作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