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旄仗钺


   秉:执持;旄:古代军旗;钺:掌权的兵器。比喻掌握军事大权。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bǐng máo zhàng yuè
成语注音 ㄅ一ㄥˇ ㄇㄠˊ ㄓㄤˋ ㄩㄝˋ
成语简拼 bmzy
感情色彩 中性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秉旄仗鉞
成语结构  联合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秉:执持;旄:古代军旗;钺:掌权的兵器。比喻掌握军事大权。


成语示例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38回:“昔姜尚父年九十,秉旄仗钺,未尝言老。”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尚书·牧誓》:“王左仗黄钺,右秉白旄以麾。”


成语典故

《书.牧誓》:“王左仗黄钺,右秉白旄以麾。”旄:一种军旗,竿顶系有旄牛尾。钺:一种似斧的兵器,其中黄钺(饰黄金者)多赐予专主征战的将帅。手持黄钺、白旄,形容将帅受命出征的威仪。后以“秉旄仗钺”比喻执掌军国大权。《三国演义》九八回:“昔姜尚父年九十,秉旄仗钺,未尝言老。” 并列 古代一种像板斧的兵器。手握指挥全军的白旄和受命出征的黄钺。形容将军受命出征的威仪。比喻拥有军事大权。语本《尚书·牧誓》:“王左仗黄钺,右秉白旄以麾。”《三国演义》98回:“昔姜尚父年九十,~,未尝言老。”△多用于军事方面。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拿着,持:~烛。 掌握、主持:~正。~公。 古代容量单位,一秉合十六斛。 姓。

古代用牦牛尾装饰的旗子:“上将拥~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

古同“耄”,年老。

兵器:仪~。明火执~。 拿着兵器:~剑。 战争:打~。胜~。 凭借,依靠:倚~。仰~。~恃。~义执言(为了正义说公道话)。

古代兵器,青铜制,像斧,比斧大,圆刃可砍劈,中国商及西周盛行。又有玉石制的,供礼仪、殡葬用。 古星名。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秉』

《唐韻》兵永切《集韻》《韻會》《正韻》補永切,𠀤音丙。禾盈把也。 《詩·小雅》彼有遺秉。 《疏》秉,把也。 《禮·聘禮》四秉曰筥。 《註》此秉謂刈禾盈手之秉,筥穧名,今萊易閒刈稻聚把有名爲筥者。  又米數。 《禮·聘禮》十斗曰斛,十六斗曰籔,十籔曰秉。  又《小爾雅》鐘二謂之秉,秉十六斛。○按《儀禮》禾米之秉,字同𢿘異。惟徐氏《韻譜》二石爲秉,又是一說。蓋石卽斛也。冉子與粟五秉。據《儀禮》爲八十石,據徐氏止十石,多寡迥別,俟考正。  又執持也。 《禮·禮運》天秉陽垂日,星地秉隂竅於山川。 《詩·大雅》民之秉彝。 《書·君奭》秉德明恤。  又去聲,陂病切。與柄同。 《史記·天官書》二十八舍主十二州,斗秉兼之。 《絳侯世家》許負相周亞夫曰:君後三歲而侯,侯八歲爲將相,持國秉。  又姓。○按《說文》秉,从又持禾,《正字通》兼載鐘鼎文𥝐字重出。𢿘字原从𡝤从殳。

『旄』

《唐韻》莫袍切《集韻》《韻會》謨袍切,𠀤音毛。 《說文》幢也。 《書·泰誓》右秉白旄以麾。 《釋文》白旄,旄牛尾。 《詩·鄘風》孑孑干旄。 《傳》注,旄於干者,大夫之旃也。 《周禮·春官·旄人註》旄,旄牛尾,舞者所持以指麾。  又《詩·邶風·旄丘傳》前高後下曰旄丘。  又星名。 《史記·天官書》昴曰旄頭。 《註》昴七星爲旄頭。  又騎名。 《後漢·光武紀》賜東海王旄頭。 《註》秦文公時,梓樹化爲牛,以騎擊之,騎不勝,或墮地,髻解披髮,牛畏之,入水,故秦因是置旄頭騎。  又《廣韻》《集韻》𠀤莫報切,音帽。麕毛㺜長也。  又與耄通。 《周禮·秋官·司刺》再赦曰老旄。 《孟子》反其旄倪。  又《集韻》亡遇切,音務。嵍,或作旄。山名。  又《韻補》叶蒙晡切《傅毅·洛神賦》昆山美玉,濤海明珠,金銀璆琳,翠𩦉貂旄。

『仗』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直亮切,長去聲。劒戟總名。唐制,殿下兵衞曰仗。 《儀衞志》朝會之仗,三衞番上,分爲五仗,皆帶刀捉仗,列於東西廊下。每日以四十六人立內廊閣外,號曰內仗。朝罷放仗,天子出,則有細仗,黃麾仗。  又《淮南子·原道訓》履危行險,無忘𤣥仗。 《註》𤣥仗,道也。  又憑倚也。 《詩·大雅·有馮有翼疏》馮者,可以委仗。  又與杖通。 《前漢·李尋傳》近臣已不足杖矣。 《註》杖通仗。  又《集韻》《韻會》雉兩切《正韻》呈兩切,𠀤長上聲。義同。◎按兵杖、器仗之仗,上、去二聲通用。惟馮仗之仗無上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