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得:得到,收获。种什么,收什么。比喻做了什么事,得到什么样的结果。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zhòng guā dé guā,zhòng dòu dé dòu
成语注音 ㄓㄨㄥˋ ㄍㄨㄚ ㄉㄜˊ ㄍㄨㄚ,ㄓㄨㄥˋ ㄉㄡˋ ㄉㄜˊ ㄉㄡˋ
成语正音 “得”,不能读作“de”。
成语简拼 zgdgzddd
感情色彩 中性
常用程度 常用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成语俄文 что посеешь,то и пожнёшь
成语结构  复句式
成语字数  8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得:得到,收获。种什么,收什么。比喻做了什么事,得到什么样的结果。


近义词



成语示例


黄公《大魂》:“鄙谚有之曰:'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欲收他日之良果,必种今日之好因。”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四十五回:“古人有篇偈子说得好,道是朝看释迦经,莫念华严咒。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成语典故

明.冯梦龙《古今小说.月明和尚度柳翠》:“假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是因,得是果。不因种下,怎得收成?” 原为佛教语,比喻因果报应关系。后比喻做什么样的事情,就有什么样的结果。后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作为有因必有其果的典故。 清.梁启超《新民说第二节:“以若是之民,得若是之政府官吏,正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其又奚尤。” 并列 比喻有其因,必致其果。语本《吕语集粹·存养》:“种豆,其苗必豆;种瓜,其苗必瓜。”郭沫若《洪波曲·苏联纪行》:“~,种下仁惠的友情者得到仁惠的友情,在这儿是丰满地被形象化了。”△多用于说明因果方面。也作“种麦得麦”。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生物在生态和形态上具有不同特点的分类的基本单位:物~。~差(chā), 植物果实中能长成新植物的部分,又泛指生物传代繁殖的物质:~子。~禽。~畜。撒~。配~。 具有共同起源和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人~。~族。 量词,表示类别、式样:~~。两~人。 指胆量或骨气:有~。没~。

把种子或幼苗等埋在泥土里使生长:~地。栽~。

姓。如宋代有种师道。

蔓生植物,属葫芦科,果实可食:西~。冬~。~蒂。~分(像切瓜一样分割,如“~~天下”)。~葛。~代。~李(指嫌疑的境地)。~子儿。

获取,接受:~到。~失。~益。~空(kòng)。~便。~力。~济。心~。 适合:~劲。~当(dàng )。~法。~体。 满意:~意。扬扬自~。 完成,实现:饭~了。~逞。~志(多指满足名利的欲望)。 可以,许可:不~随地吐痰。 口语词(a.表禁止,如“~了,别说了”;b.表同意,如“~,就这么办”)。

必须,须要:可~注意。 极舒服,极适意:这时要能洗上凉水澡,就~了。

用在动词后表可能:要不~。拿~起来。 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的连接补语,表示效果或程度:跑~快。香~很。

蔓生植物,属葫芦科,果实可食:西~。冬~。~蒂。~分(像切瓜一样分割,如“~~天下”)。~葛。~代。~李(指嫌疑的境地)。~子儿。

生物在生态和形态上具有不同特点的分类的基本单位:物~。~差(chā), 植物果实中能长成新植物的部分,又泛指生物传代繁殖的物质:~子。~禽。~畜。撒~。配~。 具有共同起源和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人~。~族。 量词,表示类别、式样:~~。两~人。 指胆量或骨气:有~。没~。

把种子或幼苗等埋在泥土里使生长:~地。栽~。

姓。如宋代有种师道。

双子叶植物的一科,木本、草本植物都有,如“紫檀”、“槐树”、“黄豆”、“绿豆”、“红豆”、“豌豆”、“落花生”等,日常统称豆类植物,亦指这些植物的种子:~科。~子。~荚(豆角儿)。~浆。~绿。煮~燃萁。目光如~。 形状像豆粒的东西:土~儿。 古代盛肉或其他食品的器皿,形状像高脚盘:俎~。 姓。

获取,接受:~到。~失。~益。~空(kòng)。~便。~力。~济。心~。 适合:~劲。~当(dàng )。~法。~体。 满意:~意。扬扬自~。 完成,实现:饭~了。~逞。~志(多指满足名利的欲望)。 可以,许可:不~随地吐痰。 口语词(a.表禁止,如“~了,别说了”;b.表同意,如“~,就这么办”)。

必须,须要:可~注意。 极舒服,极适意:这时要能洗上凉水澡,就~了。

用在动词后表可能:要不~。拿~起来。 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的连接补语,表示效果或程度:跑~快。香~很。

双子叶植物的一科,木本、草本植物都有,如“紫檀”、“槐树”、“黄豆”、“绿豆”、“红豆”、“豌豆”、“落花生”等,日常统称豆类植物,亦指这些植物的种子:~科。~子。~荚(豆角儿)。~浆。~绿。煮~燃萁。目光如~。 形状像豆粒的东西:土~儿。 古代盛肉或其他食品的器皿,形状像高脚盘:俎~。 姓。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种』

《廣韻》直弓切《集韻》《韻會》《正韻》持中切,𠀤音蟲。稚也。  又姓。後漢司徒种暠。 《廣韻》之隴切《集韻》《韻會》主勇切,𠀤音腫。穀種也。 《詩·大雅》誕降嘉種。 《周禮·地官·草人》以物地相其宜,而爲之種。  又《夏官·職方氏》豫州,其穀宜五種。 《註》黍稷菽麥稻。  又種類。 《書·盤庚》無俾易種于兹新邑。 《史記·高帝紀》恐事不就後,秦種族其家。 《後漢·竇融傳》此遺種處也。  又地名。 《史記·貨殖傳》楊平陽𨻰西賈秦翟,北賈種代。 《註》種在恆州石邑縣,北蓋蔚州也。  又外域國名。 《後漢·任延傳》武威郡,北當匈奴,南接種羌,民畏宼抄,多棄田業。  又《莊子·胠篋篇》舍夫種種之機。 《註》種種,謹慤貌。  又《增韻》種種,猶物物也。  又髮短貌。 《左傳·昭三年》余髮如此種種。  又《廣韻》之用切《集韻》朱用切,𠀤音偅。蓺植也,布也。 《書·大禹謨》臯陶邁種德。 《註》種,布也。種物必布於地,故爲布也。 《史記·李斯傳》所不去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 《前漢·律歷志》鶉首初井十六度,芒種。 《正字通》說文種,先穜後孰也。从禾,重聲,直容切。穜,蓺也,从禾童聲,之用切,分穜種爲二。按,詩重穋借用重字,說文似與詩異。  又童聲,與之用之音反。蓺與種植之種通。周禮種植之種與書傳所用種字皆同,當从經傳爲正。舊音同,音蟲,皆非。

『瓜』

《唐韻》《正韻》古華切《集韻》《韻會》姑華切,𠀤音騧。 《說文》㼌也。象形。 《詩·豳風》七月食瓜。 《禮·曲禮》爲天子削瓜者副之。  又《月令》孟夏之月,王瓜生。 《註》王瓜,萆挈也。 《前漢·食貨志》菜茹有畦瓜瓠果蓏。 《齊民要術》二月辰日宜種瓜。 《廣雅》龍蹄獸掌,羊骹兔頭,桂支蜜筩,𤬒蛌貍頭,皆瓜屬也。  又木瓜。 《詩·衞風》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 《傳》木瓜。楙木也。可食之木。 《周禮·冬官考工記·弓人》凡取幹之道七,柘爲上,檍次之,檿桑次之,橘次之,木瓜次之,荆次之,竹爲下。  又天瓜,栝樓別名。見《本草綱目》。  又昆侖瓜,茄子別名。見《酉陽雜俎》。  又匏瓜,星名。 《史記·天官書》匏瓜有靑黑星守之,魚鹽貴。 《註》匏瓜,一名天雞。在河鼓東。匏瓜明,則歲大熟也。  又守瓜,蟲名。 《爾雅·釋蟲》蠸輿父,守瓜。 《註》今瓜中黃甲小蟲,喜食瓜葉。故曰守瓜也。  又地名。 《左傳·宣十五年》晉侯賞桓子狄臣千室,亦賞士伯以瓜衍之縣。  又《襄十四年》昔秦人迫逐,乃祖吾離于瓜州。 《註》瓜州,地在今燉煌。 《正字通》今鎭江有瓜州,異地同名。  又國名。 《正字通》柯枝國別種曰木瓜。穴居,男女裸體,紉結草木葉蔽前後。見星槎勝覽。  又瓜田,複姓。 《前漢·王莽傳》有瓜田儀。  又《韻補》叶攻乎切,音孤。 《左傳·哀十七年》衞侯夢于北宮,見人登昆吾之觀,被髮北面而譟,曰:登此昆吾之墟,緜緜生之瓜。余爲渾良夫,叫天無辜。  又叶古禾切,音戈。 《道藏歌》仙童掇朱實,神女獻玉瓜。浴身丹液池,濯髮甘泉波。 《集韻》俗作苽,非。

『得』

《唐韻》《正韻》多則切《集韻》《韻會》的則切,𠀤音德。 《說文》行有所得也。 《玉篇》獲也。 《韻會》凡有求而獲皆曰得。  又賦受亦曰得。 《易·乾卦》知得而不知喪。 《禮·曲禮》臨財毋苟得。 《左傳·定九年》凡獲器用曰得,得用焉曰獲。 《孟子》求則得之。  又貪也。 《論語》戒之在得。  又《韻會》與人契合曰相得。 《王褒·聖主得賢臣頌》聚精會神,相得益章。  又得得,唐人方言,猶特地也。 《全唐詩話》貫休入蜀,以詩投王建曰:一瓶一鉢垂垂老,千水千山得得來。  又叶都木切,音篤。 《老子·道德經》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 《易林》入市求鹿,不見頭足,終日至夜,竟無所得。 《集韻》或作㝶。

『瓜』

《唐韻》《正韻》古華切《集韻》《韻會》姑華切,𠀤音騧。 《說文》㼌也。象形。 《詩·豳風》七月食瓜。 《禮·曲禮》爲天子削瓜者副之。  又《月令》孟夏之月,王瓜生。 《註》王瓜,萆挈也。 《前漢·食貨志》菜茹有畦瓜瓠果蓏。 《齊民要術》二月辰日宜種瓜。 《廣雅》龍蹄獸掌,羊骹兔頭,桂支蜜筩,𤬒蛌貍頭,皆瓜屬也。  又木瓜。 《詩·衞風》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 《傳》木瓜。楙木也。可食之木。 《周禮·冬官考工記·弓人》凡取幹之道七,柘爲上,檍次之,檿桑次之,橘次之,木瓜次之,荆次之,竹爲下。  又天瓜,栝樓別名。見《本草綱目》。  又昆侖瓜,茄子別名。見《酉陽雜俎》。  又匏瓜,星名。 《史記·天官書》匏瓜有靑黑星守之,魚鹽貴。 《註》匏瓜,一名天雞。在河鼓東。匏瓜明,則歲大熟也。  又守瓜,蟲名。 《爾雅·釋蟲》蠸輿父,守瓜。 《註》今瓜中黃甲小蟲,喜食瓜葉。故曰守瓜也。  又地名。 《左傳·宣十五年》晉侯賞桓子狄臣千室,亦賞士伯以瓜衍之縣。  又《襄十四年》昔秦人迫逐,乃祖吾離于瓜州。 《註》瓜州,地在今燉煌。 《正字通》今鎭江有瓜州,異地同名。  又國名。 《正字通》柯枝國別種曰木瓜。穴居,男女裸體,紉結草木葉蔽前後。見星槎勝覽。  又瓜田,複姓。 《前漢·王莽傳》有瓜田儀。  又《韻補》叶攻乎切,音孤。 《左傳·哀十七年》衞侯夢于北宮,見人登昆吾之觀,被髮北面而譟,曰:登此昆吾之墟,緜緜生之瓜。余爲渾良夫,叫天無辜。  又叶古禾切,音戈。 《道藏歌》仙童掇朱實,神女獻玉瓜。浴身丹液池,濯髮甘泉波。 《集韻》俗作苽,非。

『种』

《廣韻》直弓切《集韻》《韻會》《正韻》持中切,𠀤音蟲。稚也。  又姓。後漢司徒种暠。 《廣韻》之隴切《集韻》《韻會》主勇切,𠀤音腫。穀種也。 《詩·大雅》誕降嘉種。 《周禮·地官·草人》以物地相其宜,而爲之種。  又《夏官·職方氏》豫州,其穀宜五種。 《註》黍稷菽麥稻。  又種類。 《書·盤庚》無俾易種于兹新邑。 《史記·高帝紀》恐事不就後,秦種族其家。 《後漢·竇融傳》此遺種處也。  又地名。 《史記·貨殖傳》楊平陽𨻰西賈秦翟,北賈種代。 《註》種在恆州石邑縣,北蓋蔚州也。  又外域國名。 《後漢·任延傳》武威郡,北當匈奴,南接種羌,民畏宼抄,多棄田業。  又《莊子·胠篋篇》舍夫種種之機。 《註》種種,謹慤貌。  又《增韻》種種,猶物物也。  又髮短貌。 《左傳·昭三年》余髮如此種種。  又《廣韻》之用切《集韻》朱用切,𠀤音偅。蓺植也,布也。 《書·大禹謨》臯陶邁種德。 《註》種,布也。種物必布於地,故爲布也。 《史記·李斯傳》所不去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 《前漢·律歷志》鶉首初井十六度,芒種。 《正字通》說文種,先穜後孰也。从禾,重聲,直容切。穜,蓺也,从禾童聲,之用切,分穜種爲二。按,詩重穋借用重字,說文似與詩異。  又童聲,與之用之音反。蓺與種植之種通。周禮種植之種與書傳所用種字皆同,當从經傳爲正。舊音同,音蟲,皆非。

『豆』

《唐韻》徒𠋫切《集韻》《韻會》《正韻》大透切,𠀤音竇。 《說文》古食肉器也。 《爾雅·釋器》木豆謂之豆。 《書·武成》執豆籩。 《詩·小雅》爲豆孔庶。 《公羊傳·桓四年》諸侯曷爲必田狩。一曰乾豆。 《註》豆,祭器,狀如鐙。 《禮·明堂位》夏后氏以楬豆,殷玉豆,周獻豆。 《註》楬,無異物之飾也。獻音娑,疏刻之也。  又《禮器》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諸公十有六,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  又《鄕飮酒義》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所以明養老也。 《周禮·冬官考工記》旊人爲豆,實三而成觳,崇尺。 《註》崇,高也。豆實四升。 《史記·樂書》簠簋俎豆,禮之器也。  又《揚子·方言》𨻰、楚、宋、衞謂桮𥯛爲豆籠。 《註》盛桮器籠也。 《集韻》或作梪、䇺。  又《韻略》穀也。 《博雅》大豆,菽也。小豆,荅也。 《周禮·天官·大宰·三農生九穀註》黍、稷、秫、稻、麻、大小豆、大小麥爲九穀。 《禮·投壷》壷中實小豆焉,爲其矢之躍而出也。 《干寶·晉書》駑馬戀棧豆。  又《博雅》天豆,雲實也。  又巴豆、海紅豆,皆藥名,出巴蜀。  又相思子一名紅豆。  又土芋一名土豆。皆菽豆別一種也。俗作荳,非。  又《說苑·辨物篇》十六黍爲一豆,六豆爲一銖,二十四銖爲一兩。  又官名。 《南齊書·魏虜傳》北魏置九豆和官。  又地名。 《北史·周文帝紀》文帝伐魏,至盤豆,拔之。  又州名。 《唐書·地理志》隴右道有白豆州。  又姓。漢光武時,關內侯豆如意,後魏長廣王豆代田。  又複姓。北周豆盧寧,本姓慕容氏,歸魏,賜姓豆盧氏。  又三字姓。北魏次南有紇豆陵氏。  又《正韻》當口切,音斗。 《玉篇》量名。 《周禮·冬官考工記·梓人》食一豆肉,飮一豆酒。 《註》豆,當爲斗。毛居正曰:豆,古斗字。如《左傳·昭三年》豆、區、釜、鍾之類,當音斗。後人誤讀爲俎豆之豆。斗斛之斗又作㪷,蓋譌倂耳。  又《字彙補》思留切,讀作羞。 《周禮·天官·腊人》凡祭祀共豆脯。 《註》脯非豆實,豆當爲羞,聲之誤也。 《釋文》豆,音羞。  又《韻補》叶動五切,音杜。 《柳宗元·牛賦》皮角見用,肩尻莫保。或穿緘縢,或實俎豆。豆叶保,保音補。  又叶田故切,讀作渡。 《詩·小雅》儐爾籩豆,飮酒之飫。兄弟旣具,和樂且孺。 《音學五書》豆叶孺。  又山名。 《後漢·郡國志》唐縣有都山。一名豆山。今關中人讀豆爲渡。 《說文》豎、侸、裋皆以豆得聲。樹字从壴,亦以豆得聲。

『得』

《唐韻》《正韻》多則切《集韻》《韻會》的則切,𠀤音德。 《說文》行有所得也。 《玉篇》獲也。 《韻會》凡有求而獲皆曰得。  又賦受亦曰得。 《易·乾卦》知得而不知喪。 《禮·曲禮》臨財毋苟得。 《左傳·定九年》凡獲器用曰得,得用焉曰獲。 《孟子》求則得之。  又貪也。 《論語》戒之在得。  又《韻會》與人契合曰相得。 《王褒·聖主得賢臣頌》聚精會神,相得益章。  又得得,唐人方言,猶特地也。 《全唐詩話》貫休入蜀,以詩投王建曰:一瓶一鉢垂垂老,千水千山得得來。  又叶都木切,音篤。 《老子·道德經》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 《易林》入市求鹿,不見頭足,終日至夜,竟無所得。 《集韻》或作㝶。

『豆』

《唐韻》徒𠋫切《集韻》《韻會》《正韻》大透切,𠀤音竇。 《說文》古食肉器也。 《爾雅·釋器》木豆謂之豆。 《書·武成》執豆籩。 《詩·小雅》爲豆孔庶。 《公羊傳·桓四年》諸侯曷爲必田狩。一曰乾豆。 《註》豆,祭器,狀如鐙。 《禮·明堂位》夏后氏以楬豆,殷玉豆,周獻豆。 《註》楬,無異物之飾也。獻音娑,疏刻之也。  又《禮器》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諸公十有六,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  又《鄕飮酒義》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所以明養老也。 《周禮·冬官考工記》旊人爲豆,實三而成觳,崇尺。 《註》崇,高也。豆實四升。 《史記·樂書》簠簋俎豆,禮之器也。  又《揚子·方言》𨻰、楚、宋、衞謂桮𥯛爲豆籠。 《註》盛桮器籠也。 《集韻》或作梪、䇺。  又《韻略》穀也。 《博雅》大豆,菽也。小豆,荅也。 《周禮·天官·大宰·三農生九穀註》黍、稷、秫、稻、麻、大小豆、大小麥爲九穀。 《禮·投壷》壷中實小豆焉,爲其矢之躍而出也。 《干寶·晉書》駑馬戀棧豆。  又《博雅》天豆,雲實也。  又巴豆、海紅豆,皆藥名,出巴蜀。  又相思子一名紅豆。  又土芋一名土豆。皆菽豆別一種也。俗作荳,非。  又《說苑·辨物篇》十六黍爲一豆,六豆爲一銖,二十四銖爲一兩。  又官名。 《南齊書·魏虜傳》北魏置九豆和官。  又地名。 《北史·周文帝紀》文帝伐魏,至盤豆,拔之。  又州名。 《唐書·地理志》隴右道有白豆州。  又姓。漢光武時,關內侯豆如意,後魏長廣王豆代田。  又複姓。北周豆盧寧,本姓慕容氏,歸魏,賜姓豆盧氏。  又三字姓。北魏次南有紇豆陵氏。  又《正韻》當口切,音斗。 《玉篇》量名。 《周禮·冬官考工記·梓人》食一豆肉,飮一豆酒。 《註》豆,當爲斗。毛居正曰:豆,古斗字。如《左傳·昭三年》豆、區、釜、鍾之類,當音斗。後人誤讀爲俎豆之豆。斗斛之斗又作㪷,蓋譌倂耳。  又《字彙補》思留切,讀作羞。 《周禮·天官·腊人》凡祭祀共豆脯。 《註》脯非豆實,豆當爲羞,聲之誤也。 《釋文》豆,音羞。  又《韻補》叶動五切,音杜。 《柳宗元·牛賦》皮角見用,肩尻莫保。或穿緘縢,或實俎豆。豆叶保,保音補。  又叶田故切,讀作渡。 《詩·小雅》儐爾籩豆,飮酒之飫。兄弟旣具,和樂且孺。 《音學五書》豆叶孺。  又山名。 《後漢·郡國志》唐縣有都山。一名豆山。今關中人讀豆爲渡。 《說文》豎、侸、裋皆以豆得聲。樹字从壴,亦以豆得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