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而不泄


   泄:泄漏。严守秘密,不肯吐露。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mì ér bù xiè
成语注音 ㄇ一ˋ ㄦˊ ㄅㄨˋ ㄒ一ㄝˋ
成语简拼 mebx
感情色彩 中性
常用程度 一般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秘而不洩
成语英文 play one's cards close to one's chest
成语结构  偏正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泄:泄漏。严守秘密,不肯吐露。



反义词



成语示例


真经秘而不泄者,为此子母之法,恐凡愚之心见知也。 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六十九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宋·张君房《云笈七签》第69卷:“上仙真经秘而不泄者,为此字母之法,恐凡愚之心见知也。”


成语典故

见“秘而不宣”。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69:“上仙真经~者,为此子母之法,恐凡愚之心见知也。”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不公开的,不让大家知道的:~密。~藏(cáng )。~方。~诀。~计。~史。神~。奥~。 保守秘密:~而不宣。 珍贵罕见:~本。~籍。~宝。~府。 姓。

〔~鲁〕国名,在南美洲。

古同“尔”,代词,你或你的:“~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连词(a.表平列,如“多~杂”。b.表相承,如“取~代之”。c.表递进,如“~且”。d.表转折,如“似是~非”。e.连接肯定和否定表互为补充,如“浓~不烈”。f.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如“侃侃~谈”。g.插在主语谓语中间表假设,如“人~无信,不知其可”)。 表(从……到……):从上~下。

副词。 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前面,构成形容词:~去。~多。~法。~料。~材(才能平庸,常用作自谦)。~刊(无须修改,不可磨灭)。~学无术。~速之客。 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我不知道。 用在句末表疑问:他现在身体好~?

古同“否”,不如此,不然。

液体或气体排出:排~。~洪。~泻。 漏,露:~劲。~露。~漏。~密。 尽量发出(情绪、情欲等):~愤。~恨。发~。

〔~~〕a.缓飞的样子,如“雄雉于飞,~~其羽”;b.闲散自得,如“十亩外兮,桑者~~兮”;c.弛缓的样子,如“天之方噘,无然~~”。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秘』

《集韻》兵媚切,音毖。密也。通作祕。  又《轉注古音》蒲結切,音蹩。香草也。

『而』

《廣韻》如之切《集韻》《韻會》人之切,𠀤音栭。 《正韻》如支切,音兒。 《說文》頰毛也。 《註》臣鉉等曰:今俗別作髵,非是。 《周禮·冬官考工記·梓人》作其鱗之而。 《註》之而,頰𩑔也。  又《玉篇》語助也。 《詩·齊風》俟我於著乎而。  又《書·洪範》而康而色。 《傳》汝當安汝顏色。  又《詩·小雅》垂帶而厲。 《箋》而亦如也。  又《詩·大雅》子豈不知而作。 《箋》而,猶與也。  又《禮·檀弓》而曰然。 《註》而,猶乃也。  又《韻會》因辭,因是之謂也。 《論語》學而時習之。  又《韻會》抑辭,抑又之辭也。 《論語》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  又《韻會》發端之辭也。  又《集韻》奴登切,音能。 《易·屯卦》宜建侯而不寧。 《釋文》鄭讀而曰能,能猶安也。

『不』

《韻會》《正韻》𡘋逋沒切,補入聲。不然也,不可也,未也。 《禮·曾子問》葬引至于堩,日有食之,則有變乎,且不乎。  又《周禮·夏官》服不氏,掌養猛獸而敎擾之。 《註》服不服之獸者。  又《廣韻》《韻會》𡘋分物切。與弗同。今吳音皆然。  又《韻會》俯九切,音缶。與可否之否通。 《說文》鳥飛上翔,不下來也。从一,一猶天也。象形。  又《玉篇》甫負切《廣韻》甫救切,𡘋缶去聲。義同。  又《廣韻》甫鳩切《集韻》《韻會》《正韻》方鳩切,𡘋音浮。夫不,䳡也。亦作鳺鴀。 《爾雅·釋鳥》䳡其鳺鴀。 《郉疏》陸璣云:今小鳩也。一名䳕鳩,幽州人或謂鷱鴡,梁宋閒謂之隹,揚州人亦然。  又未定之辭也。 《陶潛詩》未知從今去,當復如此不。  又姓。 《晉書》汲郡人不準。◎按《正字通》云:不姓之不,轉注古音,音彪。  又《正韻》芳無切。與柎通。花萼跗也。 《詩·小雅》鄂不韡韡。 《鄭箋》承華者,鄂也。不當作柎。鄭樵曰:不象萼蔕形。與旉通。 《陸璣詩疏》柎作跗。 《束皙·補亡詩》白華絳趺。 《唐詩》紅萼靑趺皆因之。  又華不注,山名,在濟南城東北。 《左傳·成二年》晉卻克戰于鞌,齊師敗績。逐之,三周華不注。 《伏琛齊記》引摯虞畿服經,不,與詩鄂不之不同。李白詩:兹山何峻秀,彩翠如芙蓉。蓋因華跗而比擬之。胡傳讀不如卜,非。  又《古詩·日出東南隅行》使君謝羅敷,還可共載不。羅敷前致辭,使君亦何愚。使君自有婦,羅敷自有夫。〇按愚當讀若吾,疑模切,與敷不夫叶。敷不夫本同模韻,《正字通》不改音符,叶夫愚,非是。  又與丕同。 《書·大誥》爾丕克遠省。馬融作不。 《秦·詛楚文》不顯大神巫咸。 《秦·和鐘銘》不顯皇祖。𠀤與詩周頌不顯不承同。不顯不承,猶書云丕顯丕承也。  又《韻補》叶補美切,音彼。 《荀子·賦篇》𥳑然易知,而致有理者與。君子所敬,而小人所不者與。所不謂小人所鄙也。 《正字通》不字在入聲者,方音各殊,或讀逋入聲,或讀杯入聲。司馬光切韻圖定爲逋骨切,今北方讀如幫鋪切,雖入聲轉平,其義則一也。

『泄』

《唐韻》余制切《集韻》《韻會》《正韻》以制切,𠀤音曳。水名。 《說文》水受九江博安洵波,北入氐。 《水經》泄水,出博安縣,北過芍陂,西北入于淮。 《註》博安縣,地理志之博鄕縣也。  又散也。 《詩·大雅》俾民憂泄。 《傳》泄,去也。 《箋》猶出也,發也。  又泄泄,舒徐貌。 《詩·邶風》泄泄其羽。 《傳》飛而鼓其翼,泄泄然也。  又衆也。 《詩·魏風》桑者泄泄兮。 《傳》泄泄,多人之貌。  又《爾雅·釋訓》憲憲泄泄,制法則也。 《李巡曰》皆黨惡爲制法則也。  又《詩·大雅》天之方蹶,無然泄泄。 《孟子》泄泄猶沓沓也。 《註》怠緩悅從之貌。  又《廣韻》《集韻》私列切《正韻》先結切,𠀤音薛。與渫同。除去也。詳渫字註。  又漏也。 《管子·君臣下篇》古言墻有耳者,微謀外泄之謂也。  又《揚子·方言》歇也。楚揚謂之歇。  又發越也。 《禮·月令》季春之月,陽氣發泄。  又雜也。 《後漢·杜詩傳》頗泄用之。  又嫚也。與渫同。 《荀子·榮辱篇》憍泄者,人之殃也。  又與洩同。  又姓魯泄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