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谷中优美的兰花。形容十分难得,常用来比喻人品高雅。
清·刘鹗《老残游记续集遗稿》第五回:“空谷幽兰,真想不到这种地方,会有这样高人。”
空谷:空旷寂静的山谷。空旷的山谷里幽静地开放着的兰花。比喻不为世人所知的高雅人品。清.王韬《海陬冶游录》卷中:“然而空谷幽兰,以无心而忽遇;天涯芳草,亦何处之不生。”《老残游记续集遗稿》五回:“空谷幽兰,真想不到这种地方,会有这样高人,而且又是年轻的尼姑,外像仿佛跟妓女一样。” 偏正 在空无人烟的山谷中开放着清幽娴静的兰花。比喻隐居山野,不为世人所知的高人。《老残游记续集》5回:“~,真想不到这种地方,会有这样高人,而且又是年轻的尼姑。”△褒义。用于描写深藏不露而很有修养的能人。→梅妻鹤子 ?市井小人
不包含什么,没有内容:~洞(a.没有内容的;b.物体内部的窟窿)。~泛。~话。~旷。~乏。~~如也。~前绝后。凭~(无根据)。真~(没有任何东西)。 没有结果的,白白地:~跑了一趟。~口无凭。 离开地面的,在地上面的地方:~军。~气。~投。~运。
使空,腾出来:~一个格。~出一间房来。 闲着,没被利用的:~白。~地。~额。~房。~缺。 亏欠:亏~。
古同“孔”,洞。
两山间的夹道或流水道,或指两山之间:山~。河~。 喻困境:进退维~(进退两难)。 庄稼和粮食的总称:五~。百~。 粟的别称,亦指稻的子实:~物。~米。稻~。 姓。
隐藏,不公开的:~会。~居(a.隐居;b.幽静的住处)。~愤。~咽。 形容地方很僻静又光线暗:~谷。~静。~暗。 沉静而安闲:~闲。~趣(幽雅的趣味)。~婉。 把人关起来,不让跟外人接触:~禁。~闭。~囚。 迷信的人指阴间:~灵。~魂。 古地名,大致相当于今中国河北省、辽宁省南部一带:~州。~燕(yān )。
指“兰草”和“兰花”:~艾(“兰花”和“艾草”,喻君子和小人)。~谱(结拜盟兄弟时互相交换的帖子,上写各自家族的谱系。兰有香味,喻情投意合)。~摧玉折(喻贤人夭折,后多用来哀悼人不幸早死)。 古书上指“木兰”。 古同“栏”,家畜圈(juàn )。 古同“斓”,斑斓。 姓。
《唐韻》《正韻》苦紅切《集韻》《韻會》枯公切,𠀤音崆。空虛也。 《史記·天官書》赤帝行德天牢,謂之空。 又大也。 《詩·小雅》在彼空谷。 《傳》大也。 又盡也。 《爾雅·釋詁》空,盡也。 《詩·小雅》杼柚其空。 又太空,天也。 又地名。 《爾雅·釋地》北戴斗極爲空桐。 《左傳·哀二十年》宋公遊于空澤。 《註》空澤,宋地。 《史記·殷本紀註》伊尹生于空桑。 《前漢·地理志》京兆縣十二,其三曰船司空。 《註》縣名。本主船之官,遂以爲縣。 又《武帝紀》元鼎五年,行幸雍遂,踰隴登空同。 《註》空同,山名。亦作崆峒。 《山海經》白馬山又北二百里曰空桑之山,空桑之水出焉。 《括地志》徵在生孔子空桑之地,今名空竇,在曲阜縣南二十里女陵山。 《魏土地記》代城東北九十里有空侯城。 又官名。 《書·舜典》伯禹作司空。 又《周官》司空掌邦土,居四民,時地利。 又拜名。 《周禮·春官》大祝辨九拜,三曰空首。 《疏》先以兩手拱地,乃頭至手,是爲空首也。 又樂器名。 《風俗通》箜篌,一名坎侯。或曰空侯,取其空中。 《楚辭註》空桑,瑟名。 又獄名。 《禮·記疏》囹圄,魏曰司空。 又姓。 《廣韻》漢複姓有空桐空相二氏。 又《集韻》《韻會》苦動切《正韻》康董切,𠀤音孔。穴也,竅也,竉也。通作孔。 《周禮·冬官考工記》函人眡其鑽空。 《史記·五帝紀》瞍使舜穿井,爲匿空旁出。 《大宛傳》張騫鑿空。 《註》西域本無道路,今鑿孔而通之也。 《韓非子·喩世篇》空竅者,神明之戸牖也。 《韻會小補》秦人呼土窟爲土空。 又《集韻》《韻會》《正韻》𠀤苦貢切,音控。窮也。 《詩·小雅》不宜空我師。 《註》不宜使小人困窮民也。 又缺也。 《揚子·法言》酒誥之篇俄空焉。 又虛也。 《論語》回也其庶乎,屢空。 《註》空猶虛中也。 又叶枯江切。 《徐幹·思室詩》良會無有期,中心摧且傷。不聊憂飧食,嗛嗛常饑空。 又叶枯良切。 《詩·小雅》小東大東,杼柚其空。糾糾葛屨,可以履霜。
『谷』《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古祿切,音穀。 《說文》泉出通川爲谷。从水半見,出於口。 《韻會》兩山閒流水之道也。 《爾雅·釋水》水注谿曰谷。 《疏》謂山谷中水註入㵎谿也。 《易·井卦》井谷射鮒。 《註》谿谷出水,從上注下。 《公羊傳·僖三年》桓公曰:無障谷。 《註》水注川曰谿,注谿曰谷。 《禮·祭法》山林、川谷、丘陵,民所取財用也。 《老子·道德經》江海所以能爲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 又谷水。 《管子·度地篇》山之溝一有水一無水者,命曰谷水。 又暘谷,日所出處。昧谷。日所入處。 《書·堯典》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暘谷。分命和仲宅西,曰昧谷。 又《集韻》窮也。 《詩·大雅》進退維谷。 《疏》谷謂山谷,墜谷,是窮困之義。 又《廣韻》養也。 《老子·道德經》谷神不死。 又《爾雅·釋天》東風謂之谷風。 《詩·邶風》習習谷風。 《詩詁》風出谷中也。 《疏》谷之言穀。穀,生也。生長之風也。 《前漢·王莽傳》其夕穀風迅疾。 《師古曰》卽谷風。 又《韻會》竹溝曰谷。 《前漢·律歷志》黃帝使伶倫取竹之解谷。 《註》解,脫也。谷,溝也。取竹之無谷節者,一說解谷,昆侖之北谷名也。 又壑谷,窟室也。 《左傳·襄三十年》鄭伯有爲窟室夜飮,朝者曰:公焉在,其人曰:吾公在壑谷。 《註》地室也。 又人足內踝前後一寸陷中,曰然谷穴。 《奇經考》隂蹻之脈,起于跟中足少陽然谷穴之後。 又地名。 《春秋·定十年》公會齊侯于夾谷。 《杜註》卽祝其也。 又郡縣名。 《前漢·地理志》上谷郡,秦置。 《魏書·地形志》谷陽縣,屬𨻰留郡。 又山名。 《山海經》波谷山者,有大人之國。 又姓。漢有谷永。 又複姓。金有夾谷謝奴。 《金·國語姓氏解》夾谷曰仝。 又《廣韻》余蜀切《集韻》《韻會》兪玉切,𠀤音欲。義與《說文》《爾雅》同。 又姓。北魏有谷渾氏。 又吐谷渾氏。 《金壷字考》音突浴魂。 又《廣韻》《集韻》《韻會》𠀤盧谷切,音鹿。 《史記·匈奴傳》置左右谷蠡王。 《註》谷蠡,音鹿離。 又叶乞約切,音却。 《史記·龜筴傳》有介之蟲,置之谿谷。收牧人民,爲之城郭。 又叶魚律切,音聿。 《易林》鹿畏人匿,俱入深谷。命短不長,爲虎所得。 《音學五書》山谷之谷,雖有穀、欲二音,其實欲乃正音。《易》井谷,陸德明一音浴,《書》暘谷,一音欲,《左傳》南谷中,一音欲,《史記·樊噲傳》橫谷,《正義》音欲,《貨殖·傳》谷量牛馬,索隱音欲,苦縣《老子銘》書谷神作浴神是也。轉平聲則音臾,上聲則音與,去聲則音裕。今人讀谷爲穀而加山作峪,乃音裕,非。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古祿切,音谷。 《說文》續也。百穀之總名。从禾,㱿聲。 《長箋》穀有穅秕,故从㱿。 《書·洪範》百穀用成。 《禮·月令》孟秋農乃登穀。 《周禮·天官·大宰》三農生九穀。 《註》鄭司農云:九穀,黍,稷,秫,稻,麻,大小豆,大小麥。一說九穀無秫大麥,而有粱苽。 又《天官膳夫》食用六穀。 《註》黍,稷,粱,麥,苽,稌。 又《天官疾醫》五穀養其病。 《註》麻,黍,稷,麥,豆。 《酉陽雜俎》九穀,黍稷稻粱,三豆二麥。 《爾雅翼》梁者,黍稷之總名。稻者,漑種之總名。菽者,衆豆之總名。三穀各二十種,爲六十,蔬果之屬,助穀各二十種,凡百穀。 又《星經》八穀星,主黍,稷,稻,粱,麻,菽,麥,烏麻,星明則俱熟。 又《爾雅·釋詁》穀,善也。 《書·洪範》旣富方穀。 《詩·𨻰風》穀旦于差。 《禮·曲禮》自稱曰不穀。 《註》謙稱。 又生也。 《詩·王風》穀則異室。 《註》穀,生也。 又《爾雅·釋言》穀,祿也。 《詩·小雅》俾爾戩穀。 《註》穀,祿也。 又養也。 《詩·小雅》以穀我士女。 《戰國策》求百姓之饑寒者收穀之。 又孺子曰穀。 《荀子·禮論篇》臧穀猶且羞之。 又國名。 《春秋·桓七年》穀伯綏來朝。 《註》穀國在南鄕築陽縣北。 又水名。 《周語》穀洛鬭。 又《揚子·方言》螳螂,齊杞以東謂之馬穀。 又姓。 又穀梁,複姓。 又《集韻》居𠋫切,音冓。祿也。 《論語》不至於穀。皇侃讀。 又楚地名。 《左傳·僖二十八年》連穀。 《陸德明·音義》胡木切,音斛。 又與谷同。 《前漢·王莽傳》穀風迅疾,從東北來。 又與告通。 《禮·檀弓》齊穀王姬之喪。 《註》穀,當爲告,聲之譌。 又叶訖力切。 《六韜》紛紛渺渺,好色無極。吾觀其野,草菅勝穀。 又叶工洛切。 《詩·小雅》俶載南畝,播厥百穀。旣庭且碩,曾孫是若。 又與㝅同。 《左傳·宣四年》楚人謂乳穀,謂虎於菟。 《集韻》或从米作糓。
『幽』《唐韻》《集韻》於虯切《韻會》幺虯切《正韻》於尤切,𠀤音呦。 《說文》幽隱也。 《易·履卦》幽人貞吉。 《疏》幽隱之人,守道貞吉。 《禮·儒行》幽居而不淫。 《疏》君子雖復隱處,常自修整不傾邪也。 《後漢·章帝章和元年詔》光照六幽。 《註》謂六合幽隱之處也。 又《爾雅·釋詁》幽,微也。 《疏》幽者,深微也。 《史記·樂書》極幽而不隱。 又《玉篇》幽,深遠也。 《易·繫辭》无有遠近幽深。 《疏》言易之告人,无問遠之與近,及幽邃深遠之處,皆告之也。 《詩·小雅》幽幽南山。 《註》幽幽,深遠也。 又《玉篇》幽,不明。 《正韻》幽,闇也。 《書·舜典》黜陟幽明。 《註》黜退其幽者,升進其明者。 《禮·檀弓》望反諸幽,求諸鬼神之道也。 《註》鬼神處幽闇。 又《正韻》幽,囚也。 《史記·太史公自序》幽於縲紲。 《楊惲報孫會宗書》身幽北闕。 又州名。 《書·舜典》肇十有二州。 《傳》禹治水之後,舜分冀州爲幽州幷州。 《爾雅·釋地》燕曰幽州。 《疏》燕其氣深要,厥性剽疾,故曰幽。幽,要也。 又地名。 《左傳·莊十六年》同盟于幽。 《註》幽,宋地。 又國名。 《山海經》大荒之中,有思幽之國,思士不妻,思女不夫。 《註》言其人直思感而氣通,無配合而生子。 又姓。 《廣韻》出《姓苑》。 又與黝通。 《集韻》黝或作幽。 《禮·玉藻》一命縕紱幽衡,再命赤紱幽衡。 《註》幽,讀爲黝黑之黝。 又叶於交切,音窔。 《道藏歌》迴舞太空嶺,六氣運重幽。我際豈能窮,使爾終不彫。 又《詩·小雅》隰桑有阿,其葉有幽。旣見君子,德音孔膠。 《傳》幽,黑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