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山濯濯


   没有树木,光秃秃的山。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tóng shān zhuó zhuó
成语注音 ㄊㄨㄥˊ ㄕㄢ ㄓㄨㄛˊ ㄓㄨㄛˊ
成语简拼 tszz
感情色彩 中性
常用程度 常用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英文 bare and barren hills(treeless hills)
成语组合  ABCC
成语结构  主谓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没有树木,光秃秃的山。


近义词



反义词



成语示例


冯玉祥《我的生活》第25章:“但是常德到桃源的路上,依然满眼童山濯濯,一直没人移裁。”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战国·邹·孟轲《孟子·告子上》:“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其山之性也。”


成语典故

童:山上没有长草木。濯濯:光秃秃的样子。草木不生的山光秃秃的。语本《孟子.告子上》:“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岂山之性也哉。” 主谓 童,光秃貌。濯濯,无草木的样子。形容山不长草木,光秃秃的。语本《孟子·告子上》:“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岂山之性也哉。”又《释名·释长幼》:“山无草木亦曰童。”李国文《花园街五号》:“可这里,除了新栽的小树外,一片~,有什么可瞧的呢?”※濯,不读作dí。△多用于描写荒山野岭。→不毛之地 ?高山密林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小孩子:儿~。~工。~谣。~话。~心。~趣。~真。 旧时未成年的仆人:书~儿。 没有结婚的:~男。~女。~贞。 未长成的:~牛(没长角的小牛)。 秃:~山。头~(喻人秃顶,如“~~齿豁”)。 古同“瞳”,瞳孔。 姓。

地面形成的高耸的部分:土~。~崖。~峦。~川。~路。~头。~明水秀。~雨欲来风满楼(喻冲突或战争爆发之前的紧张气氛)。 形状像山的:~墙(人字形房屋两侧的墙壁。亦称“房山”)。 形容大声:~响。~呼万岁。 姓。

洗:~足。 〔~~〕形容山无草木,光秃秃的,如“~~童山”。 祓除罪恶。

古通“棹”。

洗:~足。 〔~~〕形容山无草木,光秃秃的,如“~~童山”。 祓除罪恶。

古通“棹”。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童』

《廣韻》《正韻》徒紅切《集韻》《韻會》徒東切,𠀤音同。獨也。言童子未有室家者也。 《增韻》十五以下謂之童子。 《易·蒙卦》匪我求童蒙。 《詩·衞風》童子佩觿。 《穀梁傳·昭十九年》羈貫成童。 《註》成童,八歲以上。  又《增韻》女亦稱童子。 《禮·記註》女子子在室,亦童子也。  又邦君妻自稱之謙辭。 《論語》夫人自稱曰小童。  又牛羊之無角者曰童。 《易·大畜》童牛之牿。 《詩·大雅》俾出童羖。  又《釋名》山無草木曰童,若童子未冠然。 《莊子·徐無鬼》堯聞舜之賢,舉之童土之地。 《註》童土,無草木地。  又地名。 《前漢·功臣表》童鄕侯鐘祖。  又草名。 《爾雅疏》寓木,一名宛童。  又稂,一名童梁。  又童童,盛貌。 《蜀志》先主舍東南角桑樹童童,如小車蓋。  又《篇海》男有罪爲奴曰童使。 《易·旅卦》得童僕貞。 《前漢·貨殖傳》童手指千。 《註》童,奴婢也。 《韻會補》童,奴也,幼也。今文僮幼字作童,童僕字作僮,相承失也。  又姓。 《急就篇註》顓頊子號老童,其後爲姓。 《廣韻》漢有琅邪內史童仲玉。  又《集韻》諸容切,音鐘。 《公羊傳·桓十一年》公會宋公于夫童。 《註》童,音鐘。左氏穀梁皆作鐘。  又借作同。 《列子·黃帝篇》狀與我童者,近而愛之。狀與我異者,疏而畏之。 《註》童,同也。聲之譌也。  又叶徒黃切。 《韓愈·此日足可惜詩》驚波暗合沓,星宿爭翻芒。馬乏復悲鳴,左右泣僕童。

『山』

《廣韻》所閒切《集韻》《韻會》師閒切《正韻》師姦切,𠀤與刪音同。 《說文》山宣也。宣氣散生萬物,有石而高也。 《徐曰》象山峰𠀤起之形。 《釋名》山,產也。產萬物者也。 《易·說卦》天地定位,山澤通氣。 《書·禹貢》奠高山大川。 《爾雅·釋山》河南華,河西嶽,河東岱,河北恆,江南衡,《周禮》謂之鎮。 《鄭註》鎮名山安地德者也。  又《山海經》山分東西南北中五經。南則自蜀中西南至吳越諸山界。西則自華隂嶓冢以至崑崙積石諸山,今隴西甘肅玉門外,其地也。北則自狐岐大行以至王屋孟門諸山,是禹貢冀雍兩州之境也。東則自泰岱姑射沿海諸境,則禹貢靑州齊魯之地也。見《讀山海經語》。  又連山,古易名。 《周禮·春官》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 《註》似山之出內氣也。  又姓。古烈山氏之後。  又公山,複姓。  又《集韻》《韻會》𠀤所旃切,音仙《詩·小雅》幽幽南山。叶上干,干音堅。  又《孔子·丘陵歌》喟然迴慮,題彼泰山。鬱確其高,梁甫迴連。○按山在刪韻,古轉聲寒刪先通,則非止叶音矣。  又叶疏臻切,音甡。 《班固·東都賦》吐燄生風,欱野歕山。叶下振。 《正字通》本部與土阜石三部通者,𠀤互見。

『濯』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直角切,音濁。 《說文》𤃬也。 《詩·大雅》可以濯罍。 《傳》濯,滌也。 《儀禮·特牲饋食禮》反告濯具。 《註》濯,漑也。  又洗心亦曰洒濯。 《左傳·襄二十一年》洒濯其心。  又《爾雅·釋詁》濯,大也。 《詩·大雅》王公伊濯。  又光明也。 《詩·大雅》鉤膺濯濯。  又《博雅》濯濯,肥也。一曰娛遊也。 《詩·大雅》麀鹿濯濯。  又山無草木之貌。 《孟子》是以若彼濯濯也。  又飮也。 《禮·少儀疏》將飮之,而跪之,曰賜濯。濯,猶飮也。  又湖名。 《廣輿記》濯湖,在江西瑞州府新昌縣。  又《集韻》式灼切,音爍。水貌。  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直敎切,音棹。 《博雅》潲濯,滫也。一曰浣衣。  又同櫂。 《前漢·元后傳》輯濯越歌。 《註》濯,與櫂同。  又《韻補》叶㕑玉切,音逐。 《陶潛詩》洋洋平津,乃漱乃濯。邈邈遐景,載欣載矚。

『濯』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直角切,音濁。 《說文》𤃬也。 《詩·大雅》可以濯罍。 《傳》濯,滌也。 《儀禮·特牲饋食禮》反告濯具。 《註》濯,漑也。  又洗心亦曰洒濯。 《左傳·襄二十一年》洒濯其心。  又《爾雅·釋詁》濯,大也。 《詩·大雅》王公伊濯。  又光明也。 《詩·大雅》鉤膺濯濯。  又《博雅》濯濯,肥也。一曰娛遊也。 《詩·大雅》麀鹿濯濯。  又山無草木之貌。 《孟子》是以若彼濯濯也。  又飮也。 《禮·少儀疏》將飮之,而跪之,曰賜濯。濯,猶飮也。  又湖名。 《廣輿記》濯湖,在江西瑞州府新昌縣。  又《集韻》式灼切,音爍。水貌。  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直敎切,音棹。 《博雅》潲濯,滫也。一曰浣衣。  又同櫂。 《前漢·元后傳》輯濯越歌。 《註》濯,與櫂同。  又《韻補》叶㕑玉切,音逐。 《陶潛詩》洋洋平津,乃漱乃濯。邈邈遐景,載欣載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