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风止燎


   用鼓风的方法灭火。比喻本欲消弭其事,却反而助长其声势。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zòng fēng zhǐ liáo
成语注音 ㄗㄨㄥˋ ㄈㄥ ㄓˇ ㄌ一ㄠˊ
成语简拼 zfzl
感情色彩 中性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縱風止燎
成语结构  偏正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用鼓风的方法灭火。比喻本欲消弭其事,却反而助长其声势。


近义词



成语示例


幽平而后,有如宣王者出,则礼乐征伐不自诸侯,而《雅》《颂》未可知也。奈何推波助澜,纵风止燎乎!宋 欧阳修《王国风解》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隋 王通《中说 问易》:“真君、建德之事,适足推波助澜,纵风止燎尔。”


成语典故

燎:火烧。比喻行言不当,反助长势态的发展。隋.王通《中说.问易》:“真君、建德之事,适足推波助澜,纵风止燎尔。”真君、建德:后魏太武帝、后周武帝年号。宋.朱熹《答陈同甫》:“况此等议论,正是推波助澜,纵风止燎,使彼益轻圣贤而愈无忌惮。” 连动 纵,放任;燎,火势蔓延燃烧。比喻本欲消除,反而助长其势态的发展。宋·朱熹《答陈同甫》:“况此等议论,正是推波助澜,~,使彼益轻圣贤而愈无忌惮。”△贬义。多用于描写与目的明显相反的行为。→益薪救火 ?釜底抽薪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空气流动的现象。气象学特指空气在水平方向的流动:~向。~速。~级。~险。~波(喻纠纷或乱子)。~雨如磐(a.指风雨不断,天色黑暗,给人以重压的感觉;b.喻社会黑暗或境地艰难)。~花雪月(喻堆砌词藻,内容贫乏的的诗文)。 像风那样迅速、普遍的:~潮。~靡一时。~驰电掣。 社会上长期形成的礼节、习俗:~气。~习。~物(某地特有的景物)。~尚(在一定时期中社会上流行的风气和习惯)。 消息,传闻:~传(chuán )(传闻)。闻~而动。 表现在外的景象、态度、举止:~景。~度。~格(a.气度,作风;b.文艺作品表现出的思想、艺术特色)。~骨(a.刚强的气概;b.诗文书画雄健有力的风格)。~致。~采(a.人美好的礼仪举止,亦作“丰采”;b.文采;c.旧时指某些官吏的刚正风格)。~骚(a.指举止轻佻,如“卖弄~~”,一般指妇女;b.中国的《诗经》和《楚辞》的并称)。 指民歌、歌谣:国~(《诗经》中古代十五国的民歌)。采~。 中医学指某些疾病:~瘫。~湿。 姓。

古同“讽”,讽刺。

停住不动:~步。截~。 拦阻,使停住:~痛。禁~。 仅,只:~有此数。不~一回。 古同“趾”,脚;脚趾头。

延烧:~荒。~原烈火。 烫:~泡。 照明。

挨近火而烧焦:把头发~了。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止』

《唐韻》《集韻》《韻會》𠀤諸市切,音芷。 《說文》下基也。象艸木出有址,故以止爲足。 《徐曰》初生根幹也。  又《廣韻》停也,足也。 《易·艮卦》艮,止也。時止則止,時行則行。 《老子·道德經》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又靜也。 《禮·玉藻》口容止。 《註》不妄動也。 《莊子·德充符》人莫鑒於流水,而鑒於止水,唯止能止衆止。  又已也,息也。 《論語》止吾止也。 《史記·酷吏傳》寇盜不爲衰止。  又居也。 《詩·大雅》乃慰乃止。  又《商頌》邦畿千里,惟民所止。  又心之所安爲止。 《書·益稷》安汝止。 《孔傳》言當先安好惡所止。《正義》曰:止謂心之所止。《大學》云:爲人君止於仁,爲人臣止於敬,好惡所止,謂此類也。  又朱子曰:止者,必至於是而不遷之謂。  又留也。 《論語》止子路宿。 《孟子》可以止而止。  又行師營曰止,暫待曰次。  又凡戰而被獲曰止。 《左傳·隱十一年》公與鄭人戰於狐壤,止焉。 《杜註》內諱獲,故言止。  又《僖十五年》輅秦伯將止之。  又容止。 《詩·鄘風》人而無止。 《箋》止,容止。無止則無禮節也。 《孝經·聖治章》容止可觀。  又舉止。 《齊書·張欣泰傳》欣泰著鹿皮冠衲衣。世祖曰:將家兒何敢作此舉止。  又俗謂德行曰行止。 《外史檮杌》鄭奕敎子《文選》。其兄曰:莫學沈、謝嘲風弄月,汙人行止。  又樂器。 《爾雅·釋樂》所以鼓柷謂之止。 《註》止者,其椎名也。 《書·益稷》合止柷敔。 《鄭註》柷,狀如漆桶,中有椎,合之者,投椎於其中而撞之。  又鳥集亦曰止。 《詩·小雅》載飛載止。  又三止,三禮也。 《班固·幽通賦》嬴取威於百儀兮,姜本支乎三止。 《註》謂齊之先伯夷典三禮也。  又語辭。 《詩·周頌》百室盈止,婦子寧止。  又首止,衞地名。在陳留襄邑。 《春秋·僖五年》齊侯會王世子于首止。  又與趾同。 《儀禮·士昏禮》皆有枕北止。 《鄭註》止,足也。古文止作趾。 《山海經》韓流麟身,渠股豚止。 《郭註》止,足也。 《前漢·郊祀歌》獲白麟,爰五止。 《師古註》止,足也。時白麟足有五蹄。

『燎』

《玉篇》《正韻》𠀤力弔切,音料。 《玉篇》庭燎國之大事,樹以照衆也。 《詩·小雅》庭燎之光。 《釋文》鄭云:在地曰燎,執之曰燭,樹之門外曰大燭,於內曰庭燎,皆是照衆爲明。 《禮·月令》以共郊廟及百祀之薪燎。 《周禮·天官·閽人》設門燎。 《註》地燭也。  又《玉篇》放火也。  又《詩·陳風》佼人燎兮。 《朱傳》燎明也。  又《詩·小雅》燎之方揚。 《箋》火田曰燎。  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力照切,音療。 《廣韻》照也。  又《廣韻》一曰宵田。  又《廣韻》放火也。 《詩·大雅》瑟彼柞棫,民所燎矣。  又《集韻》本作尞。 《前漢·郊祀志》尞禋有常用。 《註》師古曰:尞與燎同。  又《唐韻》力小切《集韻》《韻會》朗鳥切《正韻》盧絞切,𠀤音繚。 《說文》本作𤐗,亦放火也。 《書·盤庚》若火之燎于原。 《註》燎,力召反。  又力鳥反。  又《集韻》或作𤊽。亦作轑。 《前漢·杜欽傳》欲以熏轑天下。 《註》師古曰:轑,讀曰燎。假借用字。  又《集韻》憐蕭切,音聊。縱火焚也。  又離昭切,音摎。火在地曰燎。 《詩·小雅·庭燎釋文》徐邈音力燒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