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口径


   比喻大家对待问题采取一致的态度。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tǒng yī kǒu jìng
成语注音 ㄊㄨㄥˇ 一 ㄎㄡˇ ㄐ一ㄥˋ
成语简拼 tykj
感情色彩 中性
常用程度 常用
产生年代 当代
成语繁体 統一口徑
成语英文 seek unity of talking
成语结构  偏正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比喻大家对待问题采取一致的态度。



成语示例


我们在这个问题上要统一口径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莫应丰《将军吟》第41章:“联合宣传队里头有的工人和战士似乎有话不敢说,都是统一的口径。”


成语典故

【释义】 原为工业上的术语,指统一设备和产品的规格,使圆口或大小等做到一样。现多借喻圈内之人对某问题的态度和说法保持一致,用来对付圈外之人。 【例】 ① 所以,依靠新闻发言人“统一口径”,往往徒劳无功。那么,怎样才能“统一口径”呢?笔者觉得“实话实说”是最好的办法。(人民网2003.1.29蒋正之《“实话实说”是“统一口径”的最佳方法》) ② 毫不客气地说,“统一口径”之后的调查结论,要么是虚假的,要么是不全面的,很有开脱责任的嫌疑。……如果是为了实话实说,那么还有必要“统一口径”吗?(中国经济时报2005.4.29《在事实面前需要统一什么口径》) ③ 因此,笔者认为,如果非要认为某些运动员的感言过于粗糙,听起来不那么悦耳,那么比粗糙更可怕的是统一口径,因为这么多年我们已被太多的统一口径所折磨了。(国际在线2007.3.14《比粗糙更可怕的是统一口径》) ④ 怎样才算第二套房 沪上银行还未统一口径(东方网2007.10.10标题) ⑤ 但就像花盆里长不出苍松一样,保守谨慎的中国传统思维,也炮制不出个性化独特的言行,中国军团这时必须统一口径,也只能统一口径了。(南方都市报2008.6.12《统一口径与统一口号》) ⑥ 我觉得这里涉及的不仅是铁路系统的问题,而是各行各业普遍存在的一个潜规则,即凡是本行业本单位的事,如果要明哲保身而不惹火上身,就须自觉遵守“统一口径”的不成文规矩。……要求人们讲话“统一口径”,那是为了对付谁?(长江商报2009.1.23鄢烈山《春运统一口径到底是要对着谁》) ⑦ 然而一旦调查组成员被要求“统一口径”了,公众获取真相的唯一渠道也被堵上了。如此,有关方面的“麻烦”也许没有了,而公众的“麻烦”会不会增加了?(南方都市报2010.3.25《“统一口径”要避免什么“麻烦”?》) ⑧ 信用评级业监管: 从各说各话到统一口径(第一财经日报2010.8.24标题) 【结构分析】 动词性述宾结构。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数名,最小的正整数(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壹”代)。 纯;专:专~。~心~意。 全;满:~生。~地水。 相同:~样。颜色不~。 另外的:蟋蟀~名促织。 表示动作短暂,或是一次,或具试探性:算~算。试~试。 乃;竞:~至于此。 部分联成整体:统~。整齐划~。 或者:~胜~负。 初次:~见如故。 中国古代乐谱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中的低音“7”。

人和动物吃东西和发声的器官(亦称“嘴”):~腔。~才。~齿。~若悬河。 容器通外面的地方:瓶子~。 出入通过的地方:门~。港~。 特指中国长城的某些关口(多用作地名):古北~。喜峰~。 破裂的地方:~子。

小路;亦指道路,方法:~道。山~。捷~。途~。大相~庭(相差太远)。 直,直捷了当:~直。~流。~情(任性)。~自。 数学上指连接圆心和圆周的直线:直~。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一』

《唐韻》《韻會》於悉切《集韻》《正韻》益悉切,𠀤漪入聲。 《說文》惟初大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 《廣韻》數之始也,物之極也。 《易·繫辭》天一地二。 《老子·道德經》道生一,一生二。  又《廣韻》同也。 《禮·樂記》禮樂𠛬政,其極一也。 《史記·儒林傳》韓生推詩之意,而爲內外傳數萬言,其語頗與齊魯閒殊,然其歸一也。  又少也。 《顏延之·庭誥文》選書務一不尚煩密。 《何承天·答顏永嘉書》竊願吾子舍兼而遵一也。  又《增韻》純也。 《易·繫辭》天下之動貞夫一。 《老子·道德經》天得一以淸,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爲天下正。  又均也。 《唐書·薛平傳》兵鎧完礪,徭賦均一。  又誠也。 《中庸》所以行之者,一也。  又正一。 《唐書·司馬承楨傳》得陶隱居正一法,逮四世矣。  又一一。 《韓非子·內儲篇》南郭處士請爲齊宣王吹竽。宣王悅之,廩食以數百人。湣王立,好一一聽之,處士逃。 《韓愈詩》一一欲誰憐。 《蘇軾詩》好語似珠穿一一。  又《星經》天一星,在紫微宮門外。太一星,在天一南半度。  又太一,山名,卽終南山。一名太乙。  又三一。 《前漢·郊祀志》以太牢祀三一。 《註》天一,地一,泰一。泰一者,天地未分元氣也。  又尺一,詔版也。 《後漢·𨻰蕃傳》尺一選舉。 《註》版長尺一,以寫詔書。  又百一,詩篇名,魏應璩著。  又姓,明一炫宗。  又三字姓。北魏有一那婁氏,後改婁氏。  又一二三作壹貳叄。 《大學》壹是皆以修身爲本。 《史記·禮書》總一海內。 《前漢·霍光傳》作總壹。 《六書故》今惟財用出納之簿書,用壹貳叄以防姦易。  又《韻補》叶於利切,音懿。 《左思·吳都賦》藿蒳豆蔲,薑彙非一。江蘺之屬,海苔之類。  又叶弦雞切,音兮。 《參同契》白者金精,黑者水基。水者道樞,其數名一。

『口』

《唐韻》苦后切《集韻》《韻會》去厚切《正韻》苦厚切,𠀤𡨥上聲。 《說文》人所以言食也。象形。 《易·頤卦》自求口食。 《書·大禹謨》唯口出好興戎。  又戸口。 《孟子》數口之家。 《前漢·宣帝紀》膠東相成勞來不怠,流民自占八萬餘口。  又《李陵傳》捕得生口,言李陵敎單于爲兵,以備漢軍。  又姓。 《唐韻》今同州有之。 《正字通》明弘治中,宣府通判口祿。  又古口,複姓。 《正字通》漢有古口引。  又壺口,山名。 《書·禹貢》冀州旣載壺口。  又谷口,地名。 《史記·范睢傳》北有甘泉谷口。 《註》九嵏山中西謂之谷口。  又列口,縣名。 《前漢·地理志》樂浪郡,列口縣。  又《史記·倉公傳》切其脉時,右口氣息。 《註》右手寸口也。脉經,從魚際至高骨却行一寸,其中名曰寸口,其骨自高。  又《韻補》苦動切,音孔。 《釋名》口,空也。空上聲。  又叶康杜切,音苦。 《詩·小雅》好言自口,莠言自口。憂心愈愈,是以有侮。 《前漢·溝洫志》且漑且糞,長我禾黍。衣食京師,億萬之口。 《宋玉·風賦》侵淫谿谷,盛怒於土囊之口,緣泰山之阿,舞於松柏之下。下叶音戸。◎按唐韻正,口古音苦。引朱子韓文考異云:今建州人謂口爲苦,走爲祖。雖出俚俗,亦由音本相近,故與古暗合也。是直以爲口當讀作苦,非止叶音矣。  又叶恪侯切,音彄。 《梁法雲·三洲歌》三洲斷江口,水從窈窕河傍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