衔:含着;蒙:蒙受。含着怨恨,蒙受冤枉。
衔:含着;蒙:蒙受。含着怨恨,蒙受冤枉。
汉·孔僖《上书自讼》:“恐有司卒然见构,衔恨蒙枉,不得自叙,使后世论者,擅以陛下有所方比,宁可复使子孙追掩之乎!”
衔:含着。蒙:受着。含着怨恨,受着冤枉。汉.孔僖《上书自讼》:“臣之所以不爱其死,犹敢极言者,诚为陛下深惜此大业……臣恐有司卒然见构,衔恨蒙枉,不得自叙,使后世论者,擅以陛下有所方比,宁可复使子孙追掩之乎!” 并列 含着怨恨,蒙受冤枉。汉·孔僖《上书自讼》:“恐有司卒然见构,~,不得自叙,使后世论者,擅以陛下有所方比,宁可复使子孙追掩之乎!”△多指人遭遇冤枉。
马嚼子。 用嘴含,用嘴叼:~枚。燕子~泥。 含在心里:~恨。~冤。~恤(含哀,怀着忧伤)。~戢(敛藏于心,表示衷心感激)。 接受,奉:~命。 指前后相接:~接。 职务和级别的名号:学~。军~。官~。
怨,仇视:怨~。愤~。仇~。痛~。 为做不到或做不好而内心不安:~事。悔~。遗~。抱~终天。
欺骗:~骗。~哄。~事。欺上~下。 昏迷,眼发黑:~头转向。 胡乱猜测:瞎~。
没有知识,愚昧:启~。发~。~昧。 遮盖起来:~罩。~子。~蔽。 受:承~。~难。~尘。~垢。 形容雨点细小:~~细雨。 姓。 同“艨”。
〔~古族〕a.中国少数民族之一。B.蒙古国的主要民族。
弯曲,弯屈,引申为行为不合正道或违法曲断:~道。矫~过正。贪脏~法。~己正人(自己身子不正,倒去矫正别人)。 冤屈:~死。冤~。 屈就,用于别人,含敬意:~驾(a.称对方来访自己;b.请对方往访他人)。~顾(称对方来访自己)。~临(称对方来访自己)。 徒然,空,白:~然。~自。~费心机。
《唐韻》《集韻》胡艮切《韻會》含艮切《正韻》下艮切,𠀤音拫。 《說文》怨也。从心艮聲。一曰怨之極也。 《蜀志·劉巴傳》巴不得反使,遂遠適交阯。先主深以爲恨。 又悔恨也。 《史記·李廣傳》王朔謂李廣曰:將軍自念豈嘗有所恨乎。廣曰:羌降者八百餘人,吾詐而盡殺之,至今大恨。 又叶胡甸切,音現。 《歐陽修·祭范仲淹文》自公云亡,謗不待辨。始屈終伸,公其無恨。 《正字通》恨與憾聲義微別。憾意淺,恨意深,憾音輕,恨音重。
『蒙』《唐韻》莫紅切《集韻》謨蓬切,𠀤音濛。 《爾雅·釋草》蒙,王女也。 《註》女蘿別名。 又《詩傳》唐蒙,菜名。 又大蒙,藥名。 《管子·地員篇》羣藥安生,小辛大蒙。 又《易疏》蒙者,微昧闇弱之名。 《書·洪範傳》蒙,隂闇也。 又《左傳·昭元年》又使圍蒙其先君。 《註》欺也。 又《左傳·昭十三年》晉人執季孫意如,以幕蒙之。 《註》裹也。 又《前漢·宣帝紀》雖有患禍,猶蒙死而存之。 《註》冒也。 又《書·伊訓》具訓于蒙士。 《疏》謂蒙稚,𤰞小之稱。 又《詩·秦風》蒙伐有苑。 《傳》蒙,討羽也。 《箋》畫雜羽之文于伐。 又縣名。 《史記·老莊列傳》莊子者,蒙人也。 《註》地理志,蒙縣屬梁國。 又山名。 《書·禹貢》蒙羽其藝。 《疏》蒙山在泰山蒙隂縣西南。 《又》蔡蒙旅平。 《註》蒙山在蜀郡靑衣縣。 又水名。 《楚辭·天問》出自湯谷,次于蒙汜。 《註》暮入西極蒙水之涯也。 又門名。 《左傳·襄二十七年》宋公及諸侯之大夫盟于蒙門之外。 《註》宋城門。 又姓。 《風俗通》東蒙主以蒙山爲氏,秦有將軍蒙驁。 又《韻會》母總切,音懵。 《柳宗元文》鴟夷蒙鴻。 《註》二字俱上聲。 又《韻補》叶莫江切,音尨。《詩》狐裘蒙茸。徐邈讀爲厖。 《陳琳·大荒賦》帝告我以至順兮,重訊我以童蒙。義混合于宣尼兮,理齊歸于文王。 又莫鳳切,音孟。與雺同。《漢書》引《易》傳:有蛻蒙霿,上下合也。 《廣韻》《正韻》莫紅切《集韻》《韻會》謨蓬切,𠀤音蒙。 《說文》童矇也。一曰不明也。 《釋名》有眸子而失明,蒙蒙無所別也。 《博雅》盲也。 《詩·大雅》矇瞍奏公。 《傳》有眸子而無見曰矇。 《疏》矇卽今靑盲。 《禮·仲尼燕居》昭然若發矇矣。 又《王充·論衡》人未學問曰矇。 又《徐幹·中論》見人而不自見者,謂之矇。 又《集韻》母總切,音蠓。瞈矇,目不明也。 又叶莫江切,音尨。 《東方朔·七諫》終不變而死節兮,惜年齒之未央。將舫舟而下流兮,冀幸君之發矇。 通作蒙。別作𥉕。
『枉』《唐韻》《廣韻》迂往切《集韻》《類篇》《韻會》嫗往切,𠀤汪上聲。 《說文》衺曲也。 《淮南子·時則訓》木熙者舉梧檟,據句枉。 又人之不直者,亦謂之枉。 《論語》舉直錯諸枉。 又屈也。 《禮·月令》仲秋,命有司申嚴百𠛬,毋或枉橈。 又冤也。 《唐書·高仙芝傳》軍中皆呼枉。 又枉駕。 《戰國策》聶政曰:仲子不遠千里枉車騎而交臣。 又枉矢,有三義:一《周禮·夏官·司弓矢》枉矢利火射。註今之飛矛是也。或謂之兵矢。一《禮·投壺》主人謂曰:某有枉矢哨壺,請以樂賓。 《註》謙言不直之矢也。一星名。 《考異郵》枉矢,狀如流星,蛇行有尾。 又《類篇》巨王切。汲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