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披;苫:用草做成的垫;蒙:冒着。披着草苫子,顶着用荆棘编的器物。形容受尽艰辛,吃尽劳苦。
被:披;苫:用草做成的垫;蒙:冒着。披着草苫子,顶着用荆棘编的器物。形容受尽艰辛,吃尽劳苦。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襄公十四年》:“乃吾祖离被苫盖、蒙荆棘,以来归我先君。”
《左传?襄公十四年》:“乃吾祖离被苫盖,蒙荆棘,以来归我先君。”
睡觉时覆盖身体的东西:~子。~单。棉~。毛巾~。羽绒~。~褥。 盖,遮覆:~覆。泽~后世(恩惠遍及后代)。 遭遇,遭受:~灾。~难(nàn)。 介词,用在句中表示主讲是受事者:他~(老板)辞退了。 用在动词前,表示受动:~动。~告。~批评。~剥削。
古同“披”,覆盖。
草帘子,草垫子:草~子。
用席、布等遮盖:车上~块塑料布。
欺骗:~骗。~哄。~事。欺上~下。 昏迷,眼发黑:~头转向。 胡乱猜测:瞎~。
没有知识,愚昧:启~。发~。~昧。 遮盖起来:~罩。~子。~蔽。 受:承~。~难。~尘。~垢。 形容雨点细小:~~细雨。 姓。 同“艨”。
〔~古族〕a.中国少数民族之一。B.蒙古国的主要民族。
落叶灌木,叶有长柄,掌状分裂,开蓝紫色小花,枝条可编筐篮等(亦称“楚”):紫~。~条。~棘。披~斩棘。 古代用荆条做的刑仗:负~请罪。 中国古代“九州”之一,春秋时楚国别称:~州。~璞(喻美质、未经任用的卓越人才)。 旧时对人谦称自己的妻子:拙~。山~。~妻。 姓。
《唐韻》皮彼切《集韻》《韻會》部靡切,𠀤音罷。 《說文》寢衣也。 《釋名》被,被也,被覆人也。 《傅𤣥被銘》被雖溫,無忘人之寒。無厚于己,無薄于人。 又《唐韻》皮義切,音髲。覆也。 《詩·大雅》天被爾祿。 《箋》天覆被女以祿位,使祿福天下。 又及也。 《書·堯典》光被四表。 又表也。 《儀禮·士昏禮》笲緇被纁裹加于橋。 又具也。 《戰國策》械器被具。 又帶也。 《前漢·韓王信傳》國被邊,匈奴數入。 又加也。 《前漢·高帝紀》高祖被酒,夜徑澤中。 《註》爲酒所加也。 又把中也。 《周禮·冬官·廬人》凡爲殳,五分其長。以其一爲之被而圍之。 又負也。 《後漢·賈充傳》被羽先登。 又被廬,晉地名。 《晉語》乃大蒐于被廬。 又《韻會》攀糜切,音披。 《廣雅》裮被,不帶也。 《屈原·離騷》何桀紂之猖被兮。 《前漢·揚雄傳》被夫容之朱裳。 又荷衣曰被。 《左傳·襄十四年》被苫蓋。 又《古今人表》被衣,人名。 《莊子·知北遊》齧缺問道乎被衣。 又姓。 《前漢·王褒傳》宣帝時,徵能《楚辭》,九江被公召見誦讀。 《通志·氏族略》鄭有大夫被詹,《漢書》有牂牁太守被條。 通作披。
『苫』《唐韻》失廉切《集韻》《韻會》《正韻》詩廉切,音痁。 《玉篇》以草覆屋。 《爾雅·釋器》白蓋謂之苫。 《註》白茅苫,今江東呼爲蓋。 《通鑑》被苫而耕。 《胡三省註》被苫於身,以蔽雨也。 又凶服者,以爲覆席。 《禮·檀弓》寢苫枕干。 《儀禮·喪服傳》居倚廬,寢苫。 《註》寢苫者,哀親之在草。 又姓。 《通志·氏族略》魯大夫苫夷之後也。 又廉苫。 《晉書·索靖傳草書狀》窈窕廉苫,隨體散布。 又去聲,舒贍切,音閃。義同。 又《類篇》他兼切,音𣸸。靑苫,藥草。 《直音》作苫。苫字从艸作。
『蒙』《唐韻》莫紅切《集韻》謨蓬切,𠀤音濛。 《爾雅·釋草》蒙,王女也。 《註》女蘿別名。 又《詩傳》唐蒙,菜名。 又大蒙,藥名。 《管子·地員篇》羣藥安生,小辛大蒙。 又《易疏》蒙者,微昧闇弱之名。 《書·洪範傳》蒙,隂闇也。 又《左傳·昭元年》又使圍蒙其先君。 《註》欺也。 又《左傳·昭十三年》晉人執季孫意如,以幕蒙之。 《註》裹也。 又《前漢·宣帝紀》雖有患禍,猶蒙死而存之。 《註》冒也。 又《書·伊訓》具訓于蒙士。 《疏》謂蒙稚,𤰞小之稱。 又《詩·秦風》蒙伐有苑。 《傳》蒙,討羽也。 《箋》畫雜羽之文于伐。 又縣名。 《史記·老莊列傳》莊子者,蒙人也。 《註》地理志,蒙縣屬梁國。 又山名。 《書·禹貢》蒙羽其藝。 《疏》蒙山在泰山蒙隂縣西南。 《又》蔡蒙旅平。 《註》蒙山在蜀郡靑衣縣。 又水名。 《楚辭·天問》出自湯谷,次于蒙汜。 《註》暮入西極蒙水之涯也。 又門名。 《左傳·襄二十七年》宋公及諸侯之大夫盟于蒙門之外。 《註》宋城門。 又姓。 《風俗通》東蒙主以蒙山爲氏,秦有將軍蒙驁。 又《韻會》母總切,音懵。 《柳宗元文》鴟夷蒙鴻。 《註》二字俱上聲。 又《韻補》叶莫江切,音尨。《詩》狐裘蒙茸。徐邈讀爲厖。 《陳琳·大荒賦》帝告我以至順兮,重訊我以童蒙。義混合于宣尼兮,理齊歸于文王。 又莫鳳切,音孟。與雺同。《漢書》引《易》傳:有蛻蒙霿,上下合也。 《廣韻》《正韻》莫紅切《集韻》《韻會》謨蓬切,𠀤音蒙。 《說文》童矇也。一曰不明也。 《釋名》有眸子而失明,蒙蒙無所別也。 《博雅》盲也。 《詩·大雅》矇瞍奏公。 《傳》有眸子而無見曰矇。 《疏》矇卽今靑盲。 《禮·仲尼燕居》昭然若發矇矣。 又《王充·論衡》人未學問曰矇。 又《徐幹·中論》見人而不自見者,謂之矇。 又《集韻》母總切,音蠓。瞈矇,目不明也。 又叶莫江切,音尨。 《東方朔·七諫》終不變而死節兮,惜年齒之未央。將舫舟而下流兮,冀幸君之發矇。 通作蒙。別作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