跋涉长途


   跋涉:登山涉水。指远距离的翻山渡水。形容走长路的艰辛。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bá shè cháng tú
成语注音 ㄅㄚˊ ㄕㄜˋ ㄔㄤˊ ㄊㄨˊ
成语简拼 bsct
感情色彩 中性
常用程度 常用
产生年代 近代
成语繁体 跋涉長途
成语英文 long and arduous journey(march)
成语结构  动宾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跋涉:登山涉水。指远距离的翻山渡水。形容走长路的艰辛。


近义词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12回:“救我等于虎口之中,又不惮跋涉长途,送我们至万国通商文明之地。”


成语典故

见“长途跋涉”。《文明小史》12回:“救我等于虎口之中,又不惮~,送我们至万国通商文明之地。”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翻山越岭:~涉。 踩,践踏:~前踬后(喻进退两难)。 文章或书籍正文后面的短文,说明写作经过、资料来源等与成书有关的情况:~文。~语。序~。

步行过水:~渡。~江。跋~。 到,经历:~世(经历世事)。~历。~险。~足。 牵连,关连:~及。~嫌。~外(涉及与外国关系的)。交~。牵~。~猎。 动,着(zhuó):~笔。

道路:路~。~径。旅~。长~。坦~。日暮~穷。前~。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跋』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蒲撥切,音魃。 《說文》蹎跋也。 《玉篇》跋𨇨,行貌。 《詩·鄘風》大夫跋涉。 《傳》草行曰跋,水行曰涉。 《釋文》韓詩云:不由蹊遂而涉曰跋。  又《詩·豳風》狼跋其胡。 《傳》跋,躐也。  又《類篇》本也。 《禮·曲禮》燭不見跋。 《註》跋,本也。 《疏》本,把處也。  又《前漢·揚雄傳》跋犀犛。 《註》張晏曰:跋,躡也。師古曰:反戾也。  又《後漢·崔駰傳》黎共奮以跋扈兮。 《註》跋扈,强梁也。  又《篇海》足後爲跋。故書文字後曰跋。  又姓。 《五代名畫補遺》跋異,汧陽人。  又《集韻》《正韻》𠀤北末切,音撥。義同。  又《集韻》博蓋切,音貝。與䟺同。詳䟺字註。  又《韻補》叶蒲麥切。 《蘇軾·趙康靖公𥓓銘》遂授以政,歷佐三葉。濟于艱難,不疐不跋。

『涉』

《唐韻》時攝切《集韻》《韻會》實攝切,𠀤音𦁗。 《說文》徒行厲水也。 《爾雅·釋水》繇膝以上爲涉。  又經也。 《枚乗·七發》於是背秋涉冬。  又《前漢·賈山傳》涉獵書記,不能爲醇儒。 《註》言若涉水獵獸,不專精也。  又大涉,水名。 《前漢·地理志》犍爲郡南廣縣有大涉水。  又縣名。 《廣輿記》屬彰德府,古涉侯國地,漢涉縣。  又姓。 《左傳》有涉佗。  又《廣韻》丁愜切《集韻》的協切,𠀤音跕。與喋同。血流貌。

『途』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同都切,音徒。 《玉篇》路也。 《廣韻》道也。  又通作涂、塗。 《周禮·冬官考工記·匠人》經涂九軌。 《論語》遇諸塗。  又叶徒故切,音度。 《張衡·思𤣥賦》雲師𩅾以交集兮,凍雨沛其灑途。轙琱輿而樹葩兮,擾應龍以服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