遁名匿迹


   遁:隐藏;匿:藏匿。隐姓埋名,不让人闻知。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dùn míng nì jì
成语注音 ㄉㄨㄣˋ ㄇ一ㄥˊ ㄋ一ˋ ㄐ一ˋ
成语简拼 dmnj
感情色彩 中性
常用程度 一般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遯名匿跡
成语结构  联合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遁:隐藏;匿:藏匿。隐姓埋名,不让人闻知。



成语示例


为了逃避责任,他竟然遁名匿迹了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宋·苏舜钦《粹隐堂记》:“一不与细合,则飒然远举,遁名匿迹,惟恐有闻于人也。”


成语典故

隐姓埋名,掩藏行迹。宋.苏舜钦《粹隐堂记》:“一不与细合,则飒然远举,遁名匿迹,惟恐有闻于人也。” 并列 隐姓埋名,不露踪迹。宋·苏舜钦《粹隐堂记》:“一不与细合,则飒然远举,~,惟恐有闻于人也。”△用于形迹方面。→变迹埋名 ?显性扬名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逃避,躲闪:~去。~辞。~世。~北。 隐,消失:~迹。~隐。

人或事物的称谓:~字。~氏。~姓。~义。~分(fèn )。~堂。~落孙山。~存实亡。 起名字:“秦氏有好女,自~为罗敷”。 做某事时用来作依据的称号:这些人以“办学”为~,行骗钱之实。 叫出,说出:不可~状。 声誉:~誉。~声。~优(a.出名的,优良的;b.名伶)。~噪一时。~过其实。 有声誉的,大家都知道的:~人。~士。~师。~将(jiàng )。~医。~著。~流。~言。~胜。~剧。 占有:不~一文。 量词,用于人:三~工人。

隐藏,躲藏:隐~。藏~。~名。销声~迹。

脚印:踪~。足~。血~。笔~。 物体遗留下的印痕:印~。 前人遗留下的事物:古~。实~。 追寻踪迹:“汉求将军急,~且至臣家”。 据实迹考知:“~汉功臣,亦皆割符世爵”。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遁』

《唐韻》《集韻》徒困切《正韻》杜困切,𠀤音鈍。 《說文》遷也。 《玉篇》逃也。 《左傳·僖二十八年》曳柴而遁。  又《廣韻》隱也,去也。 《詩·小雅》勉爾遁思。 《後漢·郅惲傳》南遁蒼梧。  又迴避也。 《後漢·杜林傳》上下相遁。 《註》謂上下相匿以文避法也。  又遁甲。 《後漢·方術傳》推六甲之隂,而隱遁也。  又《廣韻》徒損切《集韻》杜本切《正韻》徒本切,𠀤音囤。義同。  又《集韻》七倫切《正韻》詳倫切。𠀤與巡同。 《前漢·平當傳》逡遁有恥。  又與逡通。 《前漢·賈誼過秦論》遁巡不敢進。 《說文》亦作遯。

『名』

《唐韻》武幷切《集韻》《韻會》彌幷切《正韻》眉兵切,𠀤音詺。 《說文》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見,故以口自名。 《玉篇》號也。 《廣韻》名字也。 《春秋·說題》名,成也。 《左傳·桓六年》九月丁卯,子同生,公問名于申繻。對曰:名有五,有信,有義,有象,有假,有類。  又自呼名也。 《禮·曲禮》父前子名,君前臣名。  又呼人之名也。 《禮·曲禮》國君不名卿老世婦。  又名譽也。 《易·乾卦》不易乎世,不成乎名。  又《春秋·說題》名,大也。 《書·武成》告于皇天后土,所過名山大川。 《疏》山川大,乃有名,名大互言之耳。  又名號也。 《儀禮·士昏禮》請問名。 《疏》問名,問姓氏也。名有二種,一是名字之名,一是名號之名。孔安國註尚書,以舜爲名。鄭君目錄,以曾子爲姓名,亦據子爲名,皆是名號爲名者也。今以姓氏爲名,亦名號之類。 《周語》有不貢,則修名。 《註》名謂尊𤰞職貢之名號。  又號令也。 《周語》言以信名。 《註》信,審也。名,號令也。  又文字也。 《儀禮·聘禮》不及百名書于方。 《註》名書,文也,今謂之字。 《疏》名者,卽今之文字也。 《周禮·秋官·大行人》諭書名。 《註》書名,書之字也,古曰名。  又《春秋·解題》名,功也。 《周語》勤百姓以爲己名。 《註》功也。  又《釋名》名,明也,明實事使分明也。  又《爾雅·釋訓》目上爲名。 《註》眉眼之閒。 《說文》引《詩·齊風》作猗嗟䫤兮。  又姓。 《廣韻》左傳楚大夫彭名之後,唐名初撰公侯政術十卷。  又與命通。 《史記·天官書》免七命。 《註》免星有七名。  又《張耳傳》亾命遊外黃。 《註》脫名逃籍也。  又《集韻》忙經切,音冥。與銘同。志也。詳金部銘字註。  又《集韻》彌正切,洺去聲。與詺同。目諸物也。詳言部詺字註。  又叶彌延切,音綿。 《道藏歌》𤣥挺自嘉會,金書東華名。賢安密所戒,相期陽洛汧。  又叶莫陽切,音𨦵。 《韓愈·曹成王𥓓辭》子父易封,三王守名。延延百載,以有成王。  又叶必仞切,音儐。 《張華鮑元泰誄》烈考中丞,妙世顯名。峩峩先生,誕資英俊。

『匿』

《唐韻》《正韻》女力切《集韻》《韻會》昵力切,𠀤音㥾。 《說文》亡也。从匸,若聲。 《爾雅·釋詁》匿,微也。 《註》微謂逃藏也。 《廣韻》藏也,亡也,隱也。 《史記·留侯世家》良更名姓,亡匿下邳。 《曹參傳》見人有細過,專務揜匿覆蓋之。 《灌夫傳》廼匿其家。 《註》師古曰:匿,避也。  又《玉篇》隂姦也。  又《前漢·蘇武傳》賜武服匿。 《註》孟康曰:服匿如甖,小口大腹方底,用受酒酪。  又《集韻》惕得切,音忒。朔而見月東方,曰側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