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河擿雒


   亦作“钩河擿雒”。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gōu hé tī luò
成语简拼 ghtl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亦作“钩河擿雒”。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悬挂或探取东西用的器具,形状弯曲,头端尖锐:~子。秤~儿。火~子。 形状像钩子的:蝎的~子。~针。 汉字笔形之一(亅、乛、乚、、、乙等)。 用钩形物搭、挂或探取:~住树枝爬上去。 研究,探寻:~玄。~沉。~校(jiào )。 牵连:~党(指相牵连的同党)。 同“勾”。 一种缝纫法,多指缝合衣边:~贴边。 古代兵器:~戟。纯~(剑名)。吴~(刀名)。 镰刀。 古代称圆规。

水道的通称:~道。~沟。~谷。~流。~滩。~沿。~鲜(供食用的新鲜河鱼、河虾等)。~港。~湾。~网。~运。内~。 特指中国黄河:~套。~防。 指“银河系”:天~。~汉。

挑出:“其令三辅毋得以春夏~巢探卵,弹射飞鸟。” 挑剔;指摘:“伏闻诸典校~抉细微,吹毛求瑕。” 指使:“卫将军(王)商密~永令发去。” 揭发:发奸~伏(揭露隐秘罪恶)。 搜索。 探。 剖开;分。 捶。

搔,挠。 搔头,即簪子:“簪以玳瑁为~。” 古同“掷”,投掷:“~玉毁珠。”

古同“摘”:“绿桑~椹。”

古书上指白鬣的黑马。 古同“烙”,烙印。 姓。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河』

《唐韻》乎哥切《集韻》《韻會》《正韻》寒歌切,𠀤音何。水名。 《說文》水出敦煌塞外崑崙山,發源注海。 《春秋·說題辭》河之爲言荷也。荷精分佈,懷隂引度也。 《釋名》河,下也。隨地下處而通流也。 《前漢·西域傳》河有兩源,一出蔥嶺,一出于闐。于闐在南山下,其河北流,與蔥嶺河合,東注蒲昌海,潛行地下。南出於積石,爲中國河云。 《書·禹貢》導河積石,至于龍門。 《爾雅·釋水》河出崑崙,色白,所渠幷千七百一川,色黃,百里一小曲,千里一曲一直。  又九河。 《書·禹貢》九河旣道。 《傳》九河,徒駭一,太史二,馬頰三,覆釜四,胡蘇五,𥳑六,絜七,鉤盤八,鬲津九。  又三河,謂河南,河北,河東也。 《後漢·光武紀》三河未澄,四關重擾。  又《小學紺珠》以黃河,析支河,湟中河爲三河。  又兩河,謂東河,西河也。 《爾雅·釋地》兩河閒曰冀州。  又州名。 《廣輿記》古西羌地,秦漢屬隴西,唐曰河州,明置河州衞。  又梗河。星名。 《甘氏星經》梗河三星,在大角帝座北。  又銀河,天河也。  又《趙崇絢雞肋》道家以目爲銀河。  又酒器也。 《乾𦠆子》裴鈞大宴有銀河,受一斗。  又淘河,鳥名。見《爾雅·釋鳥註》。  又姓,明河淸,長沙人。𦠆字从月从㢲作。

『擿』

《唐韻》《集韻》《正韻》𠀤直隻切,音躑。 《說文》搔也。 《後漢·輿服志》簪以瑇瑁爲擿。 《列子·黃帝篇》指擿無痟癢。 一曰投也。 《史記·刺客傳》荆軻廢,乃引𠤎首,以擿秦王。 《註》與擲同。古字耳。 《莊子·胠篋篇》擿玉毀珠,小盜不起。  又《集韻》《正韻》𠀤他歷切,音剔。挑也。 《前漢·宣帝紀》詔令三輔,毋得以春夏擿巢探卵。  又《趙廣漢傳》發姦擿伏如神。 《註》擿謂動發之也。或作硩。  又作𢱦。  又《集韻》丁歷切,音的。義同。  又磓也。  又陟革切,音謫。取也。與摘同。

『雒』

《唐韻》盧各切《集韻》《韻會》《正韻》歷各切,𠀤音洛。 《說文》鵒䳢也。从隹各聲。 《釋名》雅雒也。爲之難,人將爲之雒,雒然憚之也。  又馬名。 《詩·魯頌》有駵有雒。 《傳》黑身白𩯓曰雒。 《釋文》雒音洛,本作駱。  又水名。 《周禮·夏官·職方氏》豫州,其川滎雒。  又國名。 《左傳·僖二十一年》伊雒之戎。 《春秋·文八年》公子遂會雒戎盟于暴。  又縣名。 《前漢·地理志》弘農郡上雒縣。○按左傳僖二十一年疏云:雒水,出上雒縣冢領山東北,經弘農至河南鞏縣,雒戎因此而名也。  又雒陽縣,屬河南郡。 《前漢·地理志註》師古曰:魚豢云:漢火行,忌水,故去洛水而加隹。如魚氏說,則光武以後攺爲雒字也。 《正字通》楊愼曰:春秋書雒戎,左傳凡洛皆作雒。非後漢始攺也。○按魚氏說必有所本,故師古从之。左傳今文洛皆作雒,安知古本左傳不書作洛乎。未可據今本左傳駁魚氏說也。  又雒縣,屬廣漢郡。 《前漢·地理志註》音山,雒水所出,南至新都谷入湔。  又姓。 《後漢·南蠻傳》徵側者,麊泠縣雒將之女。  又與絡通。 《莊子·馬蹄篇》刻之雒之。 《註》雒同絡。  又與額同。 《前漢·韓嫣傳》子增封龍雒侯。 《註》雒,或作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