阋墙谇帚


   谓家庭内部争吵不和。谇帚,指妇女吵骂。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xì qiáng suì zhǒu
成语注音 ㄒ一ˋ ㄑ一ㄤˊ ㄙㄨㄟˋ ㄓㄡˇ
成语简拼 xqsz
感情色彩 中性
产生年代 近代
成语繁体 鬩墙誶帚
成语结构  联合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谓家庭内部争吵不和。谇帚,指妇女吵骂。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梁启超《新民说》:“若是者,虽未见其阋墙谇帚,我知其家必不治。”


成语典故

源见“阋墙”。又汉 贾谊《治安策》:“商君遗礼义,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借父耰锄,虑有德;母取箕帚,立而谇语。”谓家庭内部争吵不和。梁启超《新民说》十:“行其庭,草树凌乱然;入其室,器物狼藉然。若是者,虽未见其阋墙谇帚,我知其家必不治。” 并列 阋,争讼,争斗。谇,斥责,诘问。指家庭不和,内部争吵谩骂。梁启超《新民说》10:“行其庭,草树凌乱然;入其室,器物狼藉然。若是者,虽未见其~,我知其家必不治!”△贬义。多用于家庭方面。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争吵:~墙(引申为内部不和)。

用砖石等砌成承架房顶或隔开内外的建筑物:砖~。土~。院~。城~。~垣。~头。~头草。铜~铁壁。 门屏:萧~(喻内部,如“祸起~~”)。 古代出殡时张于棺材周围的帏帐。

责骂:~语(埋怨,责备)。 问,告。 谏劝。

扫除尘土、垃圾的用具:扫~。笤~。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帚』

《唐韻》支手切《集韻》止酉切《韻會》止酒切,𠀤音㫶。 《說文》糞也。从又持巾,掃門內。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 《玉篇》掃除糞穢也。 《禮·曲禮》凡爲長者糞之禮,必加帚于箕上。 《註》弟子職曰:執箕膺擖,厥中有帚。 《揚雄·解嘲》或擁帚彗而先驅。  又草名。 《爾雅·釋草》荓,馬帚。 《註》似蓍,可以爲掃彗。 《又》葥,王蔧。 《註》王帚也。似藜,其樹可以爲蔧。江東呼之曰落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