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格以求


   降:降低;格:规格;标准。降低标准来寻求或要求。指不坚持原来的要求和标准。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jiàng gé yǐ qiú
成语注音 ㄐ一ㄤˋ ㄍㄜˊ 一ˇ ㄑ一ㄡˊ
成语正音 “降”,不能读作“xiáng”。
成语简拼 jgyq
感情色彩 中性
常用程度 常用
产生年代 当代
成语繁体 降格以裘
成语英文 settle for a second best
成语结构  偏正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降:降低;格:规格;标准。降低标准来寻求或要求。指不坚持原来的要求和标准。


成语示例


那么,到亲戚朋友那里借现钱去罢,怎么会有?于是降格以求,不讲爱国了,要外国银行的钞票。(鲁迅《坟 灯下漫笔》)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鲁迅《坟 灯下漫笔》:“那么到亲戚朋友那里借现钱去罢,怎么会有?于是降格以求,不讲爱国了,要外国银行的钞票。”


成语典故

格:标准,规格。降低标准来寻求或要求。鲁迅《坟.灯下漫笔》:“那么,到亲戚朋友那里借现钱去罢,怎么会有?于是降格以求,不讲爱国了,要外国银行的钞票。” 连动 降低标准来寻求事情的成功。鲁迅《坟·灯下漫笔》:“那么到亲戚朋友那里借现钱去罢,怎么会有? 于是~,不讲爱国了,要外国银行的钞票。”※降,不读作xiáng。△一般用于写为了达到目的而改变自己的要求的处事方法方面。→弃瑕录用 ?求全责备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下落,落下:下~。~旨。~临。~旗。空~。 减低,贬抑:~低。~价。~职。~解(jiě)。~心相从(抵制自己心志以服从别人)。 姓。

投降,归顺:宁死不~。 降服,使驯服。~龙伏虎。

划分成的空栏和框子:~子纸。方~儿布。 法式,标准:~局。~律。~式。~言。合~。资~。 表现出来的品质:~调。风~。人~。国~。性~。 阻碍,隔阂:~~不入。 击,打:~斗。~杀。 推究:~致。 树的长枝。 至,来:~于上下。 感通:~于皇天。 变革,纠正:~非。 某些语言中的语法范畴。

用,拿,把,将:~一当十。~苦为乐。~身作则。~邻为壑。~讹传讹。~往鉴来。 依然,顺,按照:~时启闭。物~类聚。 因为:~人废言。勿~善小而不为。不~物喜,不~己悲。 在,于(指时日):“子厚~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四十七”。 目的在于:~待时机。~儆效尤。 文言连词,与“而”用法相同:梦寐~求。 用在方位词前,表明时间、方位、方向或数量的界限:~前。~内。 用在动词后,类似词的后缀:可~。得~。 古同“已”,已经。 太,甚:不~急乎? 及,连及:富~其邻。

设法得到:~生。~成。~知。~索。~证(寻求证据,求得证实)。~实(讲求实际)。~同存异。~全责备。~贤若渴。实事~是。 恳请,乞助:~人。~告。~乞。~医。~教。~助。 需要:需~。供过于~。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降』

《廣韻》下江切《集韻》《韻會》《正韻》胡江切,𠀤音缸。 《爾雅·釋詁》降,落也。 《禮·曲禮》羽鳥曰降。 《釋文》降,戸江反。  又《爾雅·釋言》降,下也。 《書·堯典》釐降二女于嬀汭。 《禹貢》桑土旣蠶,是降丘宅土。 《又》北過降水。 《水經注》鄭註尚書,北過降水,云:降,下江反,聲轉爲共。今河內北共山,淇水共水出焉,東至魏郡黎陽,入河,近所謂降水也。周時國於此地者,惡言降,故攺爲共耳。  又《玉篇》降,伏也。 《春秋·莊八年》師及齊師圍郕,郕降于齊師。  又《爾雅·釋天》降婁,奎婁也。 《註》奎爲溝瀆,故爲降。 《疏》孫炎云:降,下也。 《左傳·襄三十年》於是歲在降婁,降婁中而旦。 《註》周七月,今五月,降婁中而天明。 《釋文》降,戸江反。○按集韻、類篇收入絳韻,作胡降切,非。  又《集韻》乎攻切,音䃔。下也。  又《屈原·離騷》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攝提貞於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註》降,乎攻反。 《班固·北征頌》奉聖皇之明策,奮無前之嚴鋒。採伊吾之城壁,蹈天山而遙降。  又《唐韻正》古音洪,凡降下之降,與降服之降,俱讀爲平聲。故自漢以上之文無讀爲去聲者。 《詩·召南》未見君子,憂心忡忡。亦旣見止,亦旣覯止,我心則降。  又《大雅》瑟彼玉瓚,黃流在中。豈弟君子,福祿攸降。 《又》旣燕于宗,福祿攸降。公尸燕飮,福祿來崇。 《左傳·哀二十六年》六卿三族降聽政。 《註》降,和同也。和同卽切降字,乃疾言徐言之別耳。 《楚辭·九歌》靈皇皇兮旣降,猋遠舉兮雲中。  又《天問》皆歸射𥷚而無害厥躬,何后益作革而禹播降。◎按降下之降今讀去聲,相沿已久,然唐韻正歷有明據,應從之。類篇降字無平聲,非。  又《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古巷切,音絳。 《玉篇》下也,落也,歸也。 《正韻》貶也。〇按降以去聲爲正音,自玉篇始。  又叶胡郞切,音杭。 《楚辭·九歌》靑雲衣兮白霓裳。舉長矢兮射天狼,操余弧兮反淪降。 《東方朔·七諫》忠臣貞而欲諫兮,讒諛毀而在旁。秋草榮其將實兮,微霜下而夜降。  又叶胡貢切,鴻去聲。 《郭璞·山海經巫咸贊》羣有十巫,巫咸所統。經技是𢯱,術藝是綜。采藥靈山,隨時登降。 《北齊·享廟樂章》彝斝應時,龍蒲代用。藉茅无咎,福祿攸降。  又叶餘亮切,音漾。 《習鑿齒燈詩》煌煌問夜燈,修修樹閒亮。燈隨風煒𤍞,風與燈升降。  又叶覃韻。 《梁鴻·適吳詩》遊舊邦兮遐征,將遙集兮東南。心惙怛兮傷悴,志菲菲兮升降。欲乗策兮縱邁,疾吾俗兮作讒。○按諸韻書無叶覃韻者,存俟考証。

『格』

《唐韻》古柏切《集韻》《韻會》《正韻》各額切,𠀤音隔。 《說文》木長貌。 《徐曰》樹高長枝爲格。  又至也。 《書·堯典》格于上下。  又來也。 《書·舜典》帝曰:格汝舜。  又感通。 《書·說命》格于皇天。  又變革也。 《書·益稷謨》格則承之庸之。  又格,窮究也。窮之而得亦曰格。 《大學》致知在格物。  又物格而後知至。  又法式。 《禮·緇衣》言有物而行有格也。  又正也。 《書·冏命》繩愆糾謬,格其非心。  又登也。 《書·呂𠛬》皆聽朕言,庶有格命。 《疏》格命,謂登壽考者。  又牴牾曰格。 《周語》穀洛鬭。韋昭云:二水格。  又頑梗不服也。 《荀子·議兵篇》服者不禽,格者不赦。  又𣪩也。 《詩·魯頌》在泮獻馘。 《鄭箋》馘謂所格者之左耳。  又舉持物也。 《爾雅·釋訓》格格,舉也。  又𢇮格也。凡書架、肉架皆曰格。 《周禮·牛人註》挂肉格。  又敵也。 《史記·張儀傳》驅羣羊攻猛虎,不格明矣。  又《爾雅·釋天》太歲在寅曰攝提格。  又《爾雅·釋詁》格,陞也。 《方言》齊、魯曰𨽥,梁、益曰格。  又標準也。 《後漢·博奕傳》朝廷重其方格。  又格例。 《唐書·裴光庭傳》吏部求人不以資考爲限,所獎拔惟其才,光庭懲之,乃爲循資格。  又《廣韻》度也,量也。  又姓。 《統譜》漢格班。  又《唐韻》古落切《集韻》《韻會》《正韻》葛鶴切,𠀤音各。樹枝也。  又廢格,阻格也。 《前漢·梁孝王傳》袁盎有所關說,大后議格。  又格五,角戲也。 《前漢·吾丘壽王傳》以善格五召待詔。  又杙也。亦以杙格獸也。 《莊子·胠篋篇》削格羅落𦊨罘之知多,則獸亂于澤。 《左思·吳都賦》峭格周施。  又扞格,不相入也。 《禮·學記》發然後禁,則扞格而不勝。 《註》格,胡客反。  又《集韻》《韻會》歷各切,音洛。籬落也。 《前漢·鼂錯傳》謂之虎落。 《揚雄·羽獵賦》謂之虎路。通作格。  又《類篇》曷各切,音鶴。格澤,妖星也。見《史記·天官書》。

『以』

《韻會》《正韻》𠀤養里切,怡上聲。爲也。 《論語》視其所以。  又因也。 《詩·邶風》何其久也,必有以也。 《左傳·昭十三年》我之不共,魯故之以。 《註》以魯故也。 《列子·周穆王篇》宋人執而問其以。  又用也。 《論語》不使大臣怨乎不以。  又《左傳·僖二十六年》凡師能左右之曰以。 《易·師卦》能以衆正。  又《詩·周頌》侯彊侯以。 《註》彊民有餘力來助者,以閒民轉移執事者。  又同已。 《孟子》無以,則王乎。  又古以與聲相通。 《禮·燕禮》君曰:以我安。 《註》猶與也。 《魏書·李順傳》此年行師,當克以不。 《韓愈·剝啄行》凡今之人,急名以官。 《註》韓文與多作以。  又《集韻》與似同。 《易·明夷》箕子以之。鄭氏,荀氏皆作似。

『求』

《唐韻》巨鳩切《集韻》《韻會》渠尤切,𠀤音裘。 《說文》索也。 《增韻》覓也,乞也。 《易·乾卦》同氣相求。 《詩·大雅》世德作求。  又招來也。 《禮·學記》發慮憲,求善良。  又等也。 《書·康誥》用康乂民作求。 《傳》求,等也。言爲等匹於商先王也。  又山水名。 《山海經》歷石山東南一百里曰求山。求水出于其上,潛于其下。  又姓。 《三輔決錄》漢有求仲。  又與裘通。 《說文》裘字,古省作求。  又與球通。 《柳宗元·饗軍堂記》琉球作流求。  又《集韻》恭于切,音拘。與蛷同。肌蛷,蟲名。或省作求。  又《韻補》叶渠之切,音奇。 《班昭·東征賦》貴賤貧富不可求兮,正身履道以俟時兮。  又叶彊於切,音渠。 《陳琳·大荒賦》雖遊目於西極兮,大道卷而未舒。仍皇靈之攸暢兮,爰稽余之所求。  又叶巨九切,音臼。 《易林》春栗夏梨,少鮮希有。斗阡石萬,貴不可求。 《唐韻》巨鳩切《集韻》《韻會》《正韻》渠尤切,𠀤音求。 《玉篇》皮衣也。 《詩·小雅》舟人之子,熊羆是裘。 《又》彼都人士,狐裘黃黃。 《周禮·天官·司裘》掌爲大裘,以供王祀天之服。中秋獻良裘,季秋獻功裘。 《中論》救寒莫如重裘。  又披裘公,人名。 《高士傳》披裘公曰:五月被裘負薪,豈取金者哉。  又菟裘,地名。 《左傳·隱十一年》使營菟裘,吾將老焉。 《註》在梁父縣南。  又裘氏,亭名。 《水經注》沙水又東南逕裘氏鄕裘氏亭西。  又姓。 《通志·氏族略》裘氏,衞大夫食采于裘,因氏焉。  又《集韻》渠竹切,音鞠。義同。  又《韻補》渠之切,叶音其。 《詩·豳風》取彼狐狸,爲公子裘。 《說文》作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