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指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和实践前沿,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开拓进取,在大胆探索中继承和发展。
清·姚鼐《谢蕴山诗集序》:“(谢启昆)才丰气盛,锐挺飙兴,不可阻遏。……然先生殊不以所能自足。十余年来先生之所造,与时俱进。……往时鸿篇巨制,人所惊叹以谓不可逮者,先生固
清·姚鼐《谢蕴山诗集序》:“(谢启昆)才丰气盛,锐挺飙兴,不可阻遏。……然先生殊不以所能自足。十余年来先生之所造,与时俱进。……往时鸿篇巨制,人所惊叹以谓不可逮者,先生固 【释义】 和时代同步变化前行。 【例】 ① 在保持原有风格和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发挥优势,博采众长,努力把报纸办出新特色,办出新水平。(人民日报2002.12.30) ② 新《水浒》与时俱进 残暴情节变温和(新闻晨报2010.11.1标题) ③ 一方面传销以一夜暴富为诱饵,对于很多人有极强的诱惑力;另一方面传销组织的业态发展、包装方式日渐更新……以前以劣质产品为道具,现在往往虚构产品,操作载体虚拟化网络化,名目花样与时俱进。(中国青年报2011.4.6《传销华丽变身的背后》) ④ 在相机没有普及的年代,对民众来说,照相是一件庄严而奢侈的文化消费活动。昔日照相馆总喜欢在门前橱窗内挂一些时人名流照片,既体现与时俱进,亦借其自重,收取招徕客户之效。(随笔2011.3期 王晖《“弗朗索瓦,我有件很重要的事要对你说……”》) ⑤ 上海话紧跟时代,如“翘辫子”——不会动、“飞机上吊大闸蟹”——悬天八只脚,一定是上海开始有了无轨电车及飞机后才出现的新上海话,如同今天上海话“脑子进水”、“调频道”必是电子科技带来的新名词。可见,上海闲话,是海派文化与时俱进、海纳百川的最好证明。(东方早报2011.5.12程乃珊《上海日脚》) ⑥ 这样的界定太绝对化,特别是他忽略了重要的一点,民俗文化也要与时俱进。因为只有行进中的文化,才可能是有活力的文化。(解放日报2011.5.15《民俗文化也要与时俱进》)与 ⑦ 支持“可以使用网语”的网友认为,汉语言文学是与时俱进的,高考对网络用语不应排斥,而是应该包容对待。(文汇报2011.6.5《“给力”未必“杯具”,“神马”就“伤不起”了》) ⑧ 主流,也可以包容相当部分的“合理分流”。网管中心主任孙晋芳的态度多年来有了与时俱进的转变,“中国运动员大多在举国体制下成长起来,但当他们成长到一定阶段,就该让他们按自己的实际情况单飞。”(新民晚报2011.6.6《让一部分人先飞出去》) ⑨ 支队政委王成认为,要完成重于泰山的使命,就必须学现代化、钻现代化、懂现代化,“与时俱进”是共产党人的重要素质。(新华每日电讯2011.6.7《“与时俱进”是共产党人重要素质》) ⑩ 上海这座城市博大精深,与时俱进,但独栋作为最高端的建筑形态,却从未动摇。从洋房到独栋,改变的不仅仅是称谓,还有高端人群对居住的完美追求。(新民晚报2011.7.14千万级城市独栋,上海能有几处?) 也作“与时俱变”。 【例】 ① 同时,传统手工艺也面临创新发展以适应现代生活需要的新问题,即是否能够与时俱变的问题。(苏州文学艺术网2007.12.24《诸葛铠: 中国传统手工艺的“与时俱变”》) ② 你只要不掺入对品牌的感情色彩看广告,您便很容易地发现,不合时宜,甚至几年不换样的广告会马上让你反感……这问题在哪里呢?问题就出在了没有与时俱变上。(现代营销2008.7期《广告营销怎样与时俱变》) ③ 在孔孟的思想中,不乏与时俱变的变通内容,其思想也具有开放性和现实性,在今天,仍有不可替代的指导意义。时间变了,情况就会变化。(老同志之友2008.9期《〈孟子〉与百姓生活之——与时俱变:“彼一时,此一时也”》) ④ 为了成就一种与时俱变而日新月异的知识能力,我们今天为人父母者就会想尽办法提前让自己的孩子学器乐、学写作、学计算、学歌舞,甚至学玩耍——这简直匪夷所思。(东方早报·上海书评2011.5.8张大春《希腊·中国·古典修养》) 【结构分析】 动词性偏正结构。
全,都:百废~兴。声色~厉。 一起;在一起:~乐部。君与~来。
向前或向上移动、发展,与“退”相对:前~。上~。推~。跃~。~退。~取。~击。~驻。~行(xíng )。~而。 入,往里去:~见。~谒。~谗。 吃,喝:~食。~餐。滴水未~。 收入或买入:~账。~货。日~斗金。 奉上,呈上:~言。~奉。~献。 旧式房院层次,这所宅子是两~院。
《廣韻》《集韻》《正韻》𠀤同與。 《說文》賜予也。一勺爲与。 《六書正譌》寡則均,故从一勺。 《廣韻》弋諸切《正韻》弋渚切《集韻》《韻會》演女切,𠀤音予。 《說文》黨與也。 《戰國策》是君以合齊與强楚。 《註》與,黨與也。 《管子·八觀篇》請謁得于上,則黨與成于下。 又《廣韻》善也。 《禮·禮運》諸侯以禮相與。 又《增韻》及也。 《易·說卦》是以立天之道,曰隂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 又許也,從也。 《論語》吾與點也。 《管子·形勢解》鬼神助之,天地與之。 又待也。 《論語》歲不我與。 又《博雅》如也。 《前漢·韓信傳》大王自料,勇悍仁彊孰與項王。 《註》師古曰:與,如也。 《司馬相如·子虛賦》楚王之獵,孰與寡人。 又施予也。 《禮·曲禮》與人者,不問其所欲。 《周禮·春官·大卜》以邦事作龜之八命,一曰征,二曰象,三曰與。 《註》與,謂予人物也。 又助也。 《戰國策》吾將深入吳軍,若扑一人,若捽一人,以與大心者也。 《註》與,猶助也。 又類也。 《周語》夫禮之立,成者爲飫,昭明大節而已,少曲與焉。 《註》與,類也,威儀少比類也。 又以也。 《詩·召南》之子歸,不我與。 《朱註》與,猶以也,以謂挾己而偕行也。 又和也。 《戰國策》內𡨥不與,外敵不可拒。 《註》𡨥猶亂,與猶和也。 又用也。 《詩·唐風》人之爲言,苟亦無與。 《傳》無與,弗用也。 又數也。 《禮·曲禮》生與來日。 《註》與,猶數也。 又語辭。 《禮·表記》君子與其有諾責也,寧有已怨。 又容與,閑適貌。 《莊子·人閒世》因案人之所感,以求容與其心。 《註》以求從容自放,而遂其侈心也。 《史記·司馬相如傳》楚王乃弭節,裴回翱翔容與。 《註》索隱曰:言自得。 又《正字通》大與,官名,主爵祿之官。 又不與,國名。 《山海經》有不與之國,烈姓黍食。 又姓。 又《廣韻》羊洳切《集韻》《韻會》《正韻》羊茹切,𠀤音豫。參與也。 《正韻》干也。 《中庸》夫婦之愚,可以與知焉。 《周禮·冬官考工記》國有六職,百工與居一焉。 又縣名。 《史記·曹相國世家》參以中涓從,將擊胡陵方與。 《註》索隱曰:地理志,二縣皆屬山陽。正義曰:與,音預。 又《正字通》疑慮未決也。通作豫。 《前漢·昌邑王傳》楊敞猶與無決。 又《陳湯傳》士卒猶與。通作豫。 又《集韻》《韻會》羊諸切《正韻》雲俱切,𠀤音余。語辭。 《論語》其爲仁之本與。 《禮·檀弓》曾子曰:微與。其嗟也可去,其謝也可食。 《疏》微,無也。與,語助。 又《詩·小雅》我黍與與,我稷翼翼。 《箋》與與,翼翼,蕃廡貌。 又《論語》與與如也。 《註》威儀中適貌。 又舒也。 《前漢·禮樂志》朱明盛長,旉與萬物。 《註》師古曰:敷與,言開舒也。與,弋於反。 又人名。 《書·舜典》垂拜稽首,讓于殳斨暨伯與。 《傳》殳斨,伯與,二臣名。 《釋文》與,音餘。 又山名。同輿。 《山海經》敦與之山。 《註》按名勝志作敦輿山。 《又》苦山之首,曰休與之山。 《註》與或作輿。 又《集韻》倚亥切,音欸。与也。◎按說文与訓賜予也,一勺爲与。與訓黨與也。今俗與字通作与。
『俱』《唐韻》舉朱切《集韻》《韻會》恭于切,𠀤音拘。皆也。 《孟子》父母俱存。 又偕也,具也。 《莊子·天運篇》道可載而與之俱也。 《史記·孔子世家》孔子適周,魯君與之一乗車,兩馬,一豎子俱。 又姓。南凉將軍俱延,唐江州監軍俱文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