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躯济难


   捐躯:牺牲生命;济:救助。牺牲生命,以解救国家的危难。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juān qū jì nàn
成语注音 ㄐㄨㄢ ㄑㄨ ㄐ一ˋ ㄋㄢˋ
成语简拼 jqjn
感情色彩 中性
常用程度 一般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捐軀濟難
成语结构  联合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捐躯:牺牲生命;济:救助。牺牲生命,以解救国家的危难。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晋·陈寿《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夫忧国忘家,捐躯济难,忠臣之志也。”


成语典故

连动 舍弃自己的生命,挽救国家危难。《三国志·魏书·陈思王植传》:“夫忧国忘家,~,忠臣之志也。”△褒义。多用于指人勇于为国献身的高尚情操。→为国捐躯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舍弃,抛弃:~弃。~生。~躯。 献助:~资。~献。~助。募~。 旧时献钱得官职:~官。~纳。 赋税的一种:车~。房~。

渡,过河:同舟共~。 对困苦的人加以帮助:~世。救~。赈~。周~。接~。 补益:无~于事。

〔~水〕古水名,源于今中国河南省,流经山东省入渤海。 (濟)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捐』

《唐韻》與專切《集韻》《韻會》余專切,𠀤音沿。 《說文》弃也。 《前漢·竇嬰傳》侯自我得之,自我捐之,無所恨。  又《增韻》除去也,損也。 《史記·吳起傳》捐不急之官。  又病死曰捐瘠。 《列子·楊朱篇》生相憐,死相捐。  又《正韻》于權切,音員。義同。  又叶于倫切,音筠。 《陸雲詩》靑雲方乗,芳餌可捐。達觀在一,萬物自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