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七杂八


   形容东西非常混杂,或事情非常杂乱。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zá qī zá bā
成语注音 ㄗㄚˊ ㄑ一 ㄗㄚˊ ㄅㄚ
成语简拼 zqzb
感情色彩 中性
常用程度 常用
产生年代 近代
成语繁体 雜七雜八
成语英文 miscellaneous(assortment of bit of everything)
成语日文 ごちゃ混(ま)ぜである
成语组合  ABAC
成语结构  联合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形容东西非常混杂,或事情非常杂乱。




成语示例


高阳《胡雪岩全传·灯火楼台》:“杂七杂八都吃在肚皮里,也没有看他们有啥不对。”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赵树理《三里湾》:“里面杂七杂八堆得满满的,实在找不下个腾的地方!”


成语典故

形容事情十分杂乱,或东西非常混杂。赵树理《三里湾》六:“里面杂七杂八堆得满满的,实在找不下个腾的地方。” 并列 杂乱,不纯粹。卢秀灿《桃花梦》:“水库旁边山上下来一个人,背着一捆挖来的~的树根,从大坝右端走过。”△多用来描写事物的性状。 →乱七八糟 ?有条不紊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多种多样的,不单纯的:~乱。~沓。~感。~志。~货。~居。~务。~品。错综复~。私心~念。 混合:夹~。混~。~交。

数名,六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柒”代)。 文体名,或称“七体”,为赋体的另一种形式。 旧时人死后每隔七天一祭,共七次,称“做七”。

多种多样的,不单纯的:~乱。~沓。~感。~志。~货。~居。~务。~品。错综复~。私心~念。 混合:夹~。混~。~交。

数名,七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捌”代):~面玲珑。~卦(《周易》中的八种基本图形)。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七』

《唐韻》親吉切《集韻》《韻會》《正韻》戚悉切,𡘋音桼。少陽數也。 《說文》陽之正也,从一,微隂从中衺出也。 《書·舜典》在璿璣玉衡,以齊七政。 《註》七政,日月五星也。 《詩·唐風》豈曰無衣七兮。 《註》侯伯七命,車服皆以七爲節。  又詞家以七名篇,雖八首,問對凡七。七者,問對之別名,始枚乗七發,後傅毅七激,崔駰七依,曹植七啓,張協七命,繼之凡十餘家。  又三七,藥名。 《本草綱目》言葉左三右四,故名。一說本名山桼。  又姓。明七希賢。  又人名。 《續仙傳》殷七七,名文祥。 《蘇軾詩》安得道人殷七七,不論時節遣花開。 《正字通》或通作㭍桼漆。柒。

『八』

《唐韻》博拔切《集韻》《韻會》《正韻》布拔切,𠀤音捌。 《說文》別也。象分別相背之形。 《徐曰》數之八,兩兩相背,是別也。少隂數,木數也。 《玉篇》數也。  又《集韻》補內切,音背。 《趙古則六書本義》八,音背,分異也,象分開相八形,轉爲布拔切,少隂數也。  又《韻補》叶筆別切,音䇷。 《張衡·舞賦》聲變諧集,應激成節。度終復位,以授二八。  又《韻補》叶必益切,音璧。 《張衡·西京賦》叉簇之所攙捔,徒搏之所撞㧙。白日未及移𠷳,巳獮其什七八。  又八八。 《通雅》八八,外國語稱巴巴。 《唐書·李懷光傳》德宗,以懷光外孫燕八八爲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