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ì huì

避讳


拼音 bì huì 
注音 ㄅ一ˋ ㄏㄨㄟˋ
词性 动词  
繁体 避諱

词语解释

避讳    [bì huì]

1   忌讳; 由于道德或审美的原因或可能遭到危险而不愿说出或听到某些会引起不愉快的字眼。

   由于人们避讳这个讨论主题,因此讨论会激起了民愤。

   taboo; practice of placing a taboo on certain words;

2   回避某事物。

   避讳这个问题。

   dodge; evade;


引证解释

1   回避;避忌。

2   谓封建时代对于君主和尊长的名字,必须避免直接说出或写出。

3   修辞学上辞格之一。说话时遇有触犯忌讳的事物,不直说该事该物,而用旁的话来委婉地表述。


国语辞典

避讳  【bì huì】

1   旧时为了表示尊敬,在言语或书写时,不说君主或尊长的名号,称为「避讳」。避讳的方法有缺笔、缺字、换字、改音等各种方式。

  《淮南子·要略》:「言终始而不明天地四时,则不知所避讳。」 《红楼梦·第三四回》:「那起小人的嘴有什么避讳,心顺了,说的比菩萨还好;心不顺,就贬的连畜生不如。」
   避忌 忌讳

2   避免触犯忌讳。

  《淮南子·要略》:「言终始而不明天地四时,则不知所避讳。」 《红楼梦·第三四回》:「那起小人的嘴有什么避讳,心顺了,说的比菩萨还好;心不顺,就贬的连畜生不如。」


词语组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