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ì shū

隶书


拼音 lì shū 
注音 ㄌ一ˋ ㄕㄨ
词性 名词  
繁体 隸書

词语解释

隶书    [lì shū]

1   一种汉字字体,由篆书简化演变而成,汉朝的隸书笔画比较简单,是汉朝通行的字体。

   official script,an ancient style of calligraphy current in the Han Dynasty;


引证解释

1   汉字字体名。也叫佐书、史书。由篆书简化演变而成。把篆书圆转的笔画变成方折,改象形为笔画化,以便书写。始于 秦 代,普遍使用于 汉 魏。秦 人 程邈 将这种书写体加以搜集整理,后世遂有 程邈 创隶书之说。

2   正书的古称。正书由隶书发展演变而成,故 唐 以前仍有把正书沿称隶书的。为区别于 汉 魏 时代通用的隶书,又称正书为“今隶”。

3   指官司刑狱所用的文字。


国语辞典

隶书  【lì shū】

1   书体名:(1)​ 篆书的简化体,创始于秦,通行于汉、魏。早期隶书在字形结构上保留较多的篆书形迹,称为「古隶」、「秦隶」;后来笔画分出波磔,所形成的隶书称为「八分书」。典型隶书的特点是:起笔逆入,呈蚕头之形;捺划收笔挑起,具燕尾之状。2)​楷书的别名。也作「今隶」。魏、晋至唐使用。



词语组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