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三沐浴熏香。表示郑重或虔敬。亦作“三沐三熏”。
宋·李清照《投翰林学士綦宋礼启》:“重归畎亩,更须三沐三薰。”
数名,二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叁”代):~维空间。~部曲。~国(中国朝代名)。 表示多次或多数:~思而行。~缄其口。
洗头发:~浴。栉风~雨(喻辛苦奔波,饱经风雨)。 润泽,或受润泽:~恩。 古代官员休假:~日。休~。 整治:助之~椁。 米汁。 姓。
数名,二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叁”代):~维空间。~部曲。~国(中国朝代名)。 表示多次或多数:~思而行。~缄其口。
同“熏”。 古书上说的一种香草,又泛指花草的香气:~莸不同器(香草和臭草不能放在一个器物里,喻好和坏不能共存。亦称“薰莸异器”)。
《唐韻》《集韻》《韻會》蘇甘切《正韻》蘇監切,𡘋颯平聲。 《說文》三,天地人之道也。謂以陽之一合隂之二,次第重之,其數三也。 《老子·道德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史記·律書》數始於一,終於十,成於三。 又《周禮·冬官考工記》凡兵無過三其身。 又《左傳·昭七年》士文伯曰:政不可不愼,務三而已。一擇人,二因民,三從時。 又《晉語》民生於三,事之如一。 又《周語》人三爲衆,女三爲粲,獸三爲羣。 又姓。明三成志。 又漢複姓。屈原之後有三閭氏,三飯尞之後有三飯氏,三州孝子之後有三州氏。 又去聲。 《韻會》蘇暫切。 《論語》三思而後行。 又本作參。 《博雅》參,三也。 《周禮·冬官考工記》參分其股圍。 《前漢·𠛬法志》秦造參夷之誅。𡘋與三同。 又《韻補》叶疏簪切,音森。 《詩·召南》摽有梅,其實三兮。下叶今。叁。
『沐』《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莫卜切,音木。 《說文》濯髮也。 《詩·衞風》豈無膏沐。 《周禮·天官》宮人共王之沐浴。 《疏》沐用潘,浴用湯。 又《漢官儀》五日一假,洗沐,亦曰休沐。 又潤澤之意。 《後漢·明帝紀》冬無宿雪,春不燠沐。 《註》沐,潤澤也。言無暄潤之氣。 又治也。 《禮·檀弓》夫子助之沐槨。 又溟沐,細密之雨也。 《揚子·太𤣥經》密雨溟沐。 又姓。漢有陳郡太守沐寵。
『三』《唐韻》《集韻》《韻會》蘇甘切《正韻》蘇監切,𡘋颯平聲。 《說文》三,天地人之道也。謂以陽之一合隂之二,次第重之,其數三也。 《老子·道德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史記·律書》數始於一,終於十,成於三。 又《周禮·冬官考工記》凡兵無過三其身。 又《左傳·昭七年》士文伯曰:政不可不愼,務三而已。一擇人,二因民,三從時。 又《晉語》民生於三,事之如一。 又《周語》人三爲衆,女三爲粲,獸三爲羣。 又姓。明三成志。 又漢複姓。屈原之後有三閭氏,三飯尞之後有三飯氏,三州孝子之後有三州氏。 又去聲。 《韻會》蘇暫切。 《論語》三思而後行。 又本作參。 《博雅》參,三也。 《周禮·冬官考工記》參分其股圍。 《前漢·𠛬法志》秦造參夷之誅。𡘋與三同。 又《韻補》叶疏簪切,音森。 《詩·召南》摽有梅,其實三兮。下叶今。叁。
『薰』《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許云切,音勲。 《說文》香草也。 《本草註》古人祓除,以此草薰之,故謂之薰。 《山海經》浮山有草焉,名曰薰草,佩之巳厲。 《左傳·僖四年》一薰一蕕。 《前漢·兩龔傳》薰以香自燒。 又《南方草木狀》薰陸香出大秦。 又灼也。 《易·艮卦》厲薰心。 《爾雅·釋訓》爞爞炎炎,薰也。 《註》皆旱熱薰炙人。 又與獯通。 《史記·周本紀》薰育戎狄攻之。 又與勳通。 《漢·夏承碑》策薰著于王室。 又《韻補》音萱。 《黃庭經》沐浴盛潔棄肥薰,入室東向誦玉篇。 又許運切,音訓。義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