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为表里


   甲为乙的外表;乙为甲的内里;乙为甲的外表;甲为乙的内里。比喻互相依存;互相接受。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hù wéi biǎo lǐ
成语注音 ㄏㄨˋ ㄨㄟˊ ㄅ一ㄠˇ ㄌ一ˇ
成语正音 “为”,不能读作“wèi”。
成语简拼 hwbl
感情色彩 中性
常用程度 常用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互為表裏
成语英文 be interlinked(to supplement each other)
成语结构  动宾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甲为乙的外表;乙为甲的内里;乙为甲的外表;甲为乙的内里。比喻互相依存;互相接受。




成语示例


蔡东藩《五代史演义》第31回:“重荣遂阴相结托,互为表里。”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晋 陈寿《三国志 董允传》:“陈祗代允为侍中,与黄皓互为表里。”


成语典故

晋·陈寿《三国志?董允传》:“陈祗代允为侍中,与黄皓互为表里。”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彼此:~相。~助。~利。~生。

外部,外面,外貌:~面。外~。仪~。~象。~层。~皮。 显示:~示。~态。~征。~达。~露。~演。~情。略~心意。 中医指用药物把感受的风寒发散出来:~汗。 分类分项记录事物的文件:~册。~格。~报。调查~。 计时间的器具,通常比钟小,可以带在身边:钟~。手~。怀~。 计量某种量的器具:电~。 标志,榜样:~率(shuài )。为(wéi )人师~。 称呼父亲或祖父的姊妹、母亲或祖母的兄弟姊妹生的子女,用来表示亲属关系:~亲。~兄弟。 测量的标尺:~尺。圭~(古代测日影的器具)。 封建时代称臣子给君主的奏章:~章。诸葛亮《出师~》。 树梢:林~。

居住的地方:故~。返~(回老家)。 街坊(古代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弄(lòng )。 中国市制长度单位:一~(等于五百米)。~程牌。 衣物的内层:被~。 内部,与“外”相对,并引申为一定范围以内:~外。心~。这~。那~。 姓。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互』

《廣韻》胡誤切《韻會》《正韻》胡故切,𠀤音護。差也。  又交互。 《周禮·天官》司會以參互考日成。 《又》鼈人掌取互物。 《註》龜,鼈,蜃,蚌,甲㱿交合也。  又《周禮·地官》牛人凡祭祀,供其牛牲之互。 《註》互者,楅衡之屬,若今屠家縣肉格。  又《周禮·秋官》野廬氏,凡道路之舟車轚互者,敘而行之。 《疏》謂水陸之道,舟車往來,狹隘之所,更互如轚。  又《周禮·秋官》修閭氏掌比國中宿互𣟄者。 《註》宿,宿衞也。互謂行馬,所以障互禁止人也。  又《前漢·劉向傳》向上封事言,兄弟據重,宗族磐互。  又《左思·吳都賦》長干延屬,飛甍舛互。 《註》棟宇交互也。  又《後漢·蔡邕傳》初朝議,以州郡相黨,乃制婚姻之家,及兩州人士,不得對相監臨,至是復有三互法。 《註》三互,謂婚姻之家及兩州人不得交互爲官。 別作㸦。 《北史·文苑傳序》彼此好尚㸦有異同,互、㸦形相近,故變作㸦,从互爲正。

『表』

《唐韻》陂矯切《集韻》《韻會》《正韻》彼小切,𠀤音䔸。 《說文》表,上衣也。 《玉篇》衣外也。  又外也。 《書·立政》方行天下,至于海表,罔有不服。  又表異。 《書·畢命》表厥宅里。 《傳》表異其宅里。  又標也。 《晉語》置茅蕝,設望表。 《註》謂立木以爲表,表其位也。  又箋表。 《釋名》下言於上曰表。 《蔡邕·獨斷》表者不需頭,上言臣某,下言臣某,誠惶誠恐,頓首。  又《韻會》杪也,末也。  又表表,偉也。  又地名。 《晉書·地理志》表氏縣,屬酒泉郡。  又姓。 《通志·氏族略》表氏,見《姓苑》。 《正字通》明有表貢。  又《集韻》俾小切,音褾。義同。  又𤰞遙切,音飇。識也。  又《韻補》博舉切。 《前漢·班固敘傳》春秋之占,咎徵是舉。告往知來,王事之表。

『里』

《廣韻》良已切《集韻》兩耳切《正韻》良以切,𠀤音裏。 《爾雅·釋言》里,邑也。 《詩·鄭風》將仲子兮,無踰我里。 《傳》里,居也。 《周禮·地官·遂人》五家爲鄰,五鄰爲里。 《前漢·𠛬法志》在壄曰廬,在邑曰里。 《風俗通》五家爲軌,十軌爲里。里者,止也,五十家共居止也。  又《正韻》路程,今以三百六十步爲一里。  又憂也。 《詩·大雅》瞻卬昊天,云如何里。 《箋》里,憂也。  又姓。 《左傳·昭十七年》鄭之未災也,里析告子產。 《註》里析,鄭大夫。  又百里、相里,複姓。  又地名。 《左傳·宣三年》子臧得罪而出,誘子華而殺之南里。 《註》南里,鄭地。  又山名。 《史記·封禪書註》高里山,在泰山下。  又《五代史·附錄》契丹所居曰梟羅箇沒里。 《註》沒里者,河也。  又古夫稱妻曰鄕里。 《南史·張彪傳》我不忍令鄕里落它處。 《沈約·山隂柳家女詩》還家問鄕里,詎堪持作夫。  又《正韻》漢制:長安有戚里,人君姻戚居之,後世因謂外戚爲戚里。  又《周禮·冬官考工記·匠人》里爲式,然後可以傳衆方。 《註》里,讀爲已,聲之誤也。 《釋文》里,音以。 《唐韻》良士切《集韻》《韻會》兩耳切,𠀤音里。 《說文》衣內也。 《詩·邶風》綠衣黃裏。  又《小雅》不屬于毛,不離于裏。  又治裏,謂道氣也。 《班固·幽通賦》單治裏而外凋兮。  又《類篇》良志切,音吏。義同。 《干祿字書》俗作裏。裏字作重下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