唇亡齿寒


   亡:没有。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比喻两者关系密切;相互依存;利害相关。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chún wáng chǐ hán
成语注音 ㄔㄨㄣˊ ㄨㄤˊ ㄔˇ ㄏㄢˊ
成语正音 “亡”,不能读作“máng”。
成语简拼 cwch
感情色彩 中性
常用程度 常用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脣亡齒寒
成语英文 If one of two interdependent things falls; the other is in danger.
成语俄文 лишиться прикрытия и очутиться под удáром
成语日文 唇がなくなれば歯が寒(さむ)くなる。緊密(きんみつ)な相互依存(そうごいぞん)関係のたとえ
成语结构  紧缩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亡:没有。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比喻两者关系密切;相互依存;利害相关。




成语示例


这两家公司有着多种业务关系,正所谓是唇亡齿寒。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先秦 左丘明《左传 僖公五年》:“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成语典故

晋侯再次向虞国借道去征伐虢国,宫之奇进谏说:“虢国,处在虞国的外面。虢国如果灭亡了,虞国必然跟着灭亡。有言:‘辅车(颊骨与牙床)相依,唇亡齿寒’,所指的就是虞国和虢国之间的相依关系。”结果虞国国君没有听从劝告,晋国在灭了虢国后,顺便也灭了虞国。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嘴的边缘红色部分:嘴~。~齿(喻互相接近而且有共同利害的两方面)。~膏。~裂。~舌(“嘴唇”和“舌头”,喻言辞)。~吻(嘴唇,喻口才、言辞)。~亡齿寒(关系密切,利害相关)。

逃:逃~。流~。 失去:~佚。~羊补牢。 死:伤~。死~。 灭:灭~。~国奴。救~。兴~。

古同“无”,没有。

冷,与“暑”相对:~冬。~色。~衣。~冽。~带。~战。~噤。~食(节名,在清明前一天。古人从这一天起不生火做饭,也有的地区把清明当作“寒食”)。~喧。~来暑往。唇亡齿~。 害怕:~心。 穷困,有时用作谦辞:~门。~伧。~舍。~窗(喻艰苦的学习环境)。~酸。~士(旧指贫穷的读书人)。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唇』

《唐韻》側鄰切《集韻》之人切,𠀤音眞。 《說文》驚也。 《廣韻》同㖘。  又《集韻》船倫切,音脣。義同。  又之刃切,音震。驚聲。 《字彙》俗作口脣字,非。

『亡』

《唐韻》《集韻》《韻會》𠀤武方切,音忘。失也。 《孟子》樂酒無厭謂之亡。 《註》謂廢時失事也。 《家語》楚人亡弓,楚人得之。  又滅也。 《莊子·田子方》楚王與凡君坐。少焉,楚左右曰:凡亡者三。凡君曰:凡之亡也,不足以喪,吾存。  又《周禮·春官·大宗伯》以喪禮哀死亡。  又逃也。 《大學》舅犯曰:亡人無以爲寶。  又《前漢·韓信傳》蕭何聞信亡,自追之。  又與忘同。 《詩·邶風》心之憂矣,曷維其亡。  又《正韻》同無。 《詩·邶風》何有何亡,黽勉求之。 《毛傳》亡謂貧也。 《說文》从入从𠃊。 《徐曰》𠃊音隱,隸作亡。 《藝苑雌黃》古惟用兦字,秦時始以蕃橆之橆爲有兦之兦,今又變林爲四點。

『寒』

《唐韻》胡安切《集韻》《韻會》《正韻》河干切,𠀤音韓。 《說文》東也。本作𡫾。从人在宀下,从茻薦覆之,下有仌。仌,水也。隸省作寒。 《釋名》寒,捍也。捍,格也。 《玉篇》冬時也。 《易·繫辭》日月運行,一寒一暑。 《書·洪範》庶徴曰燠,曰寒。 《傳》煥以長物,寒以成物。  又司寒,水神。 《左傳·昭四年》黑牡秬黍,以享司寒。 《註》司寒,元冥,水神也。  又《周語》火見而淸風戒寒。 《荀悅·申鑒》下有寒民,則上不具服。  又窮窘也。 《史記·范睢傳》范叔一寒至此哉。 《宋史·𨻰同甫傳》畸人寒士皆賴之。  又國名,在北海,平壽縣東寒亭。 《史記·夏本紀》伯明氏之讒子寒浞封國。  又姓。漢博士寒朗。  又叶胡田切,音賢。 《楚辭·天問》何所冬暖,何所夏寒。焉有石林,何獸能言。  又叶側鄰切,音眞。 《歐陽修·答韓子華詩》俊乂沈下位,惡去善乃伸。家至與戸到,飽饑而衣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