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困马乏


   人也累了;马也困乏。也指人们非常疲倦。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rén kùn mǎ fá
成语注音 ㄖㄣˊ ㄎㄨㄣˋ ㄇㄚˇ ㄈㄚˊ
成语简拼 rkmf
感情色彩 中性
常用程度 常用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人困馬乏
成语英文 Men and horses were pretty well done.(The men and horses are both weary.)
成语法文 hommes épuisés,chevaux fourbus
成语俄文 люди и кони переутомились
成语日文 疲(つか)れてたまらないさま。すっかりくたびれるさま
成语结构  联合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人也累了;马也困乏。也指人们非常疲倦。




成语示例


(1)这支部队经过一天一夜急行军,已经是人困马乏,疲惫不堪了。 (2)骑兵部队战斗了一天,已是人困马乏了。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元 黄元吉《流星马》:“俺两口儿三日不曾吃饮食,人困马乏。”


成语典故

人和马都困乏极了。形容因旅行或作战,体力极度疲劳。元.黄元吉《流星马》三折:“俺两口儿三日不曾吃饮食,人困马乏。”《水浒传》三四回:“看看天色晚了,又走得人困马乏。”《说岳全传》三○回:“可怜杨虎杀了一日,走了一夜,肚中又饥,人困马乏,那里战得过四将?” 并列 人和马都很疲惫困倦。形容疲劳不堪。语本《吴子·治兵》:“马疲人倦而不解舍。”张贤华《欲海沉浮》:“艇上的干警们全都呕吐,肠胃翻腾得令人难以忍受,加之他们长时间漂泊在海上,风浪颠簸,~,饮水和干粮几乎告罄,形势异常严峻。”△多用于描写艰辛疲惫。→筋疲力尽疲惫不堪 鞍马劳顿 人烦马殆 车殆马烦?人强马壮 生龙活虎 精神抖擞。 也作“马疲人倦”。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由类人猿进化而成的能制造和使用工具进行劳动、并能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动物:~类。 别人,他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待~热诚。 人的品质、性情、名誉:丢~,文如其~。

陷在艰难痛苦或无法摆脱的环境中:~厄(处境困苦危险)。~处(chǔ)。~居。~扰。~境。~窘。~知勉行。~兽犹斗。 穷苦、艰难:~苦。~难。 包围:~守。围~。 疲乏:~乏。~倦。~顿。 想睡,睡:~人。~觉(jiào)。

缺少:~味。贫~。不~其人。 疲倦:~困。~累。疲~。 无能,无用:~气。~煤。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人』

《唐韻》如鄰切《集韻》《韻會》《正韻》而鄰切,𠀤音仁。 《說文》天地之性最貴者也。 《釋名》人,仁也,仁生物也。 《禮·禮運》人者,天地之德,隂陽之交,鬼神之會,五行之秀氣也。  又一人,君也。 《書·呂𠛬》一人有慶,兆民賴之。  又予一人,天子自稱也。 《湯誥》嗟爾萬方有衆,明聽予一人誥。  又二人,父母也。 《詩·小雅》明發不寐,有懷二人。  又左人,中人,翟國二邑。  又官名。 《周禮》有庖人,亨人,漿人,凌人之類。  又楓人,老楓所化,見《朝野僉載》。  又蒲人,艾人,見《歲時記》。  又姓。明人傑。  又左人,聞人,俱複姓。  又《韻補》叶如延切,音然。 《劉向·列女頌》望色請罪,桓公嘉焉。厥後治內,立爲夫人。

『困』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苦悶切,坤去聲。 《說文》故廬也。从木,在囗中。 《徐鍇曰》舊所居廬,故其木久而困獘也。 《六書本義》木在囗中,木不得申也,借爲窮困,病困之義。  又卦名。 《易·困卦》象曰:澤無水困,君子以致命遂志。  又《序卦》升而不已則困。  又《廣韻》窮也,苦也。 《書·大禹謨》不廢困窮。 《禮·中庸》事前定則不困。  又《史記·范睢蔡澤傳》二子不困阸,惡能激乎。  又瘁也,倦極力乏也。 《後漢·耿純傳》世祖至營,勞純曰:昨夜困乎。  又憂愁也。 《書·盤庚》汝不憂朕心之攸困。  又亂也。 《論語》不爲酒困。 《註》言不爲酒所困而及亂也。  又不通也。 《禮·中庸》或困而知之。 《論語》困而學之,又其次也。 《註》謂有所不通也。  又《孟子》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 《註》事勢窮蹙,以至困於心,衡於慮,然後奮發而興起也。  又爲人所阸亦曰困。 《左傳·宣十四年》困獸猶𨷖,况國相乎。  又叶苦昆切,音坤。 《易林》陽不制隂,宜其家困。  又叶苦卷切,款去聲。 《後漢·竇何傳贊》上惽下蔽,人靈動怨,將糾邪慝,以合人願。道之屈矣,代離凶困。

『乏』

《唐韻》房法切《集韻》《韻會》扶法切,𠀤音伐。無也。 《孟子》空乏其身。 《禮·月令》季春,命有司振乏絕。 《註》暫無日乏。  又匱也。 《左傳·成二年》韓厥曰:敢告不敏,攝官承乏。 《註》猶代匱也。  又廢也。 《莊子·天地篇》子往矣,無乏吾事。 《戰國策》不敢以乏國事。  又射者所蔽。 《周禮·春官》車僕大射共三乏。 《註》一名容,用皮爲之,王大射張三侯,每侯有乏,使持旌告獲者,藉以蔽矢也。 《儀禮·鄕射禮》乏參侯道。 《疏》三分侯道。 《左傳·宣十五年》文反正爲乏。 《說文》反止爲之,反正爲𣥄。 《徐鉉曰》尙書,惟正之供,反正不供,故曰乏。 《通志》正乃射侯,正以受矢,乏乏以藏矢,是相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