伐异党同


   伐:讨伐,攻击。指结帮分派,偏向同伙,打击不同意见的人。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fá yì dǎng tóng
成语注音 ㄈㄚˊ 一ˋ ㄉㄤˇ ㄊㄨㄥˊ
成语简拼 fydt
感情色彩 中性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伐異黨同
成语英文 support one's own party and attack the others
成语结构  联合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伐:讨伐,攻击。指结帮分派,偏向同伙,打击不同意见的人。


近义词



成语示例


给事中李成名复劾焕伐异党同,焕遂称疾笃,坚不起。(《明史 赵焕传》)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后汉书 党锢传序》:“自武帝以后,崇尚儒学,怀经协术,所在雾会。至有石渠分争之论,党同伐异之说。”


成语典故

谓联合观点或利益相同的人以攻击异己。清 袁绍升《〈南畇先生遗书〉后序》:“道之歧出不统久矣。宋之世,朱与陆分涂;明之世,王与罗异辙,为其徒者,各峻城堑,操戈戟,伐异党同,至今而未已。”田北湖《论文章源流》:“周室文盛,儒家笃于本朝之治,而自树一帜……伐异党同,斯道中绝。”参见“党同伐异”。 见“党同伐异”。田北湖《论文章源流》:“周室文盛,儒家笃于本朝之治,而自树一帜……~,斯道中绝。”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砍:~树。砍~。 征讨:讨~。~罪(征讨有罪的人)。口诛笔~。 自夸:~善(夸自己的好处)。~智。不矜不~。

一样,没有差异;相~。~一(a.一致,统一;b.共同的一个或一种)。~侪(同辈)。~庚(同岁)。~年。~胞。~人(a.在同一单位工作的人;b.同行业的人)。~仁(同人)。~仇敌忾。~工异曲。~室操戈。情~手足。 共,在一起(从事):共~。~学。~步。殊途~归。~舟共济。 和,跟:~流合污。 姓。

〔胡~〕见“胡”。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伐』

《唐韻》《集韻》《類篇》《韻會》𠀤房越切,音罰。征伐。 《詩·小雅》薄伐玁狁。 《周禮·夏官》大司馬以九伐之灋正邦國。 《左傳·莊二十九年》凡師有鐘鼓曰伐,無曰侵。  又《小爾雅》伐,美也。  又伐閱,與閥閱同。 《史記·功臣侯表》古者人臣功有五等,明其功曰伐,積日曰閱。 《左傳·莊二十八年》且旌君伐。 《註》伐,功也。  又自稱其功曰伐。 《老子·道德經》不自伐,故有功。  又斫木也。 《詩·周南》伐其條枚。  又考擊鐘鼓也。 《禮·郊特牲》孔子曰:二日伐鼓何居。  又攻殺擊刺也。 《書·牧誓》不愆于四伐五伐六伐七伐,乃止齊焉。 《註》少不下四五,多不過六七而齊,所以戒其貪殺也。  又兵器。 《詩·秦風》蒙伐有苑。 《註》蒙,雜文。伐,干也。亦作瞂。  又星名。 《周禮·冬官考工記》熊旗六斿。以象伐也。 《註》熊虎爲旗,師都之所建,伐屬白虎宿,與參連體而六星。  又與垡同。 《周禮·冬官考工記》一耦之伐。 《疏》畎上高土謂之伐。  又叶許竭切,音歇。 《詩·商頌》韋顧旣伐。叶上截下桀。  又叶扶廢切,音吠。 《徐幹·西征賦》奉明辟之渥德,與游軫而西伐。過京邑以釋駕,觀帝居之舊制。 伐字从人从戈,戍字亦从人从戈。 《留靑日札》人坐臥則爲戍守,人立行則爲征伐。

『异』

《廣韻》與之切《集韻》《韻會》盈之切《正韻》延之切,𠀤音怡。 《廣韻》已也。 《書·堯典》异哉,試可乃已。 《傳》异,已也,退也。言餘人盡巳,惟鯀可試,無成乃退。 《正義》异聲近巳,巳訓止,是停住之意,故爲退也。  又《集韻》發歎也。  又《唐韻》《集韻》《韻會》羊吏切《正韻》以智切,𠀤怡去聲。 《說文》舉也。  又《廣韻》退也。  又與異通。 《列子·楊朱篇》何以异哉。 《唐韻》《集韻》《韻會》羊吏切《正韻》以智切,𠀤移去聲。 《說文》分也,从廾从𢌿。𢌿予也。 《博雅》異分也。 《史記·商君傳》民有二男以上,不分異者,倍其賦。  又不同也。 《書·旅獒》王乃昭德之,致于異姓之邦。 《禮·儒行》同弗與異弗非也。 《疏》謂彼人與己之疏異,所爲是善,則不非毀之也。  又怪也。 《釋名》異者,異於常也。 《左傳·昭二十六年》據有異焉。 《註》異猶怪也。 《史記·屈賈傳》化爲異物兮,又何足患。  又奇也。 《周禮·地官·質人》掌成市之貨賄,人民,牛馬,兵器,珍異。 《註》珍異,四時食物。 《史記·仲尼弟子傳》受業身通者七十有七人,皆異能之士也。  又違也。  又姓。唐異牟尋歸唐,冊封南詔王,今白水蠻有此姓。  又異,翹草名。 《爾雅·釋草》連異翹。  又無名異藥名,主治金創折傷。  又《韻補》叶延知切,音怡。 《詩·邶風》洵美且異。叶下貽。  又叶弋質切,音逸。 《詩·小雅》亦祇以異。 《朱註》逸織反。 《無名氏樂德歌》所見奇異,叶甘美酒食。

『党』

《集韻》《韻會》𠀤底朗切,音黨。 《韻府羣玉》夏后氏之後。秦有將軍党耐虎。唐有党芬,党進。 《唐韻》多朗切《集韻》底朗切《正韻》多曩切,𠀤音讜。 《說文》不鮮也。  又《周禮·地官·大司徒》五家爲比,五比爲閭,四爲族,五族爲黨。 《釋名》五百家爲黨。黨,長也。一聚之所尊長也。  又朋也,輩也。 《荀子·强國篇》不比周,不朋黨。  又助也。相助匿非曰黨。 《論語》君子不黨。  又偏也。 《書·洪範》無偏無黨,王道蕩蕩。  又比也。 《荀子·非相篇》順禮義,黨學者。 《註》黨,親比也。  又頻也。 《荀子·天論篇》怪星之黨見。  又知也。 《揚子·方言》黨,皢,哲,知也。楚謂之黨,或曰皢,齊宋之閒謂之哲。 《郭註》黨,朗也。解悟貌。  又《廣韻》美也。 《廣雅》黨,善也。  又所也,時也。 《公羊傳·文十三年》往黨。 《註》黨,所也。所猶時,齊人語也。 《左傳·哀五年》萊人之歌曰:師乎,師乎,何黨之乎。 《註》黨,所也。  又《玉篇》接也。  又《廣韻》累也。  又地名。 《前漢·地理志》秦置上黨郡,屬幷州,古上黨關。  又《集韻》止兩切,音掌。姓也。 《左傳·莊三十二年》公築臺,臨黨氏。 《註》黨氏,魯大夫。 《釋文》黨,音掌。  又《哀十一年》季孫使從於朝,俟於黨氏之溝。 《註》黨氏溝,朝中地名。  又《集韻》坦朗切《正韻》他曩切。𠀤與儻同。兾也。 《前漢·董仲舒傳》黨可得見乎。  又《五被傳》黨可以徼幸。 《師古註》黨,讀曰儻。  又與讜同。 《荀子·非相篇》博而黨正。 《註》謂直言也。 亦作䣣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