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是而非


   是:对;正确;非:不对;错误。好像是对的;实际上不对。指表面上相似;实际上不一样。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sì shì ér fēi
成语注音 ㄙˋ ㄕˋ ㄦˊ ㄈㄟ
成语正音 “似”,不能读作“shì”。
成语简拼 ssef
感情色彩 贬义
常用程度 常用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佀是而非
成语英文 specious
成语法文 vrai en apparence,faux en réalité(trompeur)
成语俄文 кажущаяся правдоподобность
成语日文 正(ただ)しいようだが実際(じっさい)に正しくない,まやかし
成语结构  紧缩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是:对;正确;非:不对;错误。好像是对的;实际上不对。指表面上相似;实际上不一样。




成语示例


于是,在他讲演的时候,他就用他的一口似是而非的北京话,在讲坛上大谈起来。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先秦 孔子《孟子 尽心下》:“孔子曰:‘恶似而非者。’”


成语典故

原作“似之而非”,指两个事物相似而实不相同,后则泛指看来似乎对,实际上并不对。有一次,庄子到山林中去,见到一棵大树,枝叶茂盛,而砍树的人却不砍倒它。庄子问其原因,伐木者答道,这棵树枝叶虽茂,但却没有什么可用的地方。庄子叹道,这棵树正是因为不成材而使其得到应有的寿命。从山中出来后,住在一个朋友家中,老朋友十分高兴,让奴仆杀鹅来招待庄子。奴仆问主人,家中有两只鹅,一只能叫,一只不能叫,杀那只?主人回答道,杀那只不能叫的。第二天,庄子的学生问他,昨天那棵山中之树,以不成材而免于砍伐,现在这家杀鹅,那只鹅因不会叫而被杀死,要是让先生自我选择,是成材好,还是不成材好?庄子笑道,我既不是材,也不是不材。成材和不成材,相似而不同,因此难免碰到不好的下场。如果得其大道,脱出材与不材窠臼,主宰万物,而不为万物所主宰,哪里会有这样的结局呢? 【出典】: 《庄子·山木》:“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于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庄子笑曰:‘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 【例句】: 汉·王充《论衡·死伪篇》:“世多似是而非,虚伪类真,故杜伯、庄子义之语,往往而存。” 西晋·葛洪《抱朴子·崇敬》:“嫌疑相类,似是而非。” 其他 好像是真的,其实是假的;好像是对的,又好像是不对的。语本《庄子·山木》:“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后汉书·章帝纪》:“夫俗吏矫饰外貌,~,揆之人事则悦耳,论之阴阳则伤化。”△多用于描写人或事的表里关系方面。→类是而非 模棱两可 解释 形容事物似真而实假,或似正确而实错误。 出处 《庄子·山木》:“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 累。” 庄子在山里行走,看见一棵大树,枝叶繁茂。伐木的人在这 棵大树旁边休息却不去砍伐它。庄子问:“为何不伐这棵大树?” 伐木的人说:“它没有什么用处。”庄子于是说:“这棵树因为不 成材得以活到老。”庄子从山里走出,借住在朋友家里,朋友非常 高兴,让儿子杀只鹅来招待他。儿子问:“家里两只鹅,一只会 叫,一直不会叫,杀哪一只呢?”主人说:“杀掉那只不会叫的。” 第二天,庄子的学生问庄子说:“昨天咱们在山里遇见的大 树,因为自己不成材而不被砍伐,现在主人家的鹅,却因为自己 不成材而被杀掉。我们应该怎么对待这些事情?”庄子笑着回答 说:“如果是我,我将处于‘材’与‘不材’之间。处于‘材’ 与‘不材’之间,就会既像是什么,其实又不是什么,就好像既 合于大道其实却又并非真正与大道相合,这样就不能免于拘束与 劳累。假如能顺应自然而自由自在地游乐就不是这样。没有赞誉 没有诋毁,时而像龙一样腾飞时而像蛇一样蛰伏,跟随时间的推 移而变化,而不愿偏滞于某一方面;时而进取时而退缩,一切以 顺和作为度量,优游自得地生活在万物的初始状态;役使外物, 却不被外物所役使,那么,怎么会受到外物的拘束和劳累呢?这 就是神农、黄帝的处世原则。至于说到万物的真情,人类的传习, 就不是这样的。有聚合也就有离析,有成功也就有毁败;棱角锐 利就会受到挫折,尊显就会受到倾覆,有为就会受到亏损,贤能 就会受到谋算,而无能也会受到欺侮,怎么可以一定要偏滞于某 一方面呢!弟子们,你们记住了,最好的选择恐怕还只有归于自 然吧!”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相类,像:相(xiāng )~。类~。~是而非。 好像,表示不确定:~乎。~应如此。 表示比较,有超过的意思:一个高~一个。

〔~的〕跟某种情况或事物相似,如“他乐得什么~~”。亦作“是的”(“的”均读轻声)。

表示解释或分类:他~工人。《阿Q正传》的作者~鲁迅。 表示存在:满身~汗。 表示承认所说的,再转入正意,含有“虽然”的意思:诗~好诗,就是太长了。 表示适合:来的~时候。 表示任何:凡~。~活儿他都肯干。 用于问句:他~走了吗? 加重语气,有“的确”、“实在”的意思:天气~冷。 对,合理,与“非”相对:~非。他说的~。实事求~。 认为对:~古非今。各行其~。深~其言。 表示应承或同意(单说一个“是”字):~,我就去。 这,此:~日。~可忍,孰不可忍。比比皆~。 助词,把行为对象提前表示只这样做:惟你~问。惟利~图。 姓。

古同“尔”,代词,你或你的:“~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连词(a.表平列,如“多~杂”。b.表相承,如“取~代之”。c.表递进,如“~且”。d.表转折,如“似是~非”。e.连接肯定和否定表互为补充,如“浓~不烈”。f.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如“侃侃~谈”。g.插在主语谓语中间表假设,如“人~无信,不知其可”)。 表(从……到……):从上~下。

不,不是:~凡。~法。~分(fèn )。~礼。~但。~同小可。啼笑皆~。 不对,过失:痛改前~。文过饰~。习~成是(对于某些错的事情习惯了,反认为是对的)。 与“不”呼应,表示必须(有时后面没有“不”字):我~看这本书。 责怪,反对:~难(nàn )。~议。无可厚~。 指“阿非利加洲”(位于东半球的西南部。简称“非洲”):东~。西~。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似』

《唐韻》詳里切《集韻》《韻會》象齒切《正韻》詳子切,𠀤音巳。肖也。 《爾雅·釋草》綸似綸,組似組,東海有之。帛似帛,布似布,華山有之。 《疏》以其所似,名其草也。  又嗣也。 《詩·周頌》以似以續。  又况也,奉也。 《賈島詩》今日把似君,誰有不平事。  又《正韻》相吏切,音寺。義同。  又《韻補》叶養里切,音以。 《詩·大雅》無曰余小子,召公是似。叶下祉。 《賈誼·旱雲賦》運淸濁之澒洞兮,正重沓而𠀤起。嵬隆崇以崔巍兮,時彷彿而有似。

『是』

《唐韻》承紙切《集韻》《韻會》上紙切,𠀤音姼。 《說文》作昰。直也。从日正。 《釋名》是,嗜也,人嗜樂之也。 《玉篇》是,是非也。 《禮·曲禮》夫禮者,所以定親疎、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也。  又《博雅》是,此也。 《易·乾卦》不見是而無悶。 《又》是故居上位而不驕。  又姓。 《姓氏急就篇》是氏,吳有是儀,唐有是光。  又《集韻》田黎切,音題。 《公羊傳·僖十六年》是月者何,僅逮是月也。 《註》是,月邊也。魯人語也。 《釋文》是,如字。一音徒兮反。  又與氏通。 《前漢·地理志》氏爲莊公。 《註》氏,與是同。古通用。  又《韻補》叶市之切。 《蔡邕·釋誨》予惟悼哉,害其若是。天高地厚,跼而蹐之。

『而』

《廣韻》如之切《集韻》《韻會》人之切,𠀤音栭。 《正韻》如支切,音兒。 《說文》頰毛也。 《註》臣鉉等曰:今俗別作髵,非是。 《周禮·冬官考工記·梓人》作其鱗之而。 《註》之而,頰𩑔也。  又《玉篇》語助也。 《詩·齊風》俟我於著乎而。  又《書·洪範》而康而色。 《傳》汝當安汝顏色。  又《詩·小雅》垂帶而厲。 《箋》而亦如也。  又《詩·大雅》子豈不知而作。 《箋》而,猶與也。  又《禮·檀弓》而曰然。 《註》而,猶乃也。  又《韻會》因辭,因是之謂也。 《論語》學而時習之。  又《韻會》抑辭,抑又之辭也。 《論語》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  又《韻會》發端之辭也。  又《集韻》奴登切,音能。 《易·屯卦》宜建侯而不寧。 《釋文》鄭讀而曰能,能猶安也。

『非』

《唐韻》甫微切《集韻》《韻會》匪微切,𠀤音飛。 《說文》違也。从飛下翄,取其相背。 《玉篇》不是也。 《書·說命》無恥過作非。 《易·繫辭》辨是與非。  又《玉篇》下也。  又《玉篇》隱也。  又《增韻》訾也。 《孝經·五𠛬章》非聖人者無法,非孝者無親。  又《玉篇》責也。 《前漢·魏相傳》使當世責人非我。  又山名。 《山海經》非山之首,其上多金玉。  又姓。 《風俗通》非子,伯益之後。  又《集韻》《韻會》《正韻》𠀤𡚱尾切,音斐。 《集韻》本作誹。謗也。 《前漢·食貨志》不入言而腹非。 《史記·平準書》作腹誹。  又《鼂錯傳》非謗不治。 《註》非,讀曰誹。  又《韻會》方未切,音沸。本作誹。義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