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着真葫芦的样子画葫芦。比喻刻板地照着做。
《诗刊》1977年第12期:“如果就事论事,依葫芦画瓢,就会写成:一条搭肩六尺长,劳动一天沾了灰。”
比喻刻板地照着做。《诗刊》1977年第12期:“如果就事论事,依葫芦画瓢,就会写成:一条搭肩六尺长,劳动一天沾了灰。” 述宾 瓢,用来舀水或撮取面粉等的器具,一般是用对半开的葫芦瓜做成的。犹“依样画葫芦”。丛磊竹《赠遗给后人的琛宝》:“不喜欢动脑筋的人,往往~。”△贬义。形容缺乏独立思考,只知照搬,没有创造性。→照葫芦画瓢 比葫画瓢照猫画虎 如法炮制 ?别具匠心 别出心裁独树一帜 别开生面 独辟蹊径 独出心裁 标新立异
靠,仗赖:~靠。~傍(➊依靠;➋摹仿,多指艺术、学问)。~恋。~偎。~存。~附。归~。 按照:~照。~旧。~据。~次。 顺从,答应:~从。~顺。~允。 亲密的样子:“有~其士”。
〔~芦〕a.一年生草本植物,果实像大小两个球连在一起,可以盛酒或供观赏;b.这种植物的果实。 大蒜的别称。
〔~苇〕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于水边,茎中空,茎可编席,亦可造纸。简称“芦”,如“~花”、“~根”、“~笛”、“~席”、“~荡”;亦简称“苇”,如“~丛”、“~塘”、“~箔”、“~荡”。 姓。
舀水或取东西的工具,多用对半剖开的匏瓜或木头制成:~泼大雨。 形状像瓢的:~虫。~儿菜。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於希切,音衣。 《說文》倚也。 《書·無逸》知小人之依。 《註》言稼穡。 《詩·小雅》謀之不臧,則具是依。 《又》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又依稀,猶彷彿也。 《劉禹錫詩》宋臺梁館尚依稀。 又姓。 又《集韻》《韻會》𠀤隱豈切,音倚。 《詩·大雅》于京斯依。 又斧依,與扆通。 《儀禮·覲禮》天子設斧依于戸牖之閒。 《註》依,如今綈素屛風也。有繡斧文,所以示威也。 又纏弦也。 《儀禮·卽夕禮》設依撻焉。 《疏》依,以韋依纏其弦,卽今時弓𢐠是也。 又《儀禮·士虞禮》佐食無事,則出戸負依南面。 《註》戸牖之閒謂之依。 又喻也。 《禮·學記》不學博依,不能安詩。 《疏》謂依倚譬喻也。 又《韻補》叶烏皆切,音挨。 《曹植詩》願爲西南風,長逝入君懷。君懷良不開,賤妾當何依。 又《白居易詩》坐依桃葉妓。 《自註》依,烏皆反。
『葫』《集韻》洪孤切,音胡。 《廣韻》葫,瓜也。 又《類篇》𦸔葫,菰米也。 又《玉篇》大蒜也。 《本草註》今人謂葫爲大蒜,蒜爲小蒜。 《孫緬云》張騫使西域,得大蒜、葫荽,則小蒜中土舊有,而大蒜出胡也,故有胡名。
『芦』《集韻》與芐同。或作𦬅,非。 《唐韻》落胡切《韻會》《正韻》龍都切,𠀤音盧。 《說文》蘆菔也。一曰薺根。 《爾雅·釋草》葖,蘆萉。 又《玉篇》葦之未秀者爲蘆。 又藥名。 《本草》黎蘆,一名蔥葵。 又城名。 《北史·皮豹子傳》宋以文德爲武都王,守葭蘆城。 又水名。 《水經注》長蘆水又東徑九門波故縣也。 又關名。 《杜甫詩》少留周家窪,欲出蘆子關。 又《集韻》淩如切,音閭。亦藥名。 《本草》漏蘆。 《博雅》飛廉,漏蘆也。
『画』《字彙》胡卦切,與畫同。繪也。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胡麥切,橫入聲。卦畫也。 又分畫也。界限也。 《左傳·襄四年》芒芒禹迹,畫爲九州。 《註》畫分也。 《禮·檀弓》哀公使人弔蕢尚,遇諸道,辟於路,畫宮而受弔焉。 《註》畫地爲宮象。 又計策也。 《鄒陽·上吳王書》故願大王審畫而已。 《史記·荆燕世家》齊人田生游,乏資,以畫干營陵侯澤。 《註》服䖍曰:以計畫干之也。 又截止也。 《論語》今女畫。 又丘名。 《爾雅·釋地》途出其右,而還之畫丘。 《註》言爲道所規畫。 《釋名》道出其右曰畫。丘人尚右,凡有指畫,皆用右也。 又地名。 《史記·田單傳》燕之初入齊,聞畫邑人王蠋賢。 《註》正義曰:括地志云:戟里城在臨湽西北三十里,春秋時棘邑。 又云澅邑,蠋所居卽此邑,因澅水爲名也。 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胡卦切,音話。 《爾雅·釋言》畫形也。 《註》畫者爲形像。 《釋名》畫,挂也。以五色挂物象也。俗作𦘕。 《周禮·天官·典絲》凡祭祀共黼畫組就之物。 《疏》凡祭服皆畫衣繡裳。 《儀禮·鄕射禮》大夫布侯,畫以虎豹。士布侯,畫以鹿豕。 又官名。 《後漢·百官志》畫室署長一人,四百石,黃綬。 又《韻補》叶胡對切,音惠。 《秦瑯琊刻石》方伯分職,諸治經易。舉錯必當,莫不如畫。易音異。
『瓢』《廣韻》符霄切《集韻》《韻會》毗霄切《正韻》毗招切,𠀤音飄。 《玉篇》瓠瓜也。 《廣韻》瓠也。 《正字通》匏瓢,剖開可爲酒尊,爲要舟浮水。 《周禮·春官·鬯人》禜門用瓢齎。 《註》瓢,謂瓢蠡也。 《莊子·逍遙遊》剖之以爲瓢,則瓠落無所容。 《前漢·東方朔傳》以瓢測海。 《揚子·方言》蠡或謂之瓢。 《古今注》瓢亦瓠也。瓠其總,瓢其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