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息武备,注重文教。
《新唐书·萧俛传》:“穆宗初,两河底定,俛与段文昌当国,谓四方无虞,遂议太平事,以为武不可黩,劝帝偃革尚文。”
谓停止武备,修明文教。《新唐书·萧俛传》: “穆宗初,两河底定,俛与段文昌当国,谓四方无虞,遂议太平事,以为武不可黩,劝帝偃革尚文。”参见:○归马放牛 并列 革,以皮革做的甲胄;尚,崇尚。犹偃武修文。《新唐书·萧俛传》:“穆宗初,两河底定,俛与段文昌当国……以为武不可黩,劝帝~。”△多用于国政方面。 →偃武修文 ?穷兵黩武
仰面倒下,放倒:~卧。~仆。~仰(俯仰,喻随俗应付)。~旗息鼓。 停止:~息。~武修文。 古同“堰”,堤坝。
去了毛经过加工的兽皮:皮~。~履(皮鞋)。~囊。 改变:~新。~命(➊原意是改变命运;➋现指改变社会制度、建立新社会的群众运动;➌亦指改造旧技术、旧思想的运动)。改~。变~。 取消,除掉:~除。~职。~故鼎新(去除旧的,建立新的)。 中国古代乐器八音之一,如鼓等。 姓。
还(hái ),仍然:~小。~未。~不可知。 尊崇,注重:~武。~贤(a.崇尚贤人;b.《墨子》篇名,内容阐述墨子的一种政治主张)。 社会上共同遵从的风俗、习惯等:风~。时~。 矜夸,自负:自~其功。 古,久远:“故乐之所由来者~矣,非独为一世之所造也”。 庶几,差不多:~飨(希望死者来享用祭品之意)。 姓。
事物错综所造成的纹理或形象:灿若~锦。 刺画花纹:~身。 记录语言的符号:~字。~盲。以~害辞。 用文字记下来以及与之有关的:~凭。~艺。~体。~典。~苑。~献(指有历史价值和参考价值的图书资料)。~采( ➊ 文辞、文艺方面的才华; ➋ 错杂艳丽的色彩)。 人类劳动成果的总结:~化。~物。 自然界的某些现象:天~。水~。 旧时指礼节仪式:虚~。繁~缛节(过多的礼节仪式)。 文华辞采,与“质”、“情”相对:~质彬彬。 温和:~火。~静。~雅。 指非军事的:~职。~治武功(指礼乐教化和军事功绩)。 指以古汉语为基础的书面语:~言。~白间杂。 专指社会科学:~科。 掩饰:~过饰非。 量词,指旧时小铜钱:一~不名。 姓。
《唐韻》《韻會》於幰切《集韻》隱幰切,𠀤煙上聲。 《說文》僵也,仆也。 《儀禮·鄕射禮》偃旌興而俟。 《淮南子·精神訓》牆之立,不若其偃也。 又服也,靡也,臥也。 《詩·小雅》或息偃在牀。 《書·武成》偃武修文。 又偃蹇,困頓失志貌。 《左傳·哀六年》彼皆偃蹇,將棄子之命。 《註》偃蹇,驕傲也。 又與堰同,壅水也。 《周禮·天官·人註》梁,水偃也,偃水爲關空也。 又偃豬,下溼之地。 《左傳·襄二十五年》規偃豬。 《正義曰》偃豬,謂偃水爲豬也。 又廁也。 《莊子·庚桑楚》觀室者周於寢廟,又適其偃焉。 《註》偃謂屛厠也。屛厠則以偃溲。 又地名。 《春秋·僖元年》公敗邾師于偃。 又姓。晉偃籍。 又《集韻》於殄切,音蝘。義同。
『革』《唐韻》古覈切《集韻》《韻會》各核切,𠀤音隔。 《說文》獸皮治去其毛。革更之。 《註》徐鍇曰:皮去其毛,染而瑩之曰革。 《韻會》皮熟曰韋,生曰革。呂氏曰:革者,去毛而未爲韋者也。 《書·禹貢》齒革羽毛。 《傳》犀皮。 《詩·召南》羔羊之革。 《傳》革,猶皮也。 《疏》獸皮治去其毛曰革。對文言之異,散文則皮革通。 《周禮·天官》掌皮掌秋斂皮,冬斂革。 《疏》革須治用功深,故冬斂之。 又《正字通》人與獸皆曰革。 《禮·禮運》膚革充盈。 《註》革,卽膚內厚皮也。 又《禮·明堂位》革車千乗。 《註》革車,兵車也。 《周禮·夏官·司弓矢》王弓弧弓,以授射甲革椹質者。 《註》革,革甲也。 又《玉篇》攺也。 《易·革卦》天地革而四時成。 《書·堯典》鳥獸希革。 《傳》革,攺也。 《疏》毛羽希少攺易。 《洪範》金曰從革。 《傳》金可以攺更。 《管子·山權數》丁氏歸革築室。 《註》革,更也。 又《爾雅·釋器》轡首謂之革。 《詩·小雅》鞗革冲冲。 《傳》鞗,轡也。革,轡首也。 《疏》馬轡所靶之外,有餘而垂者,謂之革。 又《詩·小雅》如鳥斯革。 《傳》革,翼也。 《箋》如鳥夏暑希革張其翼時。 《釋文》革,如字。韓詩作勒,云翅也。 又軍禮曰兵革。 《禮·中庸》袵金革。 《註》革,甲冑之屬。 又《周禮·春官·大師》皆播之以八音:金、石、土、革、絲、木、匏、竹。 《註》革,鼓鼗也。 又《揚子·方言》革,老也。南楚江湘之閒代語也。 又姓。 《廣韻》漢功臣表有煑棗侯革朱。 又《集韻》訖力切,音殛。本作䩯。急也。 《禮·檀弓》夫子之病革矣。 《註》革,急也。 《釋文》紀力切。 又《集韻》竭億切。音極。義同。 《禮·檀弓·釋文》又音極。 《集韻》或作亟。
『文』《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無分切,音紋。 《說文》錯畫也。 《玉篇》文章也。 《釋名》文者,會集衆綵,以成錦繡。合集衆字,以成辭義,如文繡然也。 《易·繫辭》物相雜,故曰文。 《周禮·天官·典絲》供其絲纊組文之物。 《註》畫繪之事,靑與赤謂之文。 《禮·樂記》五色成文而不亂。 又《尚書序》古者伏犧氏之王天下也,始畫八卦,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由是文籍生焉。 《疏》文,文字也。 《說文》序》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卽謂之字。 《古今通論》倉頡造書,形立謂之文,聲具謂之字。 又《易·乾卦文言疏》文謂文飾。 又《易·坤卦》文在中也。 《疏》通達文理。 《史記·禮書》貴本之謂文,親用之謂理。兩者合而成文,以歸太一,是謂太隆。 又《書·堯典》欽明文思安安。 《疏》發舉則有文謀。 又《禮·禮器》先王之立禮也,有本有文。忠信,禮之本也。義理,禮之文也。 《史記·樂書》禮自外作,故文。 《註》文猶動,禮肅人貌。貌在外,故云動。 又《禮·樂記》禮減而進,以進爲文。樂盈而反,以反爲文。 《註》文,猶美也,善也。 又《左傳·僖二十三年》吾不如衰之文也。 《註》有文辭也。 又《前漢·酷吏傳》司馬安之文法。 《註》以文法傷害人也。 《又》按其獄皆文致不可得反。 《註》言其文案整密也。 又姓。 《前漢·循吏傳》文翁,廬江舒人也。 又《史記·諡法》經緯天地曰文,道德博聞曰文,勤學好問曰文,慈惠愛民曰文,愍民惠禮曰文,錫民爵位曰文。 又獸名。 《山海經》放臯之山有獸焉,其狀如蜂,岐尾,反舌,善呼,曰文文。 又《集韻》文運切,音問。 《論語》小人之過也,必文。 《朱傳》文,飾之也,去聲。 又眉貧切,音珉。飾也。 《禮·玉藻》大夫以魚須文竹,劉昌宗讀。 又《韻補》叶微勻切。 《崔駰·達旨》摛以皇質,雕以唐文。六合怡怡,比屋爲仁。 《張衡·西京賦》都邑游俠,張趙之倫。齊志無忌,擬跡田文。 又叶無沿切。 《蔡洪棊賦》畫路表界,白質朱文。典直有正,方而不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