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梁换柱


   比喻暗中玩弄手法;以假代真;以劣代优。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tōu liáng huàng zhù
成语注音 ㄊㄡ ㄌ一ㄤˊ ㄏㄨㄤˋ ㄓㄨˋ
成语正音 “柱”,不能读作“zù”。
成语简拼 tlhz
感情色彩 贬义
常用程度 常用
产生年代 近代
成语繁体 婾樑换柱
成语英文 try to do sth. by underhand means
成语俄文 обмáнный приём(занимáться подтасовкой)
成语日文 中味(なかみ)をすりかえる,ひそかにちょろまかす
成语结构  联合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比喻暗中玩弄手法;以假代真;以劣代优。



反义词



成语示例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这个叫做偷梁换柱,实行投降之前的思想准备或舆论准备。”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97回:“偏偏凤姐想出一条偷梁换柱之计,自己也不过潇湘馆来。”


成语典故

比喻玩弄手法,暗中以假冒真,或偷换事物的内容。《红楼梦》第九十七回:“偏偏凤姐想出一条偷梁换柱之计,自己也不好过潇湘馆来,竟未能少尽姊妹之情,真真可怜可叹!”这里的“偷梁换柱”指王熙凤乘宝玉神志不清之时,以宝钗冒充黛玉,与宝玉成婚。 连动 原形容力大无比,后用以喻暗中玩弄手法改换事物的内容或性质。《红楼梦》97回:“偏偏凤姐想出一条~之计,自己也不好过潇湘馆来,竟未能少尽姐妹之情。”△贬义。多用于行为方面。→偷天换日 ?真实无妄。也作“抽梁换柱”。 解释 偷:暗中。梁、柱:古代排列战阵的术语,战阵的前后部位 为梁,中央部位为柱,梁、柱部位安排的都是最精锐的士 卒。本指暗中抽走盟军最精锐的部队而换上自己最精锐的部 队,最终趁机控制、吞并盟军。后用来比喻用欺骗的手法暗 中改变事物的内容或事情的性质。 出处 《三十六计·并战计》第二十五计:“偷梁换柱:频更其阵, 抽其劲旅,待其自败,而后乘之。曳其轮也。”《红楼梦》 第九十七回:“偏偏凤姐想出一条偷梁换柱之计,自己也不 好过潇湘馆来。” 《三十六计》中的“并战计”主要讲在军阀混战的状态下,军 阀之间时而结盟为友、时而为敌,自己一方要善于利用有利条件, 化盟军之力为己力。“偷梁换柱”之计的要诀就是,要频繁变动 盟军的战略部署,抽调他最精锐的部队,等待他自己溃败,然后 趁机吞并他的部队和地盘。这就像行车的时候拽住车轮不让前进 一样。 《红楼梦》第九十七回中讲,林黛玉的丫环紫鹃见黛玉病发, 而贾府上下正忙着张罗贾宝玉和薛宝钗的婚礼,没人可以帮忙, 于是求助于大观园内孀居的李纨。李纨在赶往黛玉住处的路上, 心里非常难受,大家姐妹一场,更兼黛玉容貌、才情无双,不想 她年级小小,就要命归黄泉。更让人心酸的是,偏在这个时候, 王熙凤想出了让宝钗冒充黛玉和宝玉结婚的计策,来替宝玉冲喜。 因为贾母、王熙凤等人不 让大家给黛玉透露宝玉结 婚的消息,所以自己也不 好到黛玉的住处,使自己 在黛玉临终前也不能略尽 姊妹之间的情谊,真是可 怜可叹。 例句 他耍了一个偷梁换柱的花 招,把大家都骗了。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窃取,趁人不知时拿人东西:~窃。~吃。小~儿。 行动瞒着人:~~。~看。~听。~渡。~袭。~税。~天换日(喻暗中改变重大事物的真相以欺骗别人)。 抽出时间:~空儿。~暇。~闲。 苟且:~安。~生。~幸。~合苟容(苟且迎合别人的意思以求容身。亦称“偷合取容”)。

架在墙上或柱子上支撑房顶的横木,泛指水平方向的长条形承重构件:房~。栋~。~上君子(指窃贼)。 桥:桥~。津~(渡口和桥梁,借指学习的门径)。 器物、身体或其他物体上中间高起的部分:鼻~。山~。车~。 中国战国时期国名,魏国于公元前361年迁都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后,改称“梁”。 中国朝代名(a.南朝之一;b.五代之一)。 姓。

给人东西同时从他那里取得别的东西:交~。对~。~工。~文。兑~。 更改,变:变~。更(gēng )~。~马(喻撤换担负某项职务的人,含贬义)。~样。~气。~言之(换句话说)。

建筑物中直立的起支撑作用的构件:~子。~石。顶梁~。 形状像柱子的东西,或作用重要如柱子的:水~。~臣(对国家有重要作用的臣子)。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偷』

《廣韻》託侯切《集韻》《韻會》《正韻》他侯切,𠀤透平聲。 《說文》苟且也。 《左傳·昭十三年》子產曰:晉政多門,貳偷之不暇。  又《禮·表記》安肆日偷。  又《爾雅·釋言》佻也。 《廣韻》盜也。 《管子·形勢解》偷得利,而後有害,偷得樂,而後有憂者,聖人不爲也。  又薄也。 《左傳·襄三十一年》趙孟之語偷。  又叶容朱切,音余。 《張衡·西京賦》敬愼威儀,示民不偷。我有嘉賔,其樂愉愉。聲敎布濩,盈溢天區。

『梁』

《唐韻》《集韻》《韻會》呂張切《正韻》龍張切,𠀤音良。 《說文》水橋也。 《禮·月令》孟冬謹關梁。 《詩·大雅》造舟爲梁。 《爾雅·釋地》梁莫大于溴梁。  又石絕水爲梁。 《詩·衞風》在彼淇梁。 《禮·王制》獺祭魚,然後虞人入澤梁。  又魚梁,水堰也。堰水爲關空,承之以笱,以捕魚。梁之曲者曰罶。 《詩·齊風》敝笱在梁。 《小雅》胡逝我梁。  又《爾雅·釋地》隄謂之梁。  又屋脊柱曰棟,負棟曰梁。 《爾雅·釋宮》楣謂之梁。  又冠梁,冠上橫脊也。 《漢大官令》冠兩梁。  又陸梁。 《揚雄·甘泉賦》帶干將而秉玉戚兮,飛蒙茸而走陸梁。 《註》陸梁,亂走貌。  又跳梁。 《莊子·逍遙遊》貍狌東西跳梁,中于機辟。  又彊梁。 《金人銘》彊梁者不得其死。 《後漢·禮儀志》神名,能食鬼。  又大梁,西方之宿。 《爾雅·釋天》大梁,昴也。  又州名。 《書·禹貢》華陽黑水惟梁州。  又國名。周平王封少子康于夏陽,是謂梁伯。  又大梁,地名。 《史記》魏惠王徙治大梁。  又山名。 《詩·大雅》奕奕梁山。  又呂梁,水名。 《莊子·達生篇》孔子觀于呂梁。  又都梁,香草名,澤蘭也。 《荆州記》都梁山下生蘭草,因以爲名。  又姓。 《廣韻》出安定、天水、河南三望。周梁鱣,漢梁鴻。複姓,梁丘、梁由。

『柱』

《唐韻》《韻會》《正韻》直主切《集韻》重主切,𠀤除上聲。 《說文》楹也。 《廣雅》楹謂之柱。 《前漢·成帝紀》腐木不可以爲柱。  又底柱,山名。 《書·禹貢》東至于底柱。  又上柱國、柱下史。皆官名。 《戰國策》爵爲執珪,官爲柱國。 《漢官儀》侍御史爲柱下史。  又《前漢·禮樂志》柱工員二人。 《註》柱工,主箏瑟之柱。  又應劭曰:柱下史法冠,一曰柱後,以鐵爲柱也。 《蔡邕·獨斷》柱後惠文冠。  又《唐韻》知庾切《集韻》《正韻》冢庾切,𠀤音主。柱夫,草名。 《爾雅·釋草》柱夫,搖車。  又《集韻》《類篇》《韻會》𠀤株遇切,音駐。與拄通。掌也,刺也。 《前漢·朱雲傳》連柱五鹿君。  又枝柱曰柱。 《韓愈·王適墓銘》鼎也不可以柱車,馬也不可以守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