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芒四射


   光芒:光辉;射:照射。强烈的光线向四面八方照射。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guāng máng sì shè
成语注音 ㄍㄨㄤ ㄇㄤˊ ㄙˋ ㄕㄜˋ
成语简拼 gmss
感情色彩 中性
常用程度 常用
产生年代 近代
成语英文 pearlescent(radiate brilliant light)
成语俄文 озарять своим сиянием
成语日文 光芒四方に放(はな)つ
成语结构  主谓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光芒:光辉;射:照射。强烈的光线向四面八方照射。



反义词



成语示例


高阳《胡雪岩全传·红顶商人》:“左宗棠那双眼睛,颇具威严,光芒四射似地,将他从头望到底。”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清·无垢道人《八仙全传》第一回:“仔细一瞧,不是那粒晶莹闪烁光芒四射的红珠是什么?”


成语典故

强烈的光线向四面八方散射。鲁迅《补天》:“天边的血红的云彩里有一个光芒四射的太阳,如流动的金球包在荒古的熔岩中。”《暴风雨前》第四部分:“一双落到岩框里的眼睛越发光芒四射。” 主谓 强烈的光线向四面八方放射。常用于比喻人品高尚。汪文风《雾城斗》:“王卧龙想到此,望了望从西北面、东北面进入龙虎湾的山梁,仍然是一点点儿的人影晃动都没有;他看了看他早就打招呼开着的电灯,照样~。”张贤华《欲海沉浮》:“此人在清州虽无~的官衔,却是个知名人物。”△用于描写光明。→光芒万丈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太阳、火、电等放射出来耀人眼睛,使人感到明亮,能看见物体的那种东西:阳~。月~。火~。~华(明亮的光辉)。 荣誉:~临(敬辞,意含宾客来临给主人带来光彩)。~顾。~复。 使显赫:~大。~宗耀祖。 景物:春~明媚。 光滑:~滑。~洁。~泽。 完了,一点不剩:杀~烧~。吃~用~。 露着:~膀子。 单,只:~剩下一口气。 姓。

某些禾本科植物种子壳上的细刺:针尖对麦~。初露锋~。 像芒的东西:光~。 多年生草本植物,叶细长有尖,叶除可作绿篱和布置庭园外,又可作造纸原料和编织草鞋,嫩叶可做牛的饲料。

数名,三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肆”代):~方。~边。~序(即“四季”)。~体(a.指人的四肢;b.指楷、草、隶、篆四种字体)。~库(古籍经、史、子、集四部的代称。亦称“四部”)。~君子(中国画中对梅、兰、竹、菊四种花卉题材的总称)。 中国古代乐谱的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中的低音“6”。

放箭:~箭。后羿~日。 用推力或弹力送出子弹等:~击。扫~。发~。~程。~手。 气体或液体等受到压力迅速流出:喷~。注~。 放出光、热、电波等:~电。辐~。~线。照~。反~。 有所指:暗~。影~。

〔~干〕古书上的一种草,根可入药。 〔仆~〕中国秦至宋代的官名,宋代以后废。

〔无~〕a.中国古代音乐十二律之一;b.中国春秋时景王所铸钟名。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光』

《唐韻》古黃切《集韻》《韻會》《正韻》姑黃切,𠀤廣平聲。 《說文》从火在人上。本作灮,今作光。 《徐曰》光明意也。 《易·需卦》有孚光亨。 《程傳》有孚則能光明而亨通。 《正韻》輝光,明耀華彩也。  又《集韻》太歲在辛曰重光。  又諡法,能紹前業曰光。  又姓。 《廣韻》田光後,秦末子孫避地,以光爲氏。晉有光逸。  又《集韻》古曠切,廣去聲。飾色也。或作䊯。

『芒』

《唐韻》莫郞切《集韻》《正韻》謨郞切,𠀤音忙。 《說文》芒,草端也。 《玉篇》稻麥芒也。 《周禮·地官·稻人》澤草所生,種之芒種。 《註》芒種,稻麥也。 《易林》夏麥𪍿𪍿,霜擊其芒。  又大貌。 《詩·商頌》宅殷土芒芒。  又多貌。 《束皙·補亡詩》芒芒其稼。  又罷倦貌。 《孟子》芒芒然歸。  又光芒。 《晏子·諫上篇》列舍無次,變星有芒。 《史記·天官書》作作有芒。  又《禮·月令》其神句芒。  又草名。 《爾雅·釋草》葞,春草。 《註》一名芒草。 《山海經》姦山有木,狀如棠,赤葉,名曰芒草,可以毒魚。  又地名。 《前漢·地理志》沛郡芒。 《註》世祖更名臨睢。  又水名。 《蜀志·後主傳》姜維率衆至芒水。  又門名。 《水經注》穀水逕淸陽門,亦曰芒門。  又姓。 《史記·秦本紀》擊芒卯,華陽破之。 《註》芒卯,魏將。  又通茫。 《詩·商頌》洪水芒芒。 《陸機·歎逝賦》嗟予今之方殆,何視天之芒芒。  又通邙。 《後漢·恭王祉傳》葬于洛陽北芒。  又通鋩。 《後漢·陳忠傳》氣洩針芒。 《張載·七命》建雲髦,啓雄芒。 《註》芒,鋒刃也。  又《唐韻》《集韻》《類篇》《韻會》𠀤武方切,音亡。義同。  又呼光切,讀作荒。《史記·曆書》大芒駱。 《爾雅》芒作荒。 《莊子·至樂篇》芒平芴乎,而無從出乎。  又《集韻》虎晃切,音慌。昏也。  又《韻補》母朗切,讀作莽。 《道藏歌》玉虛範女像,高會通冥想。二曜無停暉,明眞煥雲芒。

『四』

《唐韻》《集韻》𠀤息利切,音泗。 《說文》囗,四方也。八,別也。囗中八,象四分之形。  又《玉篇》隂數次三也。 《正韻》倍二爲四。 《易·繫辭》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五位相得而各有合。 《又》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又姓。 《正字通》宋有四象,慶元閒知汀州府。  又《正字通》今官司文移變四作肆,防詐譌𥨥易,非四之本義也。  又《集韻》息七切,音悉。關中謂四數爲悉。○按《正字通》云平聲音司,引《樂譜》四五讀司烏,不知此特口變易,非四有司音也。《正字通》誤。

『射』

《唐韻》神柘切《集韻》食夜切《韻會》《正韻》神夜切,𠀤蛇去聲。 《說文》弓弩發於身,而中於遠也。 《禮•射義》古者,天子以射選諸侯卿大夫士。射者,男子之事也,因而飾之以禮樂也。  又射之爲言繹也。繹者各繹己之志也。故心平體正,持弓矢審固,則中矣。  又射義有大射,賔射,燕射。 《周禮•地官•保氏》五射,曰白矢,曰參連,曰剡註,曰襄尺,曰井儀。詳《鄭司農註》。  又《廣韻》羊謝切《集韻》《韻會》《正韻》夤謝切,𠀤音夜。僕射,秦官名。 《漢官儀註》僕,主也。古者重武事,每官必有主射督課之,故名。師古曰:射本如字讀,今音夜,蓋關屮語轉爲此音也。朱子曰:禮僕人師扶左,射人師扶右。周官大僕之職,僕射之名,蓋起於此。漢獻帝始分置左右僕射,唐改左右匡政,又改左右相。  又《廣韻》《集韻》𠀤食亦切,音實。 《增韻》以弓弩失射物也。  又指物而取曰射。 《論語》弋不射宿。  又《蜀志》孟光曰:吾好直言,每彈射利病,爲世所嫌。歐陽氏曰:泛而言射,則在去聲,以射其物而言,則在入聲。《正字通》以爲曲說,非。  又《廣韻》羊益切《集韻》《韻會》《正韻》夷益切,𠀤音睪。 《詩•大雅》無射亦保。 《周頌》無射于人斯。 《註》射,厭也。  又無射,九月律名。 《前漢•律歷志》無射,言陽氣上升,隂氣收藏,終而復始,無厭已也。  又叶當故切,音妒。 《詩•小雅》式燕且譽,好爾無射。  又叶於略切,音約。 《詩•大雅》不可度思,矧可射思。 《楚辭•天問》封豨是射。叶下若。 《說文》本作䠶。从身从矢。或从寸。寸,法度也。亦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