竭:尽了。形容力量一再消耗;士气已经低落;无法再振作。
先秦 左丘明《左传 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指古代两军交战,擂鼓进军,第一通鼓时士气最旺盛;第二通鼓时士气有所减;第三通鼓时士气消尽。“再衰三竭”指力量消尽。后因以“再衰三竭”为士气逐渐低落,力量已经衰尽之典故。《艺文类聚》第七十四卷晋.蔡洪《围棋赋》:“再衰三竭,锐气已朽,登轼望轶,其乱可取也。” 并列 士气越来越低落。形容力量一再消耗,已到衰竭之时。语本《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艺文类聚》卷74引晋·蔡洪《围棋赋》:“~,锐气已朽,登轼望轶,其乱可取也。”△贬义。多用于描写士气或某种力量的状况。?一鼓作气。也作“再衰三涸”。
表示又一次,有时专指第二次,有时又指多次:~次。~衰三竭。 表示重复或继续,多指未然:~说。 表示更,更加:~勇敢一点。 表示承接前一个动作:想好了~写。
事物发展转向微弱:~微。~弱。~老。盛(shèng )~。兴(xīng )~。
等次,等级,等差:等~(等次)。 同“缞”。
数名,二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叁”代):~维空间。~部曲。~国(中国朝代名)。 表示多次或多数:~思而行。~缄其口。
尽,用尽:~诚。~尽。~力。~泽而渔。枯~。衰~。声嘶力~。用之不~。
《唐韻》《集韻》《韻會》𠀤作代切,音載。 《說文》一舉而二也。从冓省。 《徐曰》一言舉二也。 《玉篇》兩也。 《廣韻》重也,仍也。 《書·禹謨》朕言不再。 《禮·儒行》過言不再。 《註》知過則改,故不再也。 《左傳·僖五年》一之謂甚,其可再乎。 又子例切,音祭。 《楚辭·九章》背法度而心治兮,辟與此其無異。寧溘死而流亡兮,恐禍殃之有再。
『衰』《唐韻》所危切《集韻》雙隹切,𠀤音䙑。小也,減也,殺也。 《類篇》浸微也。 《韻會》弱也,耗也。 又《集韻》初危切,音夂。 《玉篇》等衰也。 《齊語》相地而衰征,則民不移。 又《集韻》倉回切,音崔。 《類篇》同縗,喪服也。 《禮·喪服小記》斬衰括髮以麻,齊衰惡筓以終喪。 又邑名。 《晉語》公子濟河,召令狐臼,衰、桑、泉皆降。 《註》三者皆晉邑。 又《集韻》蓑本字。 《說文》艸雨衣。秦謂之萆。 《詩·小雅》何衰何笠。 《石經》作蓑。 又《韻補》所類切,音帨。 《東方朔·七諫》駑駿雜而不分兮,服疲牛而驂驥。年滔滔而日遠兮,壽冉冉而愈衰。 《說文》作𠆂。 《類篇》作𠌺。
『三』《唐韻》《集韻》《韻會》蘇甘切《正韻》蘇監切,𡘋颯平聲。 《說文》三,天地人之道也。謂以陽之一合隂之二,次第重之,其數三也。 《老子·道德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史記·律書》數始於一,終於十,成於三。 又《周禮·冬官考工記》凡兵無過三其身。 又《左傳·昭七年》士文伯曰:政不可不愼,務三而已。一擇人,二因民,三從時。 又《晉語》民生於三,事之如一。 又《周語》人三爲衆,女三爲粲,獸三爲羣。 又姓。明三成志。 又漢複姓。屈原之後有三閭氏,三飯尞之後有三飯氏,三州孝子之後有三州氏。 又去聲。 《韻會》蘇暫切。 《論語》三思而後行。 又本作參。 《博雅》參,三也。 《周禮·冬官考工記》參分其股圍。 《前漢·𠛬法志》秦造參夷之誅。𡘋與三同。 又《韻補》叶疏簪切,音森。 《詩·召南》摽有梅,其實三兮。下叶今。叁。
『竭』《廣韻》渠列切《集韻》《韻會》《正韻》巨列切,𠀤音傑。盡也。 《禮·曲禮》君子不盡人之歡,不竭人之忠。 《史記·太史公自序》神大用則竭。 又《說文》負舉也。 《禮·禮運》五行之運,迭相竭也。 《註》竭猶負戴也。言五行運轉,更相爲始。 又《玉篇》敗也。 《左傳·莊十年》曹劌曰: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又叶去例切。 《妻誄柳下惠文》夫子之不竭兮,三黜終不弊兮,豈弟君子,永能厲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