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直不阿


   刚强正直,不逢迎,无偏私。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gāng zhí bù ē
成语注音 ㄍㄤ ㄓˊ ㄅㄨˋ ㄜ
成语简拼 gzbe
感情色彩 褒义
常用程度 常用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剛直不阿
成语英文 be upright and never stooping to flattery
成语结构  联合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刚强正直,不逢迎,无偏私。




成语示例


陶斯亮《一封终于发出的信》:“您是那样满怀激情地给我讲汉朝的范滂如何刚直不阿,挺身就险……”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明·周楫《西湖二集·救金鲤海龙王报德》:“并一生宦迹,刚直不阿之志,具表奏闻。”


成语典故

阿:偏袒,迎合。刚强正直,不徇私迎合。《西湖二集.救金鲤海龙王报德》:“老夫于数年前,曾将恩人垂救之德,并一生宦迹、刚直不阿之志,具表奏闻。”《人民日报》记者《邓拓和〈人民日报〉》:“(邓拓)为人刚直不阿,作风正派。”也作 ① 【刚正不阿】《聊斋志异.一员官》:“济南同知吴公,刚正不阿。”《上饶集中营.上“茅屋大学”》:“老教授刚正不阿,是非分明,绝不含糊。” 见“刚正不阿”。《西湖二集·救金鲤海龙王报德》:“老夫于数年前,曾将恩人重救之德,并一生宦迹,~之志,具表奏闻。”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硬,坚强,与“柔”相对:~强。~直。~烈。~劲(姿态、风格等挺拔有力)。~健。~毅。~决。~正不阿(ē)。~愎自用。 恰好,恰巧:~~(a.恰好;b.才)。~好。 才:~才。~来就走。 姓。

不弯曲:~线。~角。~径。~立。~截了当。~觉(jué)。~观。 把弯曲的伸开:~起腰来。 公正合理:是非曲~。理~气壮。耿~。正~。 爽快,坦率:~爽。~率(shuài)。~谏。~诚。~言不讳。 一个劲儿地,连续不断:一~走。~哭。 竖,与“横”相对:不要横着写,要~着写。 汉字笔形之一,自上至下。 姓。

副词。 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前面,构成形容词:~去。~多。~法。~料。~材(才能平庸,常用作自谦)。~刊(无须修改,不可磨灭)。~学无术。~速之客。 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我不知道。 用在句末表疑问:他现在身体好~?

古同“否”,不如此,不然。

加在称呼上的词头:~大。~爷。~爹。~罗汉。~毛。~婆。~弟。~姊。

迎合,偏袒:~附。~其所好。~谀逢迎。 凹曲处:山~。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直』

《唐韻》除力切《集韻》逐力切,𠀤音値。 《說文》正見也。 《博雅》正也。 《玉篇》不曲也。 《易·坤卦》直其正也。 《書·洪範》王道正直。  又準當也。 《禮·投壺》馬各直其算。 《史記·平準書》以白鹿皮爲皮幣,直四十萬。  又《增韻》當也。 《儀禮·士冠禮》主人立于阼階下,直東序西面。 《疏》謂當堂上東序牆也。  又伸也。 《孟子》枉尺而直尋。  又《玉篇》侍也。 《晉書·羊祜傳》悉統宿衞,入直殿中。  又順也。 《詩·鄭風》洵直且侯。  又猶宜也。 《詩·魏風》爰得我直。  又猶但也。 《孟子》直不百步耳。  又猶故也。 《史記·留侯世家》張良嘗遊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至良所,直墮其履圯下。  又埋枉曰直。 《韓愈·王仲舒墓誌》公知制誥友人得罪公,獨爲直其冤。  又直來,無事而來也。 《公羊傳·莊二十七年》直來曰來。  又《禮·月令》田事旣畢,先定準直,農乃不惑。 《疏》準謂輕重平均,直謂繩墨得中也。  又骨直,謂强毅也。 《周禮·冬官考工記工人》骨直以立。  又語發聲。 《史記·龜筴傳》神龜知吉凶,而骨直空枯。 《正義曰》直,語發聲也。  又柄也。 《禮·明堂位》玉豆雕篹。 《註》篹,籩屬,雕刻飾其直者也。 《疏》雕鏤其柄。  又殖也。 《揚子·太𤣥經》直,東方也,春也。質而未有文也。 《註》直之言殖也。萬物甲始出殖立,未有枝葉也。  又《揚子·方言》袒飾謂之直袊。 《註》婦人初嫁所著上衣,直袊也。  又《韻會小補》器直,曲尺也。梓人用之。  又官名。 《鄧析子轉辭篇》湯有司直之人。  又《通典》漢時繡衣直指,卽秦時御史大夫。  又直人,邑名。 《左傳·昭二十三年》劉子取直人。  又泉名。 《公羊傳·昭五年》直泉者何,涌泉也。  又門名。 《三輔黃圖》長安城西出第二門曰直城門。  又姓。漢有直不疑。  又《諡法》肇敏行成曰直。  又《集韻》《韻會》直吏切《正韻》直意切,𠀤音治。與値通。 《史記·項羽紀》直夜潰圍。 《註》直,讀曰値。當也。 《索隱曰》古字例以直爲値。 《前漢·酷吏傳》無直甯成之怒。 《史記》作値。  又物價曰直。 《北史·齊景思王傳》食雞羹,何不還他價直也。  又傭作得錢亦曰直。 《柳宗元·送薛存義序》向使傭一夫於家,受若直,怠若事,則必甚怒而黜罰之矣。  又叶直略切,音著。 《樂府·焦仲卿妻詩》命如南山石,四體康且直。阿母得聞之,零淚應聲落。  又叶直六切,音逐。 《楚辭·九章》令五帝以折中兮,戒六神與嚮服。俾山川以備御兮,命咎繇使聽直。 《六書正譌》从𠃊从十目。𠃊,古隱字。十目所視,雖隱亦直。會意。俗作直,非。

『不』

《韻會》《正韻》𡘋逋沒切,補入聲。不然也,不可也,未也。 《禮·曾子問》葬引至于堩,日有食之,則有變乎,且不乎。  又《周禮·夏官》服不氏,掌養猛獸而敎擾之。 《註》服不服之獸者。  又《廣韻》《韻會》𡘋分物切。與弗同。今吳音皆然。  又《韻會》俯九切,音缶。與可否之否通。 《說文》鳥飛上翔,不下來也。从一,一猶天也。象形。  又《玉篇》甫負切《廣韻》甫救切,𡘋缶去聲。義同。  又《廣韻》甫鳩切《集韻》《韻會》《正韻》方鳩切,𡘋音浮。夫不,䳡也。亦作鳺鴀。 《爾雅·釋鳥》䳡其鳺鴀。 《郉疏》陸璣云:今小鳩也。一名䳕鳩,幽州人或謂鷱鴡,梁宋閒謂之隹,揚州人亦然。  又未定之辭也。 《陶潛詩》未知從今去,當復如此不。  又姓。 《晉書》汲郡人不準。◎按《正字通》云:不姓之不,轉注古音,音彪。  又《正韻》芳無切。與柎通。花萼跗也。 《詩·小雅》鄂不韡韡。 《鄭箋》承華者,鄂也。不當作柎。鄭樵曰:不象萼蔕形。與旉通。 《陸璣詩疏》柎作跗。 《束皙·補亡詩》白華絳趺。 《唐詩》紅萼靑趺皆因之。  又華不注,山名,在濟南城東北。 《左傳·成二年》晉卻克戰于鞌,齊師敗績。逐之,三周華不注。 《伏琛齊記》引摯虞畿服經,不,與詩鄂不之不同。李白詩:兹山何峻秀,彩翠如芙蓉。蓋因華跗而比擬之。胡傳讀不如卜,非。  又《古詩·日出東南隅行》使君謝羅敷,還可共載不。羅敷前致辭,使君亦何愚。使君自有婦,羅敷自有夫。〇按愚當讀若吾,疑模切,與敷不夫叶。敷不夫本同模韻,《正字通》不改音符,叶夫愚,非是。  又與丕同。 《書·大誥》爾丕克遠省。馬融作不。 《秦·詛楚文》不顯大神巫咸。 《秦·和鐘銘》不顯皇祖。𠀤與詩周頌不顯不承同。不顯不承,猶書云丕顯丕承也。  又《韻補》叶補美切,音彼。 《荀子·賦篇》𥳑然易知,而致有理者與。君子所敬,而小人所不者與。所不謂小人所鄙也。 《正字通》不字在入聲者,方音各殊,或讀逋入聲,或讀杯入聲。司馬光切韻圖定爲逋骨切,今北方讀如幫鋪切,雖入聲轉平,其義則一也。

『阿』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於何切,音娿。 《爾雅·釋地》大陵曰阿。 《玉篇》水岸也,邸也。 《詩·小雅》菁菁者莪,在彼中阿。 《傳》中阿,阿中也。  又《大雅》有卷者阿。  又《爾雅·釋地》偏高曰阿丘。 《釋名》阿,荷也。如人擔荷物,一邊偏高也。 《詩·鄘風》陟彼阿丘,言采其蝱。  又《玉篇》倚也。阿衡,商官名。 《書·太甲》不惠于阿衡。 《傳》阿,倚。衡,平。  又《史記·范睢傳》不離阿保之手。  又《倉公傳》故濟北王阿母。 《註》服虔云:乳母也。  又《前漢·王莽傳》太阿右拂,大司空甄豐,少阿羲和,京兆尹劉歆。 《註》皆官名。  又《儀禮·士昏禮》賔升西階,當阿東面致命。 《註》阿,棟也。今文阿爲庪。 《周禮·冬官考工記·匠人》四阿重屋。 《註》四阿,若今四柱。  又《詩·小雅》隰桑有阿。 《箋》枝條阿阿然長美。  又《玉篇》比也,曲也。 《左傳·昭二十年》阿下執事。 《孟子》汙不至阿其所好。  又《集韻》一曰慢應。  又地名。 《左傳·襄十四年》敗公徒于阿澤。 《註》濟北東阿縣西南有大澤。 《史記·李斯傳》阿縞之衣。 《註》東阿縣,繒帛所出。 《前漢·地理志》涿郡阿陵縣。  又宮名。 《史記·秦始皇紀》先作前殿阿房。 《註》括地志云:秦阿房宮,亦曰阿城,在雍州長安縣。一云阿,近也,以其去咸陽近,故號阿房。  又太阿,劒名。 《戰國策》龍淵太阿。  又鬼名。 《莊子·達生篇》東北方之下者,陪阿鮭蠪躍之。 《註》陪阿,狀如小兒,長尺四,黑衣,赤幘,大冠,帶劒持戟。  又《淮南子·天文訓》天阿者,羣神之闕也。  又月御曰纖阿。 《司馬相如·子虛賦》纖阿爲御。  又陽阿,古名俳,善歌者。 《古詩》渡江采菱發陽阿。  又姓。 《官氏志》唐阿光進,明阿賢,本出阿伏氏。  又《韻會小補》與呵通。 《老子·道德經》唯之與阿,相去幾何。 《註》唯與阿,遲速小異。  又《集韻》倚可切,娿上聲。與猗同。柔貌。 《詩·檜風》猗儺其枝。 《釋文》猗,於可反。 《集韻》猗,或作阿。  又《韻會小補》音屋。 《古詩》家中有阿誰。 《木蘭詩》阿耶無大兒。 《又》阿妹聞𡛷來。 《世說新語》一門則有阿大中郞。  又《字彙補》阿葛切,音遏。 《釋典》有阿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