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出茅庐


   茅庐:草屋。原意指诸葛亮感念刘备三顾茅庐的诚意;接受邀请;就任军师;首战用计火烧博望坡;大败曹兵;立下了战功。后比喻刚进入社会或工作岗位;缺乏经验。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chū chū máo lú
成语注音 ㄔㄨ ㄔㄨ ㄇㄠˊ ㄌㄨˊ
成语简拼 ccml
感情色彩 中性
常用程度 常用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初出茅廬
成语英文 young and inexperienced
成语法文 débutant(bec jaune)
成语日文 初めて世間(せけん)に出(で)る
成语结构  动宾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茅庐:草屋。原意指诸葛亮感念刘备三顾茅庐的诚意;接受邀请;就任军师;首战用计火烧博望坡;大败曹兵;立下了战功。后比喻刚进入社会或工作岗位;缺乏经验。




成语示例


那傻小子是“初出茅庐”,我们准可以扫光他!(鲁迅《彷惶 高老夫子》)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39回:“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挥如意笑谈中,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


成语典故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章武五年上疏”(即诸葛亮《前出师表》见《文选》卷三十七):“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此初出茅庐之意已是。初出茅庐之文,见罗贯中《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第三十九回:“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 初出茅庐本意为初露头角,后多用来作初历事,无经验的典故。 鲁迅《傍徨.高老夫子》:“那傻小子是‘初出茅庐’,我们准可以扫光他!” 述宾 诸葛亮年轻时隐居在南阳,住的是茅庐。刘备请他出来帮助打天下。他初出茅庐就打了胜仗。原形容初露头角。后比喻刚涉足社会,缺乏经验。叶永烈《爱国的“叛国者”——马思聪传》:“香港报纸赞扬了这位~的青年琴手。他,小有名气了。”△描写人经验不足之语。→不经世故?阅人多矣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开始时,开始的部分:~始。正月~一。~旬。~稿。~等。~版。~试。~创。~绽。~叶(指某一历史时期的最初一段)。~夜(a.指进入夜晚不久的时候;b.指新婚第一夜)。 原来的,原来的情况:~衷。和好如~。 姓。

从里面到外面:~访。初~茅庐。~笼。 往外拿,支付:~力。~钱。~谋画策。入不敷~。 离开:~发。~轨。~嫁。 产生,生长:~产。~品。~人才。 发生:~事。 显露:~现。~名。 超过:~色。~类拔萃(超出同类之上)。 来到:~席。~勤。 引文、典故来源于某处:~处(chù)。语~《孟子》。 显得量多:这米~饭。 放在动词后,表示趋向或效果:提~问题。 传(chuán)奇中的一回,戏曲的一个独立剧目。

多年生草本植物,春季先开花,后生叶,花穗上密生白毛。根茎可食,亦可入药。叶可编蓑衣(亦称“白茅”):~草。~庐。~舍。名列前~(喻名次列在前面)。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初』

《唐韻》《集韻》楚居切《正韻》楚徂切,𠀤楚平聲。 《說文》始也。从刀衣,裁衣之始也。 《徐曰》禮之初,施衣以蔽形。 《書·禹謨》率百官若帝之初。 《蔡仲》愼厥初。  又《禮·檀弓》夫魯有初。 《註》初謂故事。  又《列子·天瑞篇》太初者,氣之始也。 《韓愈詩》賢愚同一初。 《韻會》又姓。

『出』

《唐韻》赤律切《集韻》《韻會》《正韻》尺律切,𠀤春入聲。 《說文》進也。 《廣韻》見也,遠也。 《增韻》出入也,吐也,寫也。  又生也。 《爾雅·釋訓》男子謂姊妹之子爲出。 《左傳·成十三年》康公,我之自出。 《註》秦康公,晉之甥也。  又《周禮·秋官·大司𡨥》其不能改而出圜土者殺。 《註》出謂越獄逃亡也。  又《增韻》斥也。 《正韻》亦作黜絀。  又《唐韻》《集韻》《韻會》尺類切《正韻》蚩瑞切,𠀤推去聲。自中而外也。  又《正韻》凡物自出,則入聲。非自出而出之,則去聲。然亦有互用者。  又叶尺僞切,吹去聲。 《詩·小雅》匪舌是出,維躬是瘁。  又叶敕律切,音黜。 《馬融·圍棋賦》熒惑窘乏兮無令詐出,深念遠慮兮勝乃可必。  又《韻補》叶側劣切,音茁。 《曹植·卞后誄》詳惟聖善,岐嶷秀出。德配姜嫄,不忝先哲。  又叶赤知切,音侈。 《穆天子傳·西王母謠》白雲在天,丘陵自出。道里悠遠,山川閒之。  又叶赤至切,音熾。 《楚辭·九章》竊快在其中心兮,揚厥憑而不竢。芳與澤其雜糅兮,羌芳華自中出。 《靈樞經》男內女外,堅拒勿出。謹守勿內,是謂得氣。 《字彙補》傳奇中一迴爲一齣,俗讀作尺。或云本是齝字,譌作齣也,蓋齝,乃食之已久,復出嚼之。今傳奇進而復出,故有取于齝云。

『茅』

《唐韻》莫交切《韻會》謨交切,𠀤音貓。 《說文》管也。 《易·泰卦》拔茅連茹。 《詩·召南》白茅包之。 《書·禹貢》包匭菁茅。 《蔡邕·獨斷》天子大社,以所封之方色苴以白茅授之,謂之授茅土。 《左傳·宣十二年》前茅慮無。 《註》時楚以茅爲旌識。  又國名。 《左傳·襄二十四年》凡、蔣、郉、茅。 《註》高平昌邑縣西有茅鄕。  又享名。 《史記·魏世家註》脩武軹縣有茅亭。  又門名。 《說苑》楚太子立于茅門之外。  又山名。 《晉書·許邁傳》延陵之茅山是洞庭西門,潛通五嶽。  又姓。 《通志·氏族略》茅氏,周公之後,子孫以國爲氏,秦有茅焦。  又《韻補》迷侯切,音矛。 《屈原·離騷》時𦆯紛其變易兮,又何以淹留。蘭芷變而不芳兮,荃蕙化而爲茅。  又《類篇》莫佩切。茅蒐,蒨草。  又《集韻》眉鑣切,音苗。 《易·泰卦》拔茅連茹。鄭讀作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