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不容缓


   刻:片刻;容:容许;缓:延缓;耽搁。一刻也不容许延缓。形容形势十分紧迫。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kè bù róng huǎn
成语注音 ㄎㄜˋ ㄅㄨˋ ㄖㄨㄥˊ ㄏㄨㄢˇ
成语正音 “刻”,不能读作“kē”。
成语简拼 kbrh
感情色彩 中性
常用程度 常用
产生年代 近代
成语繁体 刻不容緩
成语英文 urgent
成语俄文 не терпеть ни малейшего промедления
成语日文 一刻(いっこく)の猶予(ゆうよ)も許(ゆる)さない
成语结构  偏正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刻:片刻;容:容许;缓:延缓;耽搁。一刻也不容许延缓。形容形势十分紧迫。




成语示例


胎前产后以及难产各症,不独刻不容缓,并且两命攸关。(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四十回)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清 李汝珍《镜花缘》:“胎前产后以及难产各症,不独刻不容缓,并且两命攸关。”


成语典故

铜壶滴漏忆昔时   铜壶滴漏元延礦三年   古人受滴水间隔很有规律的启发,发明了一种先于世界其他民族、闪烁民族智慧之光的计时器--铜壶滴漏。   人们以铜铸一壶,壶底有一细孔,壶内坚一支刻有度数标号的箭形浮标,注水后,水由孔中慢慢漏出而逐渐减少,浮在水中的漏箭也随之下降,通过观察箭杆上落在壶沿口的刻度,便可知道时间。这种较圭表先进和准确的计时器称为“漏壶”,又叫“漏刻”、“铜漏”等等。   只有一个贮水壶的叫单壶,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贮水壶的叫复壶。目前存世最早的单壶是西汉初年(约公元前100年)制造的。单壶因水滴速度受水压变化而不能均匀,故计时精确度不高,每天大约误差15分钟。东汉以后开始使用复壶。典型的复壶有四个贮水壶,自上而下互相迭置。上面三个方形壶为播水壶,壶底均有孔,最上面的壶注水后,水即依次滴入各壶,最底层的是园形受水壶,壶内有浮标,叫“箭舟”,舟上坚着一枝漏箭,上有表示时间的刻度。随着水位渐高,水涨舟浮,漏箭随着上升,壶沿口处有一铜铸的小人,手臂向前伸出,伸出手指靠近漏箭,小铜人手指的刻度即当时的时间。陆游有诗咏道:“夜润重笼香,灯残漏箭长。”(《晨起》)   应用漏壶测时,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周礼.夏官》就已经谈到设官来管理漏刻。铜壶设计。制作要求很严格。元代延礦年间(1314-1320年)制作的四壶一组的漏壶,通高2.64米,由日、月、星、受水壶四壶组成。每壶都有盖,放在阶梯式的座架上。日壶高75.9厘米,月壶高58.8厘米,星壶高56厘米,受水壶高76.3厘米,水从日壶中依次下滴,进入受水壶。壶中水位上升,木箭(标尺)随之上升,观其刻度,即知时间。测时精确度竟达到一昼夜不超过一分钟。这真是古老文明的杰作,中华民族的自豪!原置广州城拱北楼上,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掌握了精确的时间,保证了各项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也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便利。明清以后,我国开始有了钟表,铜壶滴漏逐渐废弃不用了,但它并没有退出我们的生活,仍然随处可感觉到它的存在。   古人为了计时精确,把一个昼夜分为十二等分,用十二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来表示。每一个等分叫一个时辰,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二个小时。现在的零点相当于子时,两点相当为丑时……到了近代,人们又觉得这种时段太长,又把每一个时辰分为两个小时辰,每一个小时辰相当于现代的一小时。头一个小时辰叫“初”,后一个小时辰叫“正”。如子初,就相当于现代的23点;子正,就相当于现代的零点。再到后来,人们把小时辰简称为小时,一昼夜就成了24小时了。   《说文》解道:“漏,以铜授水,刻节,昼夜百刻。”即箭漏上刻有一百个刻度,表示一昼夜。每一刻合今天的十四分二十四秒。由于100刻不好与十二时辰相配,不能被十二整除,所以又改为96刻、108刻、120刻……清朝初期,确定一昼夜为96刻,这样每一时辰就是8刻,每一个小时辰(小时)就是4刻。现在的一小时是60分钟,60分钟除以4刻,为十五分钟,所以十五分钟就叫一刻。   如今“刻”仍为时间单位。“倾刻”、“刻不容缓”、“立刻”中的“刻”都是指很短的时间。人们目睹时间随流水一去不返,不禁感慨“时光流逝”,进而悟出“一刻千金”的时间价值。毛泽东诗词中也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的著名诗句。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雕,用刀子挖:~本(雕版印成的书本)。~石。~字。~板。~舟求剑。 古代用漏壶记时,一昼夜共一百刻。今用钟表计时,一刻等于十五分钟:五点一~。 时间:此~。即~。顷~(极短时间)。时~。~不容缓。 形容程度极深:深~。~意。~骨(感受深切入骨)。~苦。 不厚道:~毒。~薄。尖~。苛~。 同“克”。

副词。 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前面,构成形容词:~去。~多。~法。~料。~材(才能平庸,常用作自谦)。~刊(无须修改,不可磨灭)。~学无术。~速之客。 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我不知道。 用在句末表疑问:他现在身体好~?

古同“否”,不如此,不然。

包含,盛(chéng):~器。~量(liàng )。~积。~纳。无地自~。 对人度量大:~忍。宽~。 让,允许:~让。不~人说话。 相貌,仪表,景象,状态:~止。~颜。~光。~貌。仪~。军~。市~。阵~。姿~。 或许,也许:~或。 姓。

慢,与“急”相对:~步。~行(xíng )。~慢。迟~。 延迟:~刑。~办。~役。~征。刻不容~。 放松,松弛:~和。~冲。~解(jiě)。和~。 苏醒,恢复:~气。~醒。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刻』

《唐韻》苦得切《集韻》《韻會》乞得切,𠀤音克。 《說文》鏤也。从刀,亥聲。一曰痛也。 《玉篇》割也。  又《廣韻》剝也。  又《韻會》刻薄,慘覈也。  又《爾雅·釋器》木謂之刻。  又《韻會》刻,漏也。鍥漏箭,以𠋫日晷爲刻,故因謂晷度曰刻。  又害也。 《書·微子》我舊云刻子。 《註》我前日所言,適以害子。  又《爾雅·釋獸》豕,其跡刻。 《疏》其跡名刻。

『不』

《韻會》《正韻》𡘋逋沒切,補入聲。不然也,不可也,未也。 《禮·曾子問》葬引至于堩,日有食之,則有變乎,且不乎。  又《周禮·夏官》服不氏,掌養猛獸而敎擾之。 《註》服不服之獸者。  又《廣韻》《韻會》𡘋分物切。與弗同。今吳音皆然。  又《韻會》俯九切,音缶。與可否之否通。 《說文》鳥飛上翔,不下來也。从一,一猶天也。象形。  又《玉篇》甫負切《廣韻》甫救切,𡘋缶去聲。義同。  又《廣韻》甫鳩切《集韻》《韻會》《正韻》方鳩切,𡘋音浮。夫不,䳡也。亦作鳺鴀。 《爾雅·釋鳥》䳡其鳺鴀。 《郉疏》陸璣云:今小鳩也。一名䳕鳩,幽州人或謂鷱鴡,梁宋閒謂之隹,揚州人亦然。  又未定之辭也。 《陶潛詩》未知從今去,當復如此不。  又姓。 《晉書》汲郡人不準。◎按《正字通》云:不姓之不,轉注古音,音彪。  又《正韻》芳無切。與柎通。花萼跗也。 《詩·小雅》鄂不韡韡。 《鄭箋》承華者,鄂也。不當作柎。鄭樵曰:不象萼蔕形。與旉通。 《陸璣詩疏》柎作跗。 《束皙·補亡詩》白華絳趺。 《唐詩》紅萼靑趺皆因之。  又華不注,山名,在濟南城東北。 《左傳·成二年》晉卻克戰于鞌,齊師敗績。逐之,三周華不注。 《伏琛齊記》引摯虞畿服經,不,與詩鄂不之不同。李白詩:兹山何峻秀,彩翠如芙蓉。蓋因華跗而比擬之。胡傳讀不如卜,非。  又《古詩·日出東南隅行》使君謝羅敷,還可共載不。羅敷前致辭,使君亦何愚。使君自有婦,羅敷自有夫。〇按愚當讀若吾,疑模切,與敷不夫叶。敷不夫本同模韻,《正字通》不改音符,叶夫愚,非是。  又與丕同。 《書·大誥》爾丕克遠省。馬融作不。 《秦·詛楚文》不顯大神巫咸。 《秦·和鐘銘》不顯皇祖。𠀤與詩周頌不顯不承同。不顯不承,猶書云丕顯丕承也。  又《韻補》叶補美切,音彼。 《荀子·賦篇》𥳑然易知,而致有理者與。君子所敬,而小人所不者與。所不謂小人所鄙也。 《正字通》不字在入聲者,方音各殊,或讀逋入聲,或讀杯入聲。司馬光切韻圖定爲逋骨切,今北方讀如幫鋪切,雖入聲轉平,其義則一也。

『容』

《廣韻》《集韻》《韻會》𠀤餘封切,音融。 《說文》盛也。从宀从谷。 《徐鉉曰》屋與谷,皆所以盛受也。 《增韻》受也,包函也。 《易·師卦》君子以容民畜衆。 《書·君𨻰》必有忍其乃有濟,有容德乃大。 《註》謂包之也。  又《唐書·狄仁傑傳》婁公盛德,爲所包容久矣。  又儀容也。 《禮·冠義》禮義之始,在於正容體。 《射義》試之於射宮,其容比於禮,其節比於樂。  又《玉藻》君子之容舒遲,見所尊者齊遫,足容重,手容恭,目容端,口容止,聲容靜,頭容直,氣容肅,立容德,色容莊。  又從容,安也。 《書·君𨻰》從容以和。 《中庸》從容中道,聖人也。  又《爾雅·釋器》容謂之防。 《郭璞註》形如今牀頭小曲屛風,唱射者所以自防隱也,所以容身防矢也。  又禮官曰容。 《禮·樂記》使之行商容,而復其位。 《註》容謂禮樂之官。使之檢視殷家禮樂之官,而復其位。 《前漢·儒林傳》徐生善爲容。是善禮樂者謂之容也。  又飛揚貌。 《楚辭·九章》紛容容之無經兮。  又《禮·內則》佩容臭。 《註》香物也。助爲形容之飾,猶後世香囊也。  又紗之輕者曰輕容。 《唐苑類》輕容,無花薄紗也。  又州名。古象郡地,唐置容州。  又姓。八凱仲容之後。 《禮記》有徐大夫容居。  又慕容,複姓。  又《集韻》尹竦切。與慫慂之慂同,勸也。  又《正字通》余壟切,音涌。 《前漢·郊祀歌》神之行,旌容容。  又與頌通。 《說文》貌也。从頁,公聲。 《徐曰》此儀容字。歌頌者,美盛德之形容,故通作頌。後人因以爲歌頌字。 《前漢·惠帝紀》有罪當盜械者,皆頌繫。 《顏師古註》古頌與容同。 《𠛬法志註》頌謂寬容之,不桎梏也。  又叶與章切,音陽。 《韓愈·獨孤申叔哀辭》如聞其聲,如見其容。嗚呼遠矣,何日而忘。  又《參同契》天道甚浩廣,太𤣥無形容。虛寂不可覩,匡郭以消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