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兵秣马


   磨好兵器,喂好马。形容准备战斗。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lì bīng mò mǎ
成语注音 ㄌ一ˋ ㄅ一ㄥ ㄇㄛˋ ㄇㄚˇ
成语简拼 lbmm
感情色彩 中性
常用程度 常用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厲兵秣馬
成语英文 get ready for fight
成语俄文 готовиться к бою
成语结构  联合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磨好兵器,喂好马。形容准备战斗。




成语示例


孙权克仗先烈,雄据江东,举贤任能,厉兵秣马,以伺中国之变。(宋 陈亮《酌古论 吕蒙》)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先秦 左丘明《左传 僖公三十三年》:“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成语典故

厉兵,磨砺兵器。秣马,喂饱战马。厉兵秣马,形容作好战斗准备。公元前627年,晋文公死后,秦穆公欲称霸中原。恰在此时,帮助郑国戍守的三员秦军将领派人报告郑国无备,要求他派遣军队,里应外合,灭掉郑国。于是秦穆公派遣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三员大将率军前往。行进途中,恰遇郑国商人弦高。弦高得此消息,一面派人回国告急,一面冒充郑国使者犒劳秦军。秦军见郑国有备,不得不改变作战意图,转攻滑国而归。郑穆公得到弦高告急消息,派人到秦将戍守之处察看,见他们正在收拾行装,厉兵秣马,准备战斗,于是立即派人对他们进行警告,并将他们逐回本国,从而挫败了秦国东进称霸中原的图谋。 【出典】: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例句】: 唐·房玄龄《晋书·姚泓载记》:“乃宣告诸城,勉以忠义,厉兵秣马,征发义租。” 《晋书·四夷传》:“今将秣厉兵,争衡中国,先生以为何如?” 元·耶律楚材《答杨省书》:“秣马厉兵可报西门之役。” 并列 磨利兵器,喂饱战马。形容做好战斗准备。语出《左传·僖公三十三年》:“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蔡东藩《后汉演义》4回:“老贼罪当族诛,愿卿等各~,会集睢阳,待我亲往督战。”△多用于军事战斗方面。→盛食厉兵选兵秣马 选士厉兵 ?解甲释兵 解甲投戈。也作“励兵秣马”、“砺兵秣马”、“厉兵粟马”、“砺戈秣马”、“秣马厉兵”、“秣马利兵”、“束兵秣马”。 解释 厉:磨砺。秣:喂养。指磨利兵器,喂饱马匹,做好战斗准 备。 出处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 马矣。” 重耳流亡的时候,郑国曾经对他无礼,后来重耳回国继位为 晋国国君,即为晋文公。晋文公联合秦国国君秦穆公包围了郑国, 郑国赶紧派大臣烛之武游说秦军退兵,化解了这次危机。不久, 秦穆公以帮助郑国防守为名派杞子等人驻守郑国。杞子见郑国守 备空虚,派人向秦穆公报告说:“我现在掌管郑国国都北门的钥 匙,如果您秘密派兵前来,可以突袭夺取郑国国都。” 秦穆公于是派遣孟明视等三位大将率军前往,当军队行至滑 国(今河南省偃师县)时,碰上了一个前往周都洛阳做买卖的郑 国商人弦高。弦高了解情况后,一方面赶紧派人回郑国报信,另 一方面马上送给秦军四张熟牛皮和十二头牛,并假装说:“我们国 君听说你们军队将要经过郑国,先派我来犒劳大家。”郑国接到弦 高的报告,立即派人去杞子的驻地查探,发现他们正在收拾行装、 磨利兵器、喂饱马匹,已经做好了战斗准备。郑国国君于是对杞子 等人说:“你们在我国呆了这么长时间,现在我们的粮食、牲口都 已经吃完了,所以请诸位收 拾行装准备离开,不过大家 还可以到我们的猎场打些 野味,怎么样?”杞子等人 一看阴谋已经败露,就赶 快逃出了郑国。孟明视等 三位大将也认为郑国已经 有所准备,突袭难以成功, 只好就近趁机灭掉滑国, 然后返回了秦国。 例句 关羽被吴军所杀,张飞敦 促手下士卒厉兵秣马,准备与 大哥刘备一起荡平东吴,报仇 雪恨。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武器:~器。~刃。~不血刃(兵器上面没有沾血,指不经过战斗而取得胜利)。 战士,军队:~士。~卒。~丁。~戎相见(指武装冲突)。 与军事或战争有关事物的统称:~法。~家。~机。~衅(战争的争端)。~书。~谏(进谏时以武力要挟,迫使必从)。~荒马乱。~贵神速。

牲口的饲料:粮~。 喂牲口:~马厉兵(亦作“厉兵秣马”)。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兵』

《唐韻》甫明切《集韻》《韻會》晡明切《正韻》補明切,𠀤丙平聲。 《說文》械也。 《增韻》戎器也。 《世本》蚩尤以金作兵。兵有五,一弓,二殳,三矛,四戈,五戟。  又執兵器從戎者曰兵。 《禮·月令》命將帥選士厲兵。 《周禮·夏官》中秋敎治兵。 《廣韻》戎也。  又擊敵曰兵之。 《左傳·定十年》公會齊景公于夾谷,齊犁彌使萊人以兵劫公。孔子以公退,曰:士兵之。 《註》命士官擊萊人也。  又《禮·曲禮》死𡨥曰兵。 《註》言能捍國難爲𡨥所殺者,謂爲兵也。  又必良切,音浜。 《詩·衞風》擊鼓其鏜,踴躍用兵。土國城漕,我獨南行。 《史記·天官書》五星同色,天下偃兵,百姓寧昌。 《白虎通》武王望羊,是謂攝揚。盱目𨻰兵,天下富昌。◎按兵古音必良切,自《魏·王粲·刀銘》相時隂陽,制兹利兵。始與淸、呈、形、靈爲韻。《𨻰思王·孟冬篇》武官誡田,講旅統兵。與淸、停爲韻。《贈丁儀王粲》詩:皇佐揚天惠,四海無交兵。與淸、城、名、聲爲韻。《明帝·苦寒行》雖有吳蜀𡨥,春秋足耀兵。與齡、纓爲韻。  又《韻補》叶犇謨切,音逋。 《道藏歌》解帶天皇寢,停駕高上兵。玉眞啓角節,翊衞自相扶。

『秣』

《唐韻》莫撥切,音末。 《說文》食馬穀也。本作䬴。今借作秣。 《詩·周南》言秣其馬。 《傳》秣,養也。 《周禮·天官·大宰》芻秣之式。 《註》芻秣,養牛馬禾穀也。  又地名。 《前漢·地理志》丹陽郡有秣陵縣。  又《集韻》莫佩切,音昧。飼也。 《詩·小雅》乗馬在廐,摧之秣之。  又叶莫結切,音蔑。 《張載·七命》煢嫠爲之擗標,孀老爲之嗚咽。王子拂纓而傾耳,六馬噓天而仰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