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抒所见


   见“各抒己见”。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gè shū suǒ jiàn
成语注音 ㄍㄜˋ ㄕㄨ ㄙㄨㄛˇ ㄐ一ㄢˋ
成语简拼 gssj
感情色彩 中性
常用程度 常用
产生年代 近代
成语繁体 各抒所見
成语英文 Each has his say.
成语结构  主谓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见“各抒己见”。


近义词



反义词



成语示例


际兹一发千钧,全国国民宜各立所志,各尽所能,各抒所见。鲁迅《二心集·沉滓的泛起》引叶华文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郑观应《盛世危言·议院》:“中国历代帝王继统,分有常尊,然而明良喜起,吁咈庚歌,往往略分言情,各抒所见。”


成语典故

见“各抒己见”。清·郑观应《盛世危言·议院》:“中国历代帝王继统,分有常尊,然而明良喜起,呼咈赓歌,往往略分言情,~。”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每个,彼此不同:~别。~得其所。~尽所能。~有千秋。~自为政。

〔自~儿(gěr)〕自己,亦作“自个儿”。 方言,特别:这个人真~。

发出,表达,倾吐:~情。~怀。~愤。~发。各~己见。直~胸臆。 挹取,挹注。 古同“纾”,解除。

处,地方:住~。哨~。场~。处~。 机关或其他办事的地方的名称:研究~。派出~。 量词,指房屋:一~四合院。 用在动词前,代表接受动作的事物:~部(所率领的部队)。~谓(a.所说的;b.某些人所说的,含不承认意)。无~谓(不关紧要,不关心)。~有。各尽~能。~向无敌。有~不为而后可以有为。 用在动词前,与前面的“为”或“被”字相应,表示被动的意思:为人~敬。 姓。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各』

《唐韻》古洛切《集韻》剛鶴切《韻會》《正韻》葛鶴切,𠀤音閣。 《說文》異辭也。从口从夂。夂者,有行而止之不相聽也。 《書·湯誥》各守爾典,以承天休。  又屠各,北方種落名。 《後漢·公孫瓚傳》瓚子續爲屠各所殺。  又《字彙補》借作部落之落,見諸葛銅鐺。  又《字彙補》引沈括筆談云:又借作洛。 《石鼓文》大車出各。

『抒』

《唐韻》神與切,紓上聲。 《說文》挹也。 《增韻》引而泄之也。 《蒼頡篇》取出也。 《詩·大雅》或舂或揄。 《傳》揄,抒臼也。 《疏》抒米以出臼也。 《前漢·王褒傳》略𨻰愚而抒情素。 《註》抒,猶泄也。  又《廣韻》除也。 《左傳·文六年》有此四德者,難必抒矣。  又《揚子·方言》解也。  又《集韻》《韻會》𠀤丈呂切,音佇。義同。  又《廣韻》徐呂切《集韻》象呂切,𠀤音敘。亦挹也。  又渫水也。或作汿,誤。 《韻會》《正韻》通作杼。

『所』

《唐韻》疏舉切《集韻》《韻會》爽阻切,𠀤數上聲。 《說文》伐木聲也。从斤,戶聲。  又處所。 《詩·鄭風》獻于公所。  又《商頌》及爾斯所。  又《漢制》車駕所在曰行在所。 《蔡邕·獨斷》天子以四海爲家,故所在曰行在所。  又《關西方言》致力于一事爲所。所謂絕利一源也。 《書·無逸》君子所其無逸。  又《召誥》王敬作所。  又語辭。 《論語》視其所以,觀其所由。  又誓辭。 《論語》予所否者。 《左傳·僖二十四年》所不與舅氏同心者。  又指物之辭。 《禮·檀弓》其高可隱也。 《註》謂高四尺所。 《前漢·疏廣傳》問金餘尙有幾所。 《註》幾所,猶幾許也。 《張良傳》父去里所復還。 《註》里所,猶里許也。  又姓。漢武帝時諫議大夫所忠。  又叶襄里切,音徙。 《班固·西都賦》繚以宮牆,四百餘里。離宮別館,三十六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