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仇敌忾


   同仇:共同对敌;敌:对抗,抵拒;忾:愤怒。指全体一致痛恨敌人。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tóng chóu dí kài
成语注音 ㄊㄨㄥˊ ㄔㄡˊ ㄉ一ˊ ㄎㄞˋ
成语简拼 tcdk
感情色彩 褒义
常用程度 常用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同讎敵愾
成语英文 share a bitter hatred of enemy
成语法文 nourrir la plus grande haine contre l'ennemi commun
成语俄文 охвáченный ненавистью к общему врагу
成语日文 共通 (きょうつう)の敵にはげしい憤 (いきどお)りをいだく
成语结构  复句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同仇:共同对敌;敌:对抗,抵拒;忾:愤怒。指全体一致痛恨敌人。




成语示例


读者大众的对于某一作者,是未必和“批评”或“批判”者~的。 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五论“文人相轻”—明术》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诗经?秦风·无衣》:“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左传?文公四年》:“诸侯敌王所忾,而献其功。”


成语典故

东周春秋时期,有一首流传于军中的歌谣,表现了士兵们慷慨从军;同心对敌的乐观精神和保卫祖国的英雄气概。这首歌谣分为三节,可以反复咏唱。其中第一节是这样的:”谁说没有衣服?我的战袍就是你的。国王兴兵打仗,快把刀枪修好。我与你共同对付仇敌。”“同仇”这个词就来源于上面的歌谣。公元前623年,卫国的宁俞出使鲁国,鲁文王设宴招待。席间,文王让乐工演唱《湛露》和《彤TONG弓》,宁俞一听就知道。这是周天子对诸侯恩赐、褒奖时的宴乐。为此,他在席间不作任何答谢之辞。文王对宁俞在席间表示沉默不理解。宴饮完毕后,命人私下询问他是什么原因。宁俞回答说:“当年诸侯以周天子对敌人的愤恨为同恨,所以为天子献上战功。天子为了酬谢诸侯,在酒宴中赐彤弓,赋《湛露》,这是应该的。但如今我们卫国来到鲁国表示友好,大王学天子赐诸侯的礼节,也命乐工演唱《湛露》和《彤弓》。在这种情况下,我只好沉默不言了。”“敌忾”这个词就来源宁俞说的话。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一样,没有差异;相~。~一(a.一致,统一;b.共同的一个或一种)。~侪(同辈)。~庚(同岁)。~年。~胞。~人(a.在同一单位工作的人;b.同行业的人)。~仁(同人)。~仇敌忾。~工异曲。~室操戈。情~手足。 共,在一起(从事):共~。~学。~步。殊途~归。~舟共济。 和,跟:~流合污。 姓。

〔胡~〕见“胡”。

深切的怨恨:~敌。~恨。~视。疾恶如~。同~敌忾(全体一致痛恨敌人)。

古同“逑”,匹配。 姓。

有利害冲突不能相容的:~人。~方。~寇。 指敌人:~后。~情。~酋。~特。轻~。克~制胜。 抵挡:寡不~众。 相当:势均力~。匹~。~手(能力相等的对手)。 仇视:~意。“诸侯~王所忾”。

愤怒,愤恨:同仇敌~(大家一致痛恨敌人)。

叹息。 遍及;到:“~乎天下。”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仇』

《唐韻》巨鳩切《集韻》《韻會》《正韻》渠尤切,𠀤音求。匹也。匡衡引《詩》:君子好仇。同逑。 《爾雅·釋詁》仇,合也。 《註》謂對合也。  又怨敵也。 《詩·秦風》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左傳·桓二年》師服曰:嘉耦曰妃,怨耦曰仇。  又讐也。 《史記·留侯世家》張良爲韓報仇。  又《爾雅·釋訓》仇仇,敖敖,傲也。 《詩·小雅》執我仇仇。 《傳》猶謷謷也。  又《釋名》仇,矛讐也。所伐則平,如討仇讐也。  又姓。宋大夫仇牧。  又章仇,複姓。隋有章仇太翼。  又《集韻》恭於切《正韻》斤於切。𠀤同㪺。 《詩·小雅》賔載手仇。 《註》以手挹酒也。  又《韻補》叶渠之切,音奇。 《詩·周南》公侯好仇。叶上逵。  又叶彊於切,音渠。 《陸機·感丘賦》抨神爽以嬰物兮,濟性命而爲仇。忘大暮於千祀兮,爭朝榮於須臾。

『敌』

《集韻》乎刮切,音頢。盡也。 《廣韻》徒歷切《集韻》《韻會》亭歷切,𠀤音狄。 《說文》仇也。 《書·微子》相爲敵讎。  又《爾雅·釋詁》敵,當也。 《疏》仇匹相當也。 《易·同人》伏戎於莽,敵剛也。 《左傳·文六年》敵惠敵怨,不在後嗣。  又《爾雅·釋詁》敵,匹也。 《博雅》輩也。 《玉篇》對也。 《禮·曲禮》雖貴賤不敵。  又《增韻》拒抵也。 《管子·兵法篇》明理而勝敵。  又《博雅》上也。 《廣韻》主也。

『忾』

《廣韻》喜夷切《集韻》馨夷切,𠀤音咦。 《廣雅》喜貌。  又《字彙》與忔同。 《唐韻》《集韻》𠀤許旣切,音欷。 《說文》太息也。 《詩·曹風》愾我寤歎。◎按陸德明音義本作苦愛反。  又《廣韻》苦蓋切《集韻》《正韻》丘蓋切,𠀤音磕。 《博雅》滿也。 《禮·祭義》出戸而聽,愾然必有聞乎其太息之聲。  又《集韻》口漑切,音慨。 《玉篇》怒也。 《左傳·文四年》諸侯敵王所愾,而獻其功。 《註》愾,恨怒也。  又《集韻》許訖切。與迄同。 《爾雅·釋詁》至也。本作迄。或作愾。 《禮·哀公問》君行此五者,則愾乎天下矣。〇按《說文》从心从氣,氣亦聲,故許旣切最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