咂嘴弄唇


   见“咂嘴弄舌”。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zā zuǐ nòng chún
成语注音 ㄗㄚ ㄗㄨㄟˇ ㄋㄨㄥˋ ㄔㄨㄣˊ
成语简拼 zznc
感情色彩 中性
常用程度 一般
产生年代 近代
成语繁体 咂嘴弄脣
成语结构  联合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见“咂嘴弄舌”。


近义词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二回:“[王举人]眼看见那小学生的仿纸上的名字是荀玫,不觉就吃了一惊;一会儿咂嘴弄唇的,脸上做出许多怪物像。”


成语典故

见“咂嘴弄舌”。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舌头与腭接触发声,表示赞叹或羡慕:~嘴。 吸,小口儿喝:~一口酒。 仔细辨别:~摸(“摸”读轻声)。~滋味。

口,动物吃食,发音的器官,亦指说话:~巴。~头。~快。~严。~直。~软。~笨。~馋。张~。~甜心苦。 形状或作用像嘴的东西:山~。壶~儿。

玩耍,把玩:摆~。玩~。~臣(帝王所亲近狎昵的臣子)。~潮儿。戏~。~瓦(“瓦”是原始的纺锤,古代把它给女孩子玩,意为生女儿)。~璋(“璋”是一种玉器,古代把它给男孩子玩。意为生儿子)。 做,干:~假成真。~明白。 设法取得:~点钱花。 搅扰:这事~得人心惶惶。 耍,炫耀:搔首~姿。 不正当地使用:~权。~手段。捉~。 奏乐或乐曲的一段、一章:~琴。梅花三~。 古代百戏乐舞中指扮演角色或表演节目。

方言,小巷,胡同:~堂。里~。

嘴的边缘红色部分:嘴~。~齿(喻互相接近而且有共同利害的两方面)。~膏。~裂。~舌(“嘴唇”和“舌头”,喻言辞)。~吻(嘴唇,喻口才、言辞)。~亡齿寒(关系密切,利害相关)。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咂』

《篇海》子答切,音帀。入口也。

『嘴』

《集韻》祖委切,音㭰。本作觜。與𠲿𠾋同。詳𠲿字註。

『弄』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盧貢切,籠去聲。 《爾雅·釋言》玩也。 《疏》謂玩好也。 《詩·小雅》載弄之璋。 《前漢·趙堯傳》高祖持御史大夫印弄之。  又戲也。 《左傳·僖九年》夷吾弱不好弄。 《註》弄,戲也。 《前漢·昭帝紀》上耕於鉤盾弄田。 《註》師古曰:弄田,謂宴游之田。  又《韻會》侮也。 《前漢·東方朔傳》自公卿在位,朔皆敖弄,無所爲屈。  又樂曲曰弄。 《晉書·桓伊傳》王徽之泊舟靑溪側,令人謂伊曰:聞君善吹笛,試爲我一奏。伊便下車,踞胡牀,爲作三調。弄畢。便上車去。 《南史·隱逸傳》宗少文善琴,古有金石弄,惟少文傳焉。 《嵆康·琴賦》改韻易調,奇弄乃發。  又《字彙》巷也。

『唇』

《唐韻》側鄰切《集韻》之人切,𠀤音眞。 《說文》驚也。 《廣韻》同㖘。  又《集韻》船倫切,音脣。義同。  又之刃切,音震。驚聲。 《字彙》俗作口脣字,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