咆哮如雷


   形容人暴怒喊叫的神态。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páo xiào rú léi
成语注音 ㄆㄠˊ ㄒ一ㄠˋ ㄖㄨˊ ㄌㄟˊ
成语简拼 pxrl
感情色彩 中性
常用程度 常用
产生年代 当代
成语繁体 咆哮如靁
成语英文 be in a thundering rage(roar with rage)
成语俄文 рычáть громоподобным голосом
成语日文 雷(かみなり)の如(ごと)くほえたける
成语结构  主谓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形容人暴怒喊叫的神态。


近义词



成语示例


他气得咆哮如雷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茅盾《子夜》:“曾沧海舞着那半段鸦片烟枪,咆哮如雷,一手抢起一只锡烛台,就又劈面掷过去。”


成语典故

咆哮:猛兽怒吼。怒吼的声音像雷一般。多用来形容人的暴怒叫喊或水的奔腾轰鸣。《子夜.四》:“曾沧海舞着那半段鸦片烟枪,咆哮如雷,一手抢起一只锡烛台,就又劈面掷过去。”《红岩》第十六章:“许云峰上次在追悼会上讲话的内容就曾经叫徐处长咆哮如雷。” 述补 怒吼的声音如同雷鸣一样。方荣《火龙寨》:“钟亮憋了一口气,~一声号,震得洞中嗡嗡响。”△多用于表现人暴怒时的叫喊声,也用于描写水流的轰鸣声。→大肆咆哮 ?轻声细语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猛兽怒吼:“熊~龙吟殷岩泉”。~哮(❶猛兽怒吼;❷形容水流的奔腾轰鸣;❸形容人的暴怒喊叫)。

吼叫:咆~。 急促喘气的声音:~喘。

依照顺从:~愿。~意。~法炮制。 像,相似,同什么一样:~此。~是。~同。~故。~初。游人~织。 比得上,及:百闻不~一见。自叹弗~。 到,往:~厕。 假若,假设:~果。~若。假~。 奈,怎么:~何。不能正其身,~正人何? 与,和:“公~大夫入”。 或者:“方六七十,~五六十”。 用在形容词后,表示动作或事物的状态:突~其来。 表示举例:例~。 应当:“若知不能,则~无出”。 〔~月〕农历二月的别称。 姓。

由于下雨时带异性电的两块云相接,空中闪电发出的强大的声音:~电。~鸣。~动。~雨。~霆。~厉风行。 军事用的爆炸武器:地~。鱼~。布~。扫~。~管。 〔~池〕古水名,在今中国安徽省望江县。现用于成语“不敢越~~一步”,喻不敢越出一定的范围。 姓。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咆』

《唐韻》薄交切《集韻》《韻會》《正韻》蒲交切,𠀤音庖。 《說文》嘷也。 《玉篇》咆哮也。 《廣韻》咆哮,熊虎聲。 《淮南子·覽冥訓》虎豹襲穴而不敢咆。  又《潘岳·西征賦》出申威於河外,何猛氣之咆勃。 《註》怒貌。  又與炰通。炰烋,一作咆咻。 《左思·魏都賦》吞滅咆咻。  又《集韻》皮敎切,音皰。獸呼。  又叶蒲侯切,音裒。 《劉楨·魯都賦》晝藏宵行,俯仰哮咆。禽獸𥨥怖,失偶藏儔。 《集韻》或作𡂘𠿙。

『哮』

《唐韻》許交切《集韻》《韻會》《正韻》虛交切,𠀤音嗃。 《說文》豕驚聲。  又《玉篇》哮赫,大怒也。 《廣韻》哮闞。 《風俗通》引《詩》:闞如哮虎。○按《詩·大雅》今本作虓。  又《集韻》或作酵,詳酉部酵字註。  又《集韻》孝狡切,烋上聲。與嗃同,大呼也。  又《廣韻》呼敎切《集韻》許敎切,𠀤音孝。 《廣韻》喚也。 《集韻》呼也。  又《集韻》黑角切,音㕰。與豞同,豕聲。

『如』

《唐韻》人諸切《集韻》《韻會》《正韻》人余切,𠀤音鴽。 《說文》从隨也。一曰若也,同也。 《書·舜典》如五器,如岱禮,如初,又然也。 《易·離卦》突如其來如。 《前漢·揚雄傳》雄家產不過十金,晏如也。  又往也,至也。公如棠,如齊。見《左傳》。 《劉伶·酒德頌》幕天席地,縱意所如。  又月名。 《爾雅·釋歲》二月爲如。  又語助辭。 《論語》恂恂如也。 《孟子》驩虞如也,皥皥如也。  又凉如。縣名。 《前漢·郊祀志》上遂北巡朔方,還釋兵凉如。  又肥如,古國名,在遼西郡。 《應劭曰》肥子奔燕,燕封于此。  又姓。如羅氏,攺爲如氏,見《統譜》。  又本覺爲如,今覺爲來,見《道院集》。  又眞如,有變易性相,如如常住不遷,𠀤見《禪燈錄》。  又𤣎如,獸名。瞿如,鳥名。𠀤見《山海經》。  又通作而。 《前漢·五行志》引左傳,星隕如雨。 《註》如,而也,星隕而且雨。  又《廣韻》人恕切《集韻》《韻會》如倨切,𠀤音茹。 《東方朔·七諫》忽容容其安之兮,超荒忽其焉如。苦衆人之難信兮,願離情而遠舉。 《註》舉去聲。  又《集韻》《類篇》𠀤乃箇切,音那。亦若也。

『雷』

《唐韻》魯回切《集韻》《韻會》《正韻》盧回切,𠀤音罍。 《說文》本作靁。隂陽薄動靁雨生物者也。从雨畾聲。象回轉形。 《易·說卦》震爲雷。 《禮·月令》仲春,雷乃發聲。  又《禮·曲禮》毋雷同。 《註》雷之發聲,物無不同時應者。人之言當各由已,不當然也。  又《司馬相如·大人賦》左𤣥冥而右黔雷。 《註》黔雷,黔嬴也。天上造化神名。  又《周禮·地官·鼓人》以雷鼓鼓神祀。 《註》雷鼓,八面鼓也。  又《韻會》雷門,會稽城門,有大鼓,聲聞百里。 《前漢·王尊傳》毋持布鼓過雷門。  又《南部新書》胡琴,大曰大忽雷,小曰小忽雷。  又山名。 《書·禹貢》壷口雷首。 《疏》雷首,在河東蒲坂縣南。  又澤名。 《書·禹貢》雷夏旣澤。 《傳》雷夏,澤名。  又漢侯國名。在東海。見《史記·建元以來王子侯者年表》。  又外國名。 《前漢·西域傳》無雷國王冶盧城。  又州名。 《韻會》在廣西,其山爲雷所震,水流爲江。唐置雷州。  又姓也。 《前漢·淮南王安傳》郞中雷被。  又音纍。 《楚辭·九歌》駕龍輈兮乗雷,載雲旗兮委蛇。 《晉語》靑陽。方雷氏之甥也。 《註》方雷,西陵氏之姓。黃帝娶於西陵氏之子,曰纍祖,實生靑陽。雷纍同。○按晉語註,雷有纍音,非止叶音也。  又《集韻》魯水切,音壘。推石下也。  又《集韻》盧對切,音類。本作礧。或作壘礌檑。 《埤蒼》推石自高而下也。 《周禮·秋官·職金註》槍雷,椎椁之屬。 《釋文》劉音誄。沈云:當爲礌,郞對反。 《前漢·鼂錯傳·具藺石註》如淳曰:藺石,城上雷石。師古曰:雷,來內反。  又《正字通》擊鼓曰雷。 《古樂府》官家出遊雷大鼓。 《唐韻》阻立切《集韻》側立切,𠀤音戢。 《說文》衆口也,从四口,讀若戢。  又《集韻》測入切,音㞚。  又訖立切,音伋。  又北及切,音鵖。義𠀤同。  又《字彙補》古文雷字。見七修類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