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的是“桑”,而实际说的是“柳”。喻借题传情。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回:“每日一入学中,四处各坐,却八目勾留,或设言托意,或咏桑寓柳,遥以心照,却外面自为避人眼目。”
咏的是“桑”,而实际说的是“柳”。比喻借题传情。《红楼梦》第九回:“每日一入学中,四处各坐,却八目勾留,或设言托意,或咏桑寓柳,遥以心照。” 并列 比喻表面上赞美某种事物,而实际上寄托对另一事物的真实感情。《红楼梦》9回:“每日一入学中,四处各坐,却八目勾留,或设言托意,或~。”△用于表达感情的方法。?指鸡骂狗 指猪骂狗指桑骂槐 指桑说槐
唱,声调有抑扬地念:~赞。歌~。吟~。~唱。 用诗词等来描述,抒发感情:~梅。~史。~怀。~叹。~叹调(富于抒情的独唱曲)。 指诗词:佳~。
落叶灌木,叶子可以喂蚕,果穗味甜可食,木材可制家具或农具,皮可造纸,叶、果均可入药。中国大部分地区都有种植:~葚。~农。~梓(喻乡里,故乡)。沧海~田(形容世事变迁很大)。~榆暮景。 姓。
原指寄居,后泛指居住:~公(古代指寄居他国的官僚贵族;后泛指失势寄居他乡的地主绅士等人)。~居。~所。~舍。~邸。 住的地方:公~。客~。 寄托:寄~。~目(过目)。~言(a.有所寄托的话;b.用来说明某个道理的小故事)。~意(语言文字中所寄托或暗含的意思)。
落叶乔木或灌木,枝柔韧,叶狭长,春天开黄绿色花,种子上有白色毛状物,成熟后随风飞散,种类很多,有“垂柳”、“河柳”、“杞柳”等:~条。~絮。~暗花明。 星名,二十八宿之一。 姓。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爲命切,音泳。 《說文》本作詠,歌也。 《前漢·東方朔傳》彈琴其中,以咏先王之風。 《禮·文王世子》適饌省醴,養老之珍具,遂發咏焉。 《註》發咏,謂以樂納之。 又《集韻》或作永。 《詩·魏風》誰之永號。 《釋文》作咏。○按《玉篇》《廣韻》諸書本作咏。《字彙》作咏,从二水,附六畫,非,今攺正。咏字右从二水作,不从永。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爲命切,音泳。 《說文》歌也。 《玉篇》長言也。 《增韻》詠歌謳吟也。 《書·益稷》戛擊鳴球,搏拊琴瑟以詠。 《傳》以合詠歌之聲也。 《爾雅序》敘詩人之興詠。 《疏》詠者,永言也。 《前漢·藝文志》詠其聲謂之歌。 又鳥鳴亦曰詠。 《陸機·悲哉行》耳悲詠時禽。 《註》禽聲應時而變也。 又通作咏。 《史記·樂書》歌詠其聲也。 《禮·樂記》作歌咏。 又《說文長箋》省作永。 《書·舜典》詩言志,歌永言。
『桑』《唐韻》息郞切《集韻》《韻會》《正韻》蘇郞切,𠀤顙平聲。 《說文》蠶食葉。 《徐曰》叒音若。日初出東方湯谷所登搏桑叒木也。蠶所食神葉,故加木叒下以別之。 《典術》桑箕,星之精。 《詩·豳風·註疏》爰求柔桑,穉桑也。猗彼女桑,荑桑也。蠶月條桑,枝落采其葉也。 《禮·月令》季春之月,命野虞毋伐桑柘。 《註》愛蠶食也。 《史記·貨殖傳》齊魯千畝桑麻,其人與千戸侯等。 又《周禮·夏官·司爟》變國火以救時疾。 《註》夏取桑柘之火。 又檿桑,山桑也,絲中琴瑟絃。 《書·禹貢》厥篚檿絲。 又其材中弓榦。 《周禮·冬官考工記》弓人:取榦之道,柘爲上,檿桑次之。 又台桑,地名。啓所生處。 《楚辭·天問》焉得嵞山氏女,而通之于台桑。 又空桑,山名。 《呂氏春秋》伊尹生于空桑。 又桑林,樂名。 《左傳·襄十年》宋公享魯侯于楚丘,請以桑林。 又桑扈,鳥名。 《左傳·昭十七年》九扈爲九農正。註:桑扈,竊脂。 又姓。 《姓苑》秦大夫子桑之後,漢桑弘羊、桑楚。 又複姓。桑丘、庚桑。𠭨,籀文桑。
『寓』《唐韻》牛具切《集韻》《韻會》元具切,𠀤音遇。 《說文》寄也。 《禮·曲禮》大夫寓祭器於大夫,士寓祭器於士。 又《郊特牲》諸侯不臣寓公。 《註》謂失地之君,寄寓其國也。 又居也。 《孟子》無寓人於我室。 《左傳·成二年》韓厥曰:請寓乗。 又屬也。 《左傳·僖二十八年》君憑軾而觀之,得臣與寓目焉。 又托也。 《史記·莊周傳》著書十餘萬言,大抵率寓言也。 又鳥名,如䑕而鳥翼,其音如羊,可以禦兵,見《山海經》。 又《爾雅·釋獸》有寓屬。 《註》謂獼猴之類。寄寓木上,故曰寓。 又《正韻》牛居切,音魚。義同。 《集韻》或作庽。
『柳』《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力九切,留上聲。 《說文》小楊也。本作桺。从木丣聲。 《埤雅》柔脆易生,與楊同類。縱橫顚倒植之皆生。 又柳谷,日入處。 《書·堯典》宅西曰昧谷。徐廣云:柳谷。 《宋祁筆記》古文卯本柳字,後借爲辰卯之卯。北本別字,後借爲西北之北。虞翻笑鄭元不識古文,以卯爲昧,訓北曰:北,猶別也。 又星名。 《爾雅·釋天》咮謂之柳。 又車也。服虔曰:東郡謂廣轍車爲柳。李奇曰:大牛車爲柳。鄧展曰:喪車爲柳。 又《爾雅·釋樂》宮謂之重,商謂之敏,角謂之經,徵謂之迭,羽謂之柳。 又侯國名。 《前漢·地理志》屬渤海郡。 又姓。 《姓譜》魯子展之後,食邑于柳,遂以爲氏。○按楊柳一物二種,《毛詩》分而言之者,《齊風》折柳樊圃,《陳風》東門之楊是也。合而言之者,《小雅》楊柳依依是也。《本草》云:楊枝硬而揚起,故謂之楊。柳枝弱而垂流,故謂之柳。《正字通》據古詩南楊北有柳分爲二,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