嗷嗷:哀鸣声;待哺:等待喂养。原指雏鸟饥饿时哀叫着;等待母鸡来喂食。后多比喻饥饿时急于求食的样子;也比喻处境极为困难;等待救济;援助。
清 戴名世《上刘木斋先生书》:“佣书客游,乞食自活,家累二十口,嗷嗷待哺。”
晋.束皙《补亡诗.南陔》:“嗷嗷林乌,受哺于子。”嗷嗷:哀鸣声。哺:喂养。指饥饿时急于求食的样子。后多以“嗷嗷待哺”形容受饥饿的悲惨情景。宋.穆修《上监判邢郎中书》:“一家贫寄京师,薪米不给,老幼数口,嗷嗷待哺。”清.李伯元《中国现在记》九回:“卑职母老子幼,一家八口,嗷嗷待哺,实指望过了班,博个虚好看,那知道终成了镜花水月!” 偏正 原指鸟类等待喂食。也形容旧时饥民惨状,急待救济。语本《诗经·小雅·鸿雁》:“鸿雁于飞,哀鸣嗸嗸。”姚雪垠《李自成》:“玩灯的人们只知安富尊荣,何尝知道天下小百姓~,易子而食!”△描写饥荒惨状。→众口嗷嗷 嗷嗷待食 啼饥号寒 ?鼓腹含哺 饱食暖衣 丰衣足食。也作“嗷嗷无告”、“待哺嗷嗷”。
象声词,愁叹声,嘈杂声:~~(哀号声)。~~待哺(形容饥饿时急于求食的样子)。
象声词,愁叹声,嘈杂声:~~(哀号声)。~~待哺(形容饥饿时急于求食的样子)。
等,等候:~到。~旦。拭目以~。 以某种态度或行为加之于人或事物:对~。招~。~遇。~人接物。 将,要(古典戏曲小说和现代某些方言的用法):正~出门,有人来了。
停留,逗留,迟延:你~一会儿再走。
喂不会取食的幼儿:~乳。~养。~育。 口里含着的食物:“一饭三吐~”。
《唐韻》五牢切《集韻》《韻會》《正韻》牛刀切,𠀤音敖。 《說文》本作嗷,衆口愁也。 又《西京雜記》紛紜翔集,嘈嗷鳴啼。 《玉篇》作嗸。 《韻會》通作囂敖謷熬。嗷字从口𢾕聲。
『嗷』《唐韻》五牢切《集韻》《韻會》《正韻》牛刀切,𠀤音敖。 《說文》本作嗷,衆口愁也。 又《西京雜記》紛紜翔集,嘈嗷鳴啼。 《玉篇》作嗸。 《韻會》通作囂敖謷熬。嗷字从口𢾕聲。
『待』《唐韻》徒在切《集韻》《韻會》《正韻》蕩亥切,𠀤音殆。 《說文》竢也。 《易·繫辭》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 《禮·儒行》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 又《增韻》遇也。 《論語》以季孟之閒待之。 又備禦也。 《魯語》率大讎。以憚小國,其誰云待之。 又叶直里切,音峙。 《魏文帝·浮海賦》衆帆張,羣櫂起,爭先逐進,莫適相待。 又叶時吏切,音侍。 《荀子·成相篇》治之志後埶富,君子誠之,好以待。富音沸。 又叶徒帝切,音兌。 《歐陽修·祭龍文》浸潤收畜,足支一歲。旱則來告,否則當待。 又叶杜兮切,音啼。 《屈原·離騷》路修遠以多艱兮,騰衆軍使徑待。路不周以左轉兮,指西海以爲期。 《朱註》待,徒奇反。
『哺』《唐韻》《正韻》薄故切《集韻》《韻會》蒲故切,𠀤音捕。 《說文》哺咀也。 《玉篇》口中嚼食。 《廣韻》食在口也。 《史記·魯周公世家》一飯三吐哺。 《爾雅·釋鳥》生哺𪃟。 《註》鳥子須母食之。 又《集韻》奔謨切,音逋。與餔同。詳食部餔字註。 又匪父切,音甫。與㕮同。詳前㕮字註。 又叶蒲侯切,裒去聲。 《易林》鳥鵲食穀,張口受哺,蒙被恩德,長大成就。 又與柿通。 《後漢·方術傳》有風吹削哺。 《註》哺當作柿,孚廢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