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之内皆兄弟


   世界各国的人民都象兄弟一样。“四海”指天下,全国。表示天下的人都像兄弟一样。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sì hǎi zhī nèi jiē xiōng dì
成语注音 ㄙˋ ㄏㄞˇ ㄓ ㄋㄟˋ ㄐ一ㄝ ㄒㄩㄥ ㄉ一ˋ
成语简拼 shznjxd
感情色彩 褒义
常用程度 常用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四海之內皆兄弟
成语英文 All within the Four Seas are brothers.(We are all Adam's children.)
成语日文 四海兄弟(しかいけいてい)
成语结构  主谓式
成语字数  7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世界各国的人民都象兄弟一样。“四海”指天下,全国。表示天下的人都像兄弟一样。


近义词



成语示例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15回:“快休说这话;你我丈夫行事,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先秦 孔子《论语 颜渊》:“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成语典故

孔子的弟子司马牛,有一次向孔于请教怎样做君子。孔子对他说:“君子不忧愁,不害怕。”司马牛不懂这话的意思,问道:“不忧愁,不害怕,就叫做君子了吗?”孔子说:“君子经常反省自己;所以内心毫无愧疚,还有什么可忧愁、可害怕的呢?”司马牛告辞孔子后,见到了他的师兄子夏。他忧愁他说:“人家都有兄弟,多快乐呀,唯独我没有。”子夏听了安慰他说:“我听说过:“一个人死与生,要听从命运的安排,富贵则是由天来安排的。’君子对工作谨慎认真,不出差错;和人交往态度恭谨而合乎礼节。那么普天之下到处都是兄弟,君子何必担忧没有兄弟呢?”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数名,三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肆”代):~方。~边。~序(即“四季”)。~体(a.指人的四肢;b.指楷、草、隶、篆四种字体)。~库(古籍经、史、子、集四部的代称。亦称“四部”)。~君子(中国画中对梅、兰、竹、菊四种花卉题材的总称)。 中国古代乐谱的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中的低音“6”。

靠近大陆,比洋小的水域:~洋。~域。~拔。~疆。~内。~岸。~誓山盟。五湖四~。 用于湖泊名称:青~。中南~。 容量大的器皿,巨大的:~碗。~涵(敬辞,称对方大度包容)。夸下~口。 喻数量多的人、事物像海的:人山人~。火~。 漫无目标地:~骂。~找。 古代指从外国来的:~棠。 特指中国上海:~派。 姓。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 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 往,到:“吾欲~南海”。

里面,与“外”相对:~部。~外。~定。~地。~阁。~行(háng )。~涵。 称妻子或妻子家的亲戚:~人。~亲。~弟。 亲近:~君子而外小人。

同“纳”,收入;接受。

全,都:~大欢喜。人人~知。放之四海而~准。

哥哥:胞~。堂~。表~。

同父母(或只同父、只同母)的比自己年纪小的男子:~~。兄~。 亲戚或亲族间辈分相同的比自己年纪小的男子:表~。堂~。 称同辈比自己年纪小的男性:老~。师~。 学生对老师自称或别人指称:~子。徒~。 古同“第”,次序。 古同“第”,但。

古同“悌”,孝悌。

〔~靡〕颓唐;柔顺。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四』

《唐韻》《集韻》𠀤息利切,音泗。 《說文》囗,四方也。八,別也。囗中八,象四分之形。  又《玉篇》隂數次三也。 《正韻》倍二爲四。 《易·繫辭》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五位相得而各有合。 《又》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又姓。 《正字通》宋有四象,慶元閒知汀州府。  又《正字通》今官司文移變四作肆,防詐譌𥨥易,非四之本義也。  又《集韻》息七切,音悉。關中謂四數爲悉。○按《正字通》云平聲音司,引《樂譜》四五讀司烏,不知此特口變易,非四有司音也。《正字通》誤。

『海』

《唐韻》《正韻》呼攺切《集韻》《韻會》許亥切,𠀤音醢。 《說文》天池也。以納百川者。 《釋名》海,晦也。主承穢濁水,黑如晦也。 《書·禹貢》江漢朝宗于海。  又環九州爲四海。 《書·禹貢》四海會同。 《爾雅·釋地》九夷,八狄,七戎,六蠻,謂之四海。  又物產饒富爲陸海。 《前漢·東方朔傳》所謂天下陸海之地。  又天海,星名。 《甘氏星經》天海十星,在壁西南。  又州名。 《廣韻》禹貢徐州之域,七國時屬楚,秦爲薛郡,漢爲東海郡。後魏爲海州。  又《韻補》叶虎洧切,音喜。 《詩·小雅》沔彼流水,朝宗于海。鴥彼飛隼,載飛載止。  又叶火五切,音虎。 《陸雲·陸丞相誄》靖共夙夜,匪寧匪處。經始綿綿,滂沱淮海。 《集韻》或作𣴴。

『之』

《唐韻》《正韻》止而切《集韻》《韻會》眞而切,𠀤音枝。 《說文》出也,象艸過屮枝莖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玉篇》是也,適也,往也。 《禮·檀弓》延陵季子曰:若䰟氣,則無不之也。  又於也。 《禮·大學》之其所親愛而辟焉。 《註》之,適也。 《朱傳》猶於也。  又語助辭。 《書·金縢》禮亦宜之。 《禮·文王世子》秋冬亦如之。 《正字通》凡之字,或句中,或語尾,或層出。如毛詩我之懷矣,共武之服,及女曰雞鳴章知子之來之,六句九之字,常華章左之左之,六句八之字,可以例推。  又此也。 《詩·周南》之子于歸。 《註》之子,是子也。  又變也。 《易傳》辭也者,各指其所之。 《孫奕示兒編》之字訓變,左傳,遇觀之否。言觀變爲否也。  又至也。 《詩·鄘風》之死矢靡他。  又遺也。 《揚子·法言》或問孔子,知其道之不用也。則載而惡乎之。曰:之後世君子。 《註》言行道者貴乎及身,乃載以遺後世。  又姓。出《姓苑》。  又《郝敬讀書通》凡言之者,物有所指,事有所屬,地有所往,連屬之辭也。通作旃。 《詩·唐風》舍旃舍旃。  又《魏風》上愼旃哉。𠀤與之同。通作至。往彼曰之,到此曰至,音義互通。  又《韻補》叶職流切,音周。 《楚辭·九章》呂望屠於朝歌兮,甯戚歌而飯牛。不逢堯舜與桓繆兮,世孰云而知之。叶上牛下求。 《周伯琦曰》古人因物制字。如之本芝草,乎本吁氣,焉本鳶,後人借爲助語,助語之用旣多,反爲所奪,又制字以別之,乃有芝字吁字鳶字。

『皆』

《唐韻》古諧切《集韻》《韻會》《正韻》居諧切,𠀤音街。 《說文》俱詞也。 《小爾雅》同也。 《易·解卦》雷雨作,而百果草木皆甲坼。鄭康成讀皆如懈,非。  又《字彙補》居之切,音箕。 《前漢·孟喜傳》箕子者,萬物方荄茲也。 《師古註》荄,音皆。古皆荄與箕音同。  又叶舉里切,音几。 《詩·周頌》以治百禮,降福孔皆。 《傳》皆,遍也。與偕通。 《荀勗東西廂歌》降福孔偕。 《說文》白字兩見,一在自部,自部之白,疾二切,卽自字。皆字載自部中,則應从白。 《集韻》或作皆,非。

『兄』

《唐韻》許榮切《集韻》《韻會》《正韻》呼榮切,𠀤虩平聲。 《說文》長也。 《通論》口儿爲兄。儿者,人在下,以兄敎其下也。 《精薀》从人从口,以弟未有知而誨之。 《爾雅·釋親》男子先生爲兄。 《玉篇》昆也。 《詩·小雅》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管子·心衛篇》善氣迎人,親於弟兄。  又《集韻》《韻會》許放切《正韻》虛放切,𠀤音貺。 《前漢·尹翁歸傳》尹翁歸字子兄。 《註》師古曰:兄讀曰況。  又《詩·大雅》不殄心憂,倉兄塡兮。 《註》倉兄與愴怳同。 《又》職兄斯引。 《註》兄怳同。  又與況同。 《漢樊毅華嶽廟𥓓》君善必書,兄乃盛德。 《註》兄與況同。 《管子·大匡篇》召忽語管仲曰:雖得天下,吾不生也。吾不生也,兄與我齊國之政也。  又《說文》況貺皆以兄得聲。 《白虎通》兄,況也。兄況于父。今江南北猶呼兄爲況。  又虛王切,音荒。 《詩·魏風》陟彼岡兮,瞻望兄兮。 《晉魯褒錢神論》親愛如兄,字曰孔方。 《通雅》謂兄爲況,本於荒音。 《釋名》兄,荒也。荒,大也。靑徐人稱兄曰荒。  又《正字通》方音讀若熏。義同。

『弟』

《廣韻》徒禮切《集韻》《韻會》《正韻》待禮切,𠀤第上聲。 《說文》朿韋之次第也。 《釋名》弟,第也,相次第而上也。 《廣韻》今爲兄弟字。 《爾雅·釋親》男子先生爲兄,後生爲弟。 《書·君𨻰》惟孝友于兄弟。  又與悌通。 《廣雅》弟,順也,言順於兄。 《禮·曲禮》僚友稱其弟也。  又易也。 《廣韻》愷悌,一作豈弟。 《詩·齊風》齊子豈弟。 《傳》豈,樂也。弟,易也。  又《廣韻》特計切《集韻》《韻會》《正韻》大計切,𠀤音第。義同。◎按《集韻》以兄弟、豈弟之弟爲上聲,孝弟之弟爲去聲,據《廣韻》薺、霽二韻,弟俱訓兄弟,霽韻悌訓孝悌,又上聲。宋禮部韻,悌訓愷悌,上去二聲通押。則兄弟、豈弟、孝弟,俱可通用上去二聲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