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威大震


   声势威望急速增长;使人非常震动。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shēng wēi dà zhèn
成语注音 ㄕㄥ ㄨㄟ ㄉㄚˋ ㄓㄣˋ
成语正音 “震”,不能读作“zèn”。
成语简拼 swdz
感情色彩 褒义
常用程度 常用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聲威大震
成语英文 gain great fame and high prestige(win high renown)
成语结构  主谓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声势威望急速增长;使人非常震动。



反义词



成语示例


1947年3月,我军在青化砭首战告捷,打击了敌人的气焰,我军声威大震。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110回:“将军功绩已成,威声大震。”


成语典故

名声和威望广泛传扬,使人大为震惊。《三国演义》第一百一十回:“将军功绩已成,声威大震。”毛泽东《评西北大捷兼论解放军的新式整军运动》:“我西北人民解放军在此次向南进攻中,旗开得胜,声威大震,改变了西北敌我对比的形势。”又有【声振寰宇】。(振:通“震”。寰宇:天下。)形容声威很盛,震动天下。《南史.梁本纪论》:“(高祖)介胄仁义,折冲尊俎,声振寰宇,泽流遐裔。” 主谓 形容名声和威望广泛传扬,使人大为震惊。《三国演义》110回:“将军功绩已成,~。”△用于名声、威望、威势使人吃惊方面。→烜赫一时 威风凛凛。也作“声威远震”、“声威赫濯”、“声威显赫”、“声势大振”、“声震寰宇”、“声威烜然”。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物体振动时所产生的能引起听觉的波:~音。~带。 消息,音讯:~息。不通~气。 说出来让人知道,扬言,宣称:~明。~辩(公开辩白)。~泪俱下。~嘶力竭。 名誉:名~。 音乐歌舞:~伎(女乐,古代的歌姬舞女)。~色。

表现出来使人敬畏的气魄:~力。~风。权~。 凭借力量或势力:~胁。~慑。

指面积、体积、容量、数量、强度、力量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与“小”相对:~厅。~政。~气候。夜郎自~。~腹便便。 指大小的对比:这间房有那间两个~。 规模广,程度深,性质重要:~局。~众。 用于“不”后,表示程度浅或次数少:不~高兴。 年长,排行第一:老~。 敬辞:~作。~名。~手笔。 时间更远:~前年。 〔~夫〕古代官职,位于“卿”之下,“士”之上。 超过事物一半,不很详细,不很准确:~概。~凡。

〔~夫〕医生(“夫”读轻声)。 〔~王〕戏曲、旧小说中对强盗首领的称呼(“王”读轻声)。

古通“太”。 古通“泰”。

疾雷(霹雳)使物体振动:“~夷伯之庙”。~霆。 雷:“烨烨~电。” 巨大的力等使物体剧烈颤动:~撼。~荡。~颤。~响。~动。声~遐迩。 迅速或剧烈地颤动:地~。身子不由得一~。 特指“地震”:~灾。~源。~中。~级。~情。防~。抗~。余~。 〔~旦〕佛教经籍中的译名,指中国。 惊恐或情绪过分激动:~惊。~怒。~骇。~慑。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声』

《字彙》同𡔝。 《正字通》俗聲字。 《唐韻》《集韻》《韻會》書盈切《正韻》書征切,𠀤聖平聲。 《說文》音也。 《書·舜典》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 《傳》聲謂五聲,宮商角徵羽也。 《禮·月令》仲夏之月,止聲色。 《註》聲謂樂也。  又凡響曰聲。 《張載·正蒙》聲者,形氣相軋而成。兩氣者,谷響雷聲之類。兩形者,桴鼓叩擊之類。形軋氣,羽扇敲矢之類。氣軋形,人聲笙簧之類。皆物感之良能,人習而不察耳。 《韻會》韻書平上去入爲四聲。  又聲敎。 《書·禹貢》東漸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曁聲敎,訖于四海。 《左傳·文六年》樹之風聲。 《註》因土地風俗,爲立聲敎之法。  又聲譽。 《孟子》故聲聞過情,君子恥之。 《註》聲聞,名譽也。  又宣也。 《孟子》金聲而玉振之也。 《註》聲,宣也。  又《諡法》不生其國曰聲。 《註》生于外家。 《春秋·經傳集解》繼室以聲子,生隱公。 《註》聲,諡也。  又姓。  又《韻補》叶尸羊切,音商。 《韓愈·贈張籍詩》嬌兒未絕乳,念之不能忘。忽如在其側,耳若聞啼聲。

『威』

《唐韻》《集韻》《韻會》𠀤於非切,音蝛。尊嚴也。 《易·大有》威如之吉。 《書·洪範》惟辟作威。 《周禮·天官》𠛬賞以馭其威。 《吳語》夫固知君王之蓋威以好勝也。  又《諡法》猛以剛果,彊義執政,𠀤曰威。  又婦稱姑爲威姑。猶子稱父爲嚴君。 《說文》威,姑也,引漢律婦告威姑。 《正字通》按漢律威姑二字宜連讀,信如說文訓,似告姑姑,豈成文理。  又南威,美人名。  又虎脅兩旁及尾端有骨如乙,名虎威,見《酉陽雜俎》。  又伊威,蟲名。 《爾雅·釋蟲》作蛜蝛。 《詩·豳風》伊威在室。  又與畏通。 《莊子·漁父篇》未嘗見夫子遇人如此其威也。 《註》威畏義同。

『大』

《唐韻》《集韻》《韻會》徒蓋切。 《正韻》度柰切,𠀤音汏。小之對。 《易·乾卦》大哉乾元。 《老子·道德經》域中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莊子·天地篇》不同同之謂大。 《則陽篇》天地者,形之大。隂陽者,氣之大。  又初也。 《禮·文王世子》天子視學,大昕鼓徵。 《註》日初明,擊鼓徵召學士,使早至也。  又徧也。 《禮·郊特牲》大報天而主日。  又肥美也。 《儀禮·公食大夫禮》士羞,庶羞皆有大,贊者辨取庶羞之大,以授賓。 《註》大,以肥美者特爲臠,所以祭也。  又過也。 《戰國策》無大大王。  又長也。 《爾雅·釋器》珪大尺二寸謂之玠。 《疏》大,長也。  又都大,官名。宋制有兩都大,一提舉茶馬,一提點坑冶鑄錢與提𠛬序官。  又措大,士也。 《書·言故事》窮措大,眼孔小,與錢十萬貫,塞破屋子矣。  又唐大,弓名,見《周禮·夏官》。  又四大,地、水、火、風也,見《梵書·圓覺經》。  又姓大。廷氏之後,見《風俗通》。  又《集韻》《韻會》《正韻》𠀤他蓋切,音忲。易:大和大極。書、詩:大王大師。禮:大羹大牢。𠀤音泰。  又《廣韻》《集韻》《韻會》𠀤唐佐切,音䭾。 《杜甫·天狗賦》不愛力以許人兮,能絕目以爲大。  又《集韻》《韻會》《正韻》𠀤吐臥切,音拕。猛也,甚也。 《禮·童子不衣裘裳註》鄭康成爲大溫也。徐邈大音唾。  又叶徒計切,音第。 《詩·大雅》戎雖小子,而式弘大,叶厲泄愒敗。 《正字通》楊愼曰:大無音一駕切者,韻書二十二禡不收。考淮南子,宋康王世,有雀生鸇。占曰:小而生大,必霸天下。大叶下,古亦有一駕切之音。 《說文》天大,地大,人亦大。象人形。 《徐曰》本古文人字。一曰他達切,經史大太泰通。

『震』

《唐韻》章刃切《集韻》《韻會》《正韻》之刃切,𠀤音振。 《說文》劈歷振物者。从雨辰聲。 《註》徐鉉曰:今俗別作霹靂,非是。 《易·說卦》震爲雷。 《詩·小雅》㷸㷸震電。 《傳》震,雷也。 《春秋·僖十五年》震夷伯之廟。 《疏》雷之甚者爲震。 《釋名》震,戰也。所擊輒破,若攻戰也。  又卦名。 《易·說卦》萬物出乎震。震,東方也。  又《易·說卦》震,動也。 《書·舜典》震驚朕師。 《盤庚》爾謂朕,曷震動萬民以遷。 《詩·周頌》薄言震之。莫不震𤴁。 《春秋·文九年》地震。 《疏》公羊傳曰:震者何,動地也。 《周語》伯陽父曰陽伏而不能出,隂迫而不能𤇏,於是有地震。  又《爾雅·釋詁》震,懼也。 《易·震卦》洊雷震,君子以恐懼修省。  又《廣韻》威也。 《易·未濟》震用伐鬼方。 《詩·大雅》王奮厥武,如震如怒。  又《廣韻》起也。 《易·雜卦傳》震,起也。  又《公羊傳·僖九年》葵丘之會,桓公震而驚之,叛者九國。震之者何,猶曰振振然。  又《爾雅·釋詁》娠,震動也。 《註》娠,猶震也。 《疏》大雅生民云:載震載夙。昭元年左傳曰:邑姜方震大叔。哀元年左傳曰:后緡方震。皆謂有身爲震,故云娠猶震也。  又《書·禹貢》震澤底定。 《傳》震澤,吳南太湖名。  又《集韻》升人切,音申。與娠同。女姙身動也。 《左傳·震動釋文》震又音申,懷姙也。 《集韻》通作㑗。  又《集韻》一曰官婢女隷謂之娠。  又《韻會》《正韻》𠀤之人切,音眞。怒也。 《班固·東都賦》赫然發憤,應者雲興。霆擊昆陽,憑怒雷震。 《前漢·敘傳》票騎冠軍,猋勇紛紜。長驅六舉,電擊雷震。 《註》師古曰:震音之人反。  又《字彙補》震旦,中國也。 《梁書》盤盤國稱梁主爲震旦天子。从之人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