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心积虑


   处心:存心;积虑:图谋了很长时间。指存心很久;费尽心机。也指千方百计地谋算。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chǔ xīn jī lǜ
成语注音 ㄔㄨˇ ㄒ一ㄣ ㄐ一 ㄌㄩˋ
成语正音 “处”,不能读作“chù”。
成语简拼 cxjl
感情色彩 贬义
常用程度 常用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繁体 處心积慮
成语英文 deliberately plan(bend every effort to)
成语法文 se soucier vivement de qch.(ne penser qu'à)
成语俄文 замышлять
成语结构  联合式
成语字数  4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处心:存心;积虑:图谋了很长时间。指存心很久;费尽心机。也指千方百计地谋算。




成语示例


如此者处心积虑,已非一日。(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四十六回)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穀梁传 隐公元年》:“何甚乎郑伯?甚郑伯之处心积虑成于杀也。”


成语典故

处心:存心。积虑:积久考虑。早已千方百计地谋算。多含贬义。《穀梁传.隐公元年》:“段失子弟之道矣,贱段而甚郑伯也。何甚乎郑伯?甚郑伯之处心积虑,成于杀也。”唐.柳宗元《复仇驳议》:“元庆能以戴天为大耻,枕戈为得礼,处心积虑,以冲仇人之胸,介然自克,即死无憾,是守礼而行义也。”老舍《赵子曰》二三:“他日夜处心积虑的把我卖了,他好度他的快活日子。” 并列 处心,存心。积,经过长时间考虑。蓄谋已久,费尽心机。语本《谷梁传·隐公元年》:“何甚乎郑伯,甚郑伯之处心积虑,成于杀也。”柳建伟《王金栓上校的婚姻》:“王金栓不用半夜起来煮奶粉,不用寒冬腊月洗尿布,不用为想生二胎~,……”△贬义。描写人动坏脑筋。→呕心沥血 费尽心机 挖空心思 绞尽脑汁 ?计无所出。也作“措心积虑”。 解释 处心:存心。积虑:积累思虑。形容长时间地盘算、蓄谋。 出处 《穀梁传·隐公元年》:“何甚乎郑伯?甚郑伯之处心积虑, 成于杀也。” 郑伯是春秋初期郑国的国君郑庄公。郑庄公出生时难产,让 母亲姜氏受惊,所以姜氏非常讨厌他。三年后,庄公又有了弟弟 共叔段,因为共叔段出生顺利,所以姜氏很喜欢他,就屡次向丈 夫郑武公请求,日后让共叔段继承郑国王位,但郑武公没有同意。 郑武公去世后,庄公即位。姜氏多次替共叔段讨要重要的城 市作为封地,共叔段也在暗中发展自己的势力,争取民众、扩充 地盘,准备发动政变。面对姜氏和共叔段的做法,一些大臣多次 建议郑庄公及时惩戒,但郑庄公没有采纳这些意见。 在共叔段做好了叛乱的一切准备后,姜氏也积极响应,打算 到时候打开首都城门接应叛军。郑庄公探明叛乱的日期,在叛乱 发动的前夕征调全国兵力大举进攻。叛军仓促应战,节节败退 郑庄公穷追猛打。共叔段最终战败,逃亡到了国外,姜氏随后也 被郑庄公囚禁了起来。 《春秋》在记载这事时说:“郑伯克段于鄢。”《穀梁传》解 释说:“《春秋》为什么不按惯例把郑国国君称为郑庄公,而称为 郑伯呢?因为作者认为郑伯没有尽到做哥哥的义务,他对弟弟没 有尽到防微杜渐,对错误早早教 育的职责。而是费尽心机一步步 地培养弟弟的过错,让这种错误 发展到不可挽救的地步,再一举 消灭。”《春秋》就是这样,常 常在简单的称呼和言辞中寄寓了 深刻的褒贬之意。 近义 费尽心机 例句 少数日本人处心积虑地要 篡改历史,否认日本侵略者的 残暴行为,妄图蒙蔽后代。

现代字典(分字解释)

人和高等动物体内主管血液循环的器官(通称“心脏”):~包。~律。~衰。~悸。 中央,枢纽,主要的:~腹。中~。 习惯上指思想的器官和思想情况,感情等:~理。~曲。~魄。~地。~扉。衷~。~旷神怡。人~惟危。

思考:考~。思~。人无远~,必有近忧。 担忧:顾~。忧~。不足为~。

康熙字典(分字解释)

『心』

《唐韻》息林切《集韻》《韻會》《正韻》思林切。 《說文》人心,土藏,在身之中。象形。博士說以爲火藏。 《徐曰》心爲大火,然則心屬火也。 《玉篇》《廣韻》𠀤訓火藏。  又《荀子·解蔽篇》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 《禮·大學疏》總包萬慮謂之心。  又《釋名》心,纖也。所識纖微無不貫也。  又本也。 《易·復卦》復其見天地之心乎。 《註》天地以本爲心者也。 《正義曰》言天地寂然不動,是以本爲心者也。 《禮·禮器》如松柏之有心也。 《註》得氣之本也。 《孔疏》得氣之本,故巡四時,柯葉無凋攺也,心謂本也。  又中也。心在身之中。 《詩序》情動于中。 《正義曰》中謂中心。凡言中央曰心。 《禮·少儀》牛羊之肺,離而不提心。 《註》不提心,謂不絕中央也。 《古歌》日出當心,謂日中也。 《邵雍淸夜吟》月到天心處,言月當天中也。  又東方五度,宿名。 《史記·天官書》心爲明堂。  又《禮·明堂位》夏后氏祭心。 《註》氣主盛也。  又《月令》季夏祭先心。 《註》五藏之次,心次肺,至此則心爲尊也。  又去聲。 《吳棫·韻補》息吝切。 《外紀》禹曰:堯舜之民,皆以堯舜之心爲心。下心字去聲。  又叶思眞切,音新。 《前漢·安世房中歌》我定歷數,人告其心。敕身齊戒,施敎申申。  又叶先容切,音松。 《詩·大雅》吉甫作頌,𥡆如淸風。仲山甫永懷,以慰其心。 《前漢·禮樂志》流星隕,感惟風,籋歸雲,撫懷心。  又叶思征切,音騂。 《揚子·太𤣥經》勤于心否貞。  又叶桑鳩切,音修。 《荀子·解蔽篇》鳳凰秋秋,其翼若干,其聲若簫。有鳳有凰,樂帝之心。簫叶疏鳩切。  又叶思敬切,音性。 《王微觀海詩》善卽誰爲御,我來無別心。聊復寓兹興,兹興將何詠。 《說文》長箋》借華心形,故惢字从心,就今文言也。若精蘊同文諸書,各以意闡古文,與今文稍遠,槪不泛引。 《類篇》偏旁作忄。亦作㣺。◎按《字彙》《正字通》心俱音辛,誤。辛在眞韻,齊齒音也。心在侵韻,閉口音也。如心字去聲,音近信,然不得竟以信字音之者,蓋信字爲眞韻內辛字之去聲,乃齊齒音也。若侵韻內心字之去聲,乃閉口音,有音而無字矣。字有不可下直音者,此類是也。蓋齊齒之辛,商之商也,閉口之心,商之羽也。每一音中,具有五音,不可無別。

『积』

《五音篇海》音枳。 《廣韻》子昔切《集韻》《韻會》《正韻》資息切,𠀤音跡。 《說文》聚也。 《增韻》累也。堆𤴁也。 《易·大有》大車以載,積中不敗也。  又《升卦》積小以高大。 《詩·周頌》積之栗栗。 《禮·月令》仲秋命有司,趣民多積聚。 《前漢·食貨志》積貯者,天下之大命也。  又《儀禮·士冠禮》皮弁服素積。 《鄭註》積猶辟也,以素爲裳,辟蹙其要中。  又《集韻》則歷切,音績。亦聚也。  又《廣韻》《集韻》《韻會》子智切《正韻》資四切,𠀤音恣。聚也,儲蓄也。 《詩·大雅》乃積乃倉。 《周禮·天官·小宰》掌其牢禮委積。 《註》委積,謂牢米薪芻給賓客道用也。  又《大司徒》令野修道委積。 《註》少曰委,多曰積,皆所以給賓客。  又叶恣此切,音子。 《詩·周頌》有實其積,萬億及秭。

『虑』

《玉篇》房七切。愁貌。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良據切,音鑢。 《說文》謀思也。从思,虍聲。思有所圖曰慮,慮,猶縷也。 《增韻》憂也,疑也。 《書·太甲》弗慮胡獲。 《註》欲其謹思之也。 《大學》安而后能慮。 《朱註》謂處事精詳。  又度也。 《揚子·太𤣥經》立督慮也。 《註》督,正也。慮,度也。運以正度也。  又總計曰亡慮。 《前漢·書註》舉凡之辭,言不待計慮而知其大凡也。  又軍前所持幡曰慮無。 《左傳·宣十二年》前茅慮無。 《註》慮有無也。 《正義》明爲思慮其所無之事,使知而爲之備也。  又《釋名》慮,旅也,旅,衆也。 《易·繫辭》一致而百慮。 《註》慮及衆物,以一定之也。  又姓。 《左傳》南蒯臣慮癸。  又《廣韻》力居切《集韻》《韻會》《正韻》凌如切,𠀤音閭。 《正韻》思慮也。 《淮南子·原道訓》恬然無思,澹然無慮。以天爲蓋,以地爲輿。  又木名。 《爾雅·釋木》諸慮,山櫐也。  又地名。隆慮,在河內。無慮,在遼東。取慮,在臨淮。且慮,在遼西。昌慮,在海東。隆音林,取音趣,且音苴。  又《古今字考》兩舉切,音呂。 《箕山歌》日月運照,靡不記睹。游放其閒,何所却慮。  又《正字通》盧谷切,音錄。 《唐書·百官志》大理寺掌折獄詳𠛬,凡繫囚,五日一慮。 《前漢·雋不疑傳》每行縣,錄囚徒還。 《師古註》錄囚,今云慮囚,本錄聲之去者耳。近俗不曉其意,訛爲思慮之慮,失其源矣。◎按師古此言近於識字,而實未通韻。惟未通韻,亦未爲識字之源也。蓋每字原具四聲,如慮字從平聲起韻,閭呂慮錄,則閭字爲慮字之平,呂字爲慮字之上,錄字爲慮字之入也。慮本訓謀思,然兼有詳審之義,故漢書錄囚亦卽慮囚也。慮字原具入聲,有錄音,豈必專屬去聲,爲得字之源乎。  又叶郞古切,音魯。 《楚辭·九章》惟佳人之獨懷兮,折芳椒以自處。曾歔欷之嗟嗟兮,獨隱伏而思慮。〇按本从思,《說文》玉篇都入思部。字彙倂入心部,取其便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