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强硬而内心虚弱。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郎剀传》:“今三公皆令色足恭,外厉内荏,以虚事上,无佐国之实,故清浊而寒温不效也。”
表面强硬而内心虚弱。《后汉书.郎顗传》:“今三公皆令色足恭,外厉内荏,以虚事上,无佐国之实,故清浊效而寒温不效也。”参见“色厉内荏”。 并列 表面强硬,内心虚弱。语出《后汉书·郎传》:“今三公皆令色足恭,外厉内荏,以虚事上,无佐国之实,故清浊效而寒温不效也”。△贬义。多用于描写人性格。→色厉内荏 外强中干 ?外弱内强 外怯内勇
与“内”、“里”相对:~边。~因。里应(yìng )~合。~行(háng )。 不是自己这方面的:~国。~路(同“外地”)。~族。~省。~星人。 指“外国”:~域。~宾。~商。 称母亲、姐妹或女儿方面的亲戚:~公。~婆。~甥。 称岳父母:~父。~姑(岳母)。 称丈夫:~子(亦指非婚生之子)。 关系疏远的:~人。 对正式的而言,指非正式的:~号(绰号)。~史(指正史以外的野史、杂史和以叙述人物为主的旧小说)。~传(zhuàn )。 传统戏剧角色名:~旦。~末。~净。
里面,与“外”相对:~部。~外。~定。~地。~阁。~行(háng )。~涵。 称妻子或妻子家的亲戚:~人。~亲。~弟。 亲近:~君子而外小人。
同“纳”,收入;接受。
一年生草本植物,茎方形,叶椭圆形,有锯齿,开白色小花,种子通称“苏子”,可榨油;嫩叶可食。亦称“白苏”。 柔,软弱:~弱。~染(柔弱的样子)。色厉内~。 古同“戎”、“壬”,大。
《廣韻》《集韻》五會切《韻會》魚會切,𠀤歪去聲。內之對,表也。 《易·坤卦文言》義以方外。 《家人彖傳》男正位乎外。 《禮·祭義》禮也者,動於外者也。 《莊子·齊物論》六合之外,聖人存而不論。 《列子·仲尼篇》遠在八荒之外。 又疏斥也。 《易·泰卦彖傳》內君子,而外小人。 《前漢·霍光傳》盡外我家。 又度外,置之也。 《後漢·光武紀》暫置此兩子于度外。 又方外,散人也。 《淮南子·道應訓》吾與汗漫期于九垓之外。 又《集韻》五活切,音杌。 《黃庭經》洞視得見無內外,存嗽五牙不飢渴,神華執中六丁謁。 又叶征例切,音制。 《詩·魏風》十畝之外兮。叶下泄逝。 《說文》外,遠也。卜尚平旦,今若夕卜,于事外矣。會意。
『荏』《唐韻》如甚切《集韻》《韻會》《正韻》忍甚切,𠀤音稔。 《詩·大雅》荏菽斾斾。 《傳》荏菽,戎菽也。 《箋》大豆也。 又《爾雅·釋草》蘇,桂荏。 《揚子·方言》關之東西或謂之蘇,或謂之荏。 《後漢·馬融傳》桂荏、鳧葵。 《本草》荏子可壓油。 《益都方物略記》每歲荏且熟,則荏雀羣至食其實。 又柔也。 《詩·小雅》荏染柔木。 《傳》荏染,柔意也。 《論語》色厲而內荏。 又《篇海》荏染,猶侵尋也。亦作荏苒。 《廣韻》荏苒,展轉也。 《魏書·彭城王傳》難違淸挹,荏苒至今。 又地名。 《史記·趙世家》敗林人于荏。